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间入粤,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海珠区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国荣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成为广州巨富之一。至民国23年(1934)财产已达白银2600万两。
秉鉴走官商之道,几十年间,共花1600余万两银,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鸦片战争前,在参与涉外的民夷冲突中,他总是抑民助夷,故引起民众的愤慨。对官夷冲突,伍则取缓和矛盾,充当调解者角色,因而逐渐引起官府和外商的重视。
清道光元年(1821),因徇私隐瞒外船夹带鸦片,他曾被清政府摘去三品顶戴。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入粤禁烟,秉鉴劝外商缴出一小部分鸦片蒙混过关,受林则徐痛斥,被戴上锁链,由士兵押送前往催促外商缴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伍家成为清朝向英国侵略者妥协的媒介。清道光二十年,琦善与义律会晤时,也带同伍家父子前往。清道光二十三年3月与义律达成停战协议,恢复广州通商,亦是伍秉鉴和美领事从中调停。同年,清政府勒令旧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300万两(伍家独占100万两),又勒逼伍家偿还烟价余款。伍秉鉴连受打击,旧病复发,9月4日病故,终年74岁。
秉鉴广置宅第于海幢公园西侧的溪峡一带,宅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人称“伍家花园”。此外,他还捐赠地方公益和文化事业。曾出资数千两,设种痘局于洋行会馆,由此救活了很多婴儿。又捐银10万两,修筑南海、顺德两县境内的桑园围石堤,这是当时珠江三角洲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