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仪(1916~1979),女,曾用名张风娣,广州花县人。
张幼年丧母,家境清贫。9岁时左脚已出现跛行,以后不治,成为终身残疾。12岁,进入孤儿院。民国26年(1937年)7月,在香港飞利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香港真铎启聪聋哑学校师范班学习两年。民国2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民国30年至民国34年,在广州、花县等她任聋童家庭教师及国民小学教师。
民国35年(1946年)2月,张在自己的住处广州惠爱东路(今中山五路)昌兴街挂牌办起私立启聪聋哑学校,招收聋哑儿童入学。这是广东最早的聋哑学校,开办时只有学童5人。由于张工作刻苦,对聋童耐心施教,学校声誉日隆。几个月后,学生增至20人,并得到家长捐助经费。以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校舍不够用,于是租用文明路65号的二、三楼做校舍。经过两年努力,学校继续发展,办学更有成绩,受到社会及家长的赞誉。
建国前夕,广州国民党政权面临崩溃之际,时局动荡,人心涣散,货币贬值,学校经费拮据;政府又没有给学校经费补助,员工纷纷离退,另谋职业,学童陆续缀学;学校面临停办的厄运,但张仍坚定地把学校办下去。
建国后于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对面临困境的私立启聪聋哑学校实行保护政策,给予经济补助。1952年,市政府又拨款购置了南华西路同德里10号房产,交给启聪聋哑学校使用。
1956年8月,广州市政府将私立启聪聋哑学校改为公办的“广州市聋哑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全部留用,全部经费由市教育局拨给。面对这一历史转变,张感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真正重视特殊教育,关心聋哑儿童的成长,为她创造了终生从事聋哑教育事业的良好条件。张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该校党小组组长。从此,张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转变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了让广大聋哑儿童能受到文化、技术教育,1960年,张以聋哑学校为基地,连续举办了4期师资培训班(每期3个月),自己亲自授课,共培训了来自广东各地的60多名教师。此后,在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台山、韶关、汕头、博罗等地的聋哑学校相继建立,广东聋哑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1974年,学校迁到沙河镇猎德村。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困难,经常往返于广州市郊猎德和市区之间,向上级汇报工作,商讨教育教学事宜和看望师生。张白天满负荷工作,深夜还巡视学生宿舍。此时,张身体本已孱弱,经长期劳累,染上了盆骨增殖及心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同志们关切地劝张休息,她总是微笑着说:“焦裕禄直到停止呼吸前,还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操劳,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
张是广州地区聋哑教育的创始人,为聋哑教育奋斗了30多个春秋,直到临终前,还向广州市教育局党委提出关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张的一生,为聋哑教育事业开拓进取,成绩显著。她多次当选为区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张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1979年2月15日,张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