张竹君
张竹君(1876-1964),女,广东番禺沙湾螺阳乡岐山村(今龙岐村岐山自然村)大巷人,居于穗城西关。清末民初女权先驱者,著名女医师。
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显宦豪富之家。其父张世蒸,为三品京官,擅书法、词画,精算数,著有《弧三角法》、《测量备要》等书。
张竹君七八岁时患“脑气筋病”,半身麻木,当时的名中医均对之束手无策。家人将其送进博济医院(即今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调治,经较长时间治疗竟然痊愈,遂学习西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博济医学堂(后名南华医学堂),后转教会夏葛女医学堂(即夏葛医院前身)。她好学、聪颖、易接受新事物,更善于接触西医学术上的传播,3年寒窗苦读,学业大进,所修内、外两科均有心得,二十六年(1900)以优等成绩毕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其父和好友徐佩萱(即徐宗汉,后为黄兴夫人)的资助下,先后在荔枝湾畔和漱珠桥旁开办褆福、南福两医院,任院长,首开国内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
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新加坡考察,适遇当地鼠疫流行,即受聘为当地“中国医院”的院长助理,疫病得到控制后,遂辞职继往英国考察。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张竹君组织救护队北上,甫至辽东,战事已停,乃折经上海。是年,以广东医界代表身份参加上海万国赤十字会,从此寓居上海,并挂牌设立诊所,成为上海第一位执业的女西医。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李平书创立上海育贤女学(女子中西医学堂),任校长,兼授西医课,李平书教中医。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李平书创办上海医院(今多稼路上海第二人民医院),张竹君任监院(院长)。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病人,领沪上以中西医办院之先。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张竹君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任会长。组织、率领120名救护队员前往武昌,并掩护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随队同往。战争结束,起义军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其功。
1912年8月,与余伯陶等发起成立中华医药联合会。
1913年,上海白喉流行,张竹君四处募款开设时疫医院,疗疫济危。
1919年,山东饥荒,张竹君奔赴灾区组织开展赈济。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役和“八一三”淞沪战争中,张竹君虽年事已高,仍积极救护受伤军民,直至十九路军等撤离淞沪。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张竹君除任教于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或偶为人治病外,即息影家园,以度晚年。张竹君终身未婚,先后收养有20多个孤儿孤女,视如己出,尽心竭力栽培、扶育成才。
1964年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