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因事入狱,为救李而求情于谨。后谨败,被列为同党而落职为民。归家后以山水声伎自娱。前七子之一。诗与李梦阳齐名,数量丰富,但比较粗糙。其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主要内容为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倾吐游赏山水的闲情逸致。前者如〔雁儿落带过胜令〕倾泄其没头没脑受灾殃的愤恼,并略带玩世不恭的幽默。后者如〔叨叨令〕《秋兴次陂韵》,表现出他忘怀山水之间的欣喜情致。另有散曲小令200多首。有诗文集《对山集》、散曲集《沜东乐府》。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东渔夫。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作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康海创作的杂剧《中山狼》是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几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过对狼的本性的揭露,骂尽一切负国家、 负父母、 负师友的无耻之徒,同时嘲讽了迂腐的东郭先生无所不受的仁心,颇有深意。全剧紧凑,富有戏剧性。曲白生动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朴的特点,剧中狼、老杏、老牛开腔说话,情态逼真,饶有童话色彩。一说《中山狼》杂剧是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 30余首、小令200余首,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如〔叨叨令〕《秋兴次□陂韵》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但有时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是其缺点。康海也有诗,数量颇繁富,但多率直之作,比较粗糙。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字德涵,咸阳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状元。曾参修明宪宗、孝宗实录。擅长诗文、戏曲。为明“前七子”之一。著有《康对山先生全集》、《?东乐府》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两种。《中山狼》被列为中国十大喜剧之一。还著有《武功县志》,为简志名篇。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