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桓兴
吴桓兴(1912—1986年),梅城大浪口人,出生于毛里求斯的一个华侨家庭。1931年,在他父亲鼓励下回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科,193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深造,先后在比利时、英国、法国进修。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在肿瘤学医疗、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英政府希望他能永留英国,但他以祖国医疗事业为重,毅然放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待遇,于是年底回归祖国,在泸创建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机构,出任上海比镭锭医院院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吴桓兴留在上海继续从事肿瘤医疗工作。1952年初赴朝鲜,参加战地医疗队。是年冬回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放射损伤和机理的研究,在该院创办我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系。1958年主持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任院长。吴桓兴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规律,提出肿瘤防治工作的诊断、预防、治疗密切结合,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密切结合,外科、内科和放射等多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医疗方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治愈率,后来成为国际公认模式。60年代初,吴桓兴领导研制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肉瘤素,经临床证明,有良好疗效,取得抗肿瘤方面第一项科研成果。1986年10月在第一届北京国际癌治疗和化疗新气象会议上,这项成果仍被列为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突出范例。他亲自设计成功的“北京型镭容器”,20多年来治疗1万多例宫颈癌症患者,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吴桓兴在肿瘤研究和肿瘤医院工作期间,主编《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和《实用肿瘤学》等书,发表了60多篇医学论文,培养了一批治疗肿瘤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肿瘤医疗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他医德高尚,数十年来,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者众多,他往往放弃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诊病。因此,病人称他是“舍得献出个人一切的好医生。”著名女作家韩书音赞扬他“是一个杰出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高尚的人。”建国后,吴桓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又是世界抗癌联盟理事会第一任中国理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务委员,英、美两国放射学院“名誉院士”。曾获世界抗癌联盟“重要贡献”奖、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骑士勋章”,比利时国王授予的“王冠勋章”。
1986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