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翅生(1903—1943),原名赵家鹏,又名图南,男,安徽省六安县人,1903年5月29日出生,1943年夏初逝世终年四十岁,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
1903年5月29日出生于原六安县丁集乡华组庙村一户地主家庭中,幼年入塾读书。
1918年转入新安镇六安县立第五高级小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当时也和第五高小的广大师生一起,从新安徒步到六安城关,参加--,然后到县政府-,声援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
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由进步知识分子蔡晓舟先生创办的一所中学。两年后,考入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准备继续深造。不久,国民革命军北伐,学校住上军队,停止上课,被迫辍学返乡。
1926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班,不久,即转入本科。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认真研读马列著作,于1927年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革命形势发生逆转,北京处于-之中。为便于从事革命工作,赵翅生化名张锡朋、李锡明,与化名董迎桥(赵君哲)等同志在北京东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32年,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济南以中学教员的身份,暗中开展革命工作。他积极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籍,秘密发展党员。后南下赴江苏戚墅堰组织铁路工人运动。后来被反动政府发觉后,他又回到北京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因叛徒出卖,他于1933年冬在北京被捕。敌人认为他是共产党要犯,很快把他押送至南京国民党中央监狱。狱中,敌人对他严刑逼供,多次把他整得死去活来,逼他说出党的秘密,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是一个教书先生,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钢铁意志。敌人无奈,只好判他10年徒刑。服刑期间,他还组织狱中党支部,领导狱中斗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被迫释放了一批“政治犯”。
1937年春,蒙受多年牢狱折磨的赵翅生获得了自由。出狱后,他即根据党的指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秋,他受党的派遣回到安徽,在家乡丁集、华祖庙一带开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六安西北一带发展党员数十人,建立了四个普通支部和三个中心支部,工作有声有色。是年秋末,进步青年唐晓光接任国民党六安县县长,县委派赵翅生以私人关系担任六安县政府视察员,协助唐晓光发动群众,建立抗日团体,开展救亡运动。在他的努力下,在丁集成立了有12名共产党员参加的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大队第四独立中队。10月,协助唐晓光率抗日武装在六安北二十铺毙伤日寇数十人,迫使日寇撤离六安。
1940年2月,国民党-阴谋日益暴露,党组织通知已公开身份的党员转移皖东,赵翅生和一些尚未公开身份的党员仍留在六安坚持斗争。这时,他自筹经费在丁集开了一个“协和猪行”,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同时也是为革命筹集经费。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化名王光(周瑞锦)、董迎桥、李国厚等经常在此接头,交换情报。很快,他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1940年冬,他再次被捕入狱。敌人用电刑致他三死三活,但仍未取得口供。后他被转送至伪七军军部广场内草地日晒夜露七天七夜,他通过-与敌人斗争。
1942年冬,六安县当局将他押送至立煌县(金寨县)国民党“感化院”。此时,正值日寇进犯立煌县,国民党军政机关望风逃遁,他乘机越狱回乡,继续领导家乡的革命斗争。
1943年夏初,他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丁集东渡口,终年四十岁。
解放后,赵翅生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生前的一部手稿和他在北大时的一张照片被陈列于烈士纪念馆展览。他的事迹也被整理成文,载入《江淮英烈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