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王僧孺(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兼善谱牒之学。
王僧孺祖上,为南徙的王姓望族,从魏至晋历世显奕。可是到了王僧孺的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生活清苦。为了维持生计,王僧孺的母亲不得不“鬻纱以自业”,王僧孺也不得不“佣书以养母”(《南史》本传)。王延年在世的时候,王僧孺五岁就开始读书,6岁就能写文章。王延年的逝去,王僧孺虽然失去了场屋之学和严师训练的条件,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排除窘迫生活的侵扰,边抄书边诵习,从而不仅使他博览了三坟五典、五经六艺,还旁涉多种杂家著作,为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整理《百家谱》,撰成的《十八州谱》、《东南谱》均有赖于此。
虽然王僧孺为当时的饱学之士,然而于宦途多不顺遂。在齐,是曾参与了萧子良主持编撰的《四部要略》,但“俱为学士”而已;萧长懋慕其名,曾召为“官僚”,而萧长懋的死又堵塞了上升的门户;终于齐,出为晋安郡丞,“仍除候门令”(《南史》本传)。人生的不尽得意,发言为诗,铸成了“万行朝泪泻,千里夜织愁”(《夜愁示诸宾》)的名句;泼洒为乐府,积成“不许跨天山,何由报皇德”(《白马篇》)的哀怨。任昉的慧识,曾造成处于泥途挣扎的王僧孺的转机,除尚书议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后来出为钱塘令。但齐不久崩溃,一时的葳蕤顿时凋谢。
梁建,王僧孺被召为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迁南海郡”。王僧孺受宠若惊,并期冀于南海有所作为。南海为梁的对外门户,过去的郡守只不过是坐地官商,从转手中谋取私利,中饱宦囊。王僧孺有睹于此,不胜感慨地说:“昔人为蜀郭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着手扭转吏风,颁布了《南海郡求士教》,以寻求贤材的佐助。因此王僧孺在南海视事才“朞月”,就取得了人民的爱戴。当他被征调回京的时候,“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回京,“拜中书侍郎,领著作,复直文德省,撰《中表记》及《起居注》,再迁为少卿,出监吴郡”,后回京“参大选,请谒不行”(《梁书》本传)。当时梁的吏治腐败,以至“天下宰少”“罕有廉白者”(《梁书·贺琛传》)。于此境下,似王僧孺可谓凤毛麟角。
天监七年(508年),任昉于新安任所死去,这时的复古势力猛烈地朝任昉扑去。任昉与王僧孺为忘年之交,也是当时文学战线上新声的中坚力量;王僧孺为实行自己的文学主张,还写作了“不独新声善变,更多达言深意”(张溥:王右丞集题辞》)的《为韦雍州表》。不论是从私谊,还是从志趣所好,王僧孺都不能保持沉默,于是迅即写成《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以传述任昉平生回答那些毁诋者的攻击。王僧孺认为:前一代有影响的作家有所短,重要的是在变新中以扬长避短。任昉的“亹亹之功”就在于:他以苦志于学的精神,使其具有了渊博的才华,改变新的文学创作“若闻金石,似注河海”,其中“笔记尤为典实”。从而肯定了任昉的文学地位及在文学变革中的作用,给袭古派以沉重打击。
在任昉逝去的后一年,王僧孺出为南康王萧绩的长史,“行府、州、国事”;天监十年,王僧孺又随萧绩转徙至南徐州。就在这一年,王僧孺却遭受到沉重打击,并且“逮诣南司”(《梁书》本传),王僧孺还不得不诚惶诚恐地的写作《逮诣南司辞府笺》,请求萧绩“借其从容之辞,假以宽和之色”予以斡旋。关于这次事件,《南史》与《梁书》记载不同。《南史》说养妾,《梁书》则认为是弹劾者汤道愍报复;后人则一般认为纯系诬陷。这时王僧孺已行年50,又患有“癫眩屡动,消温频增”之病,处在“委仕任期,故不复呼医饮病”的境地。然而他仍然在挣扎着,写成致友人《与何炯书》以自明心迹,并喷射出对破孩他的-势力的愤怒火焰。该书如泣如诉,有着裂人肺腑的感染力,系全梁文中少见的佳什。另外,王僧孺还在“忧患之余”,写成多篇“文辞危恻”(张溥:《王左丞集题辞》)的诗文如《送殷何两记室》、《答江琰书》等,不只繁富了他自己的创作,还与时尚的绮靡文风分庭抗礼。
王僧孺在被搁置很久之后,起用为安西成王参军,累迁镇右始兴王中记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最后入直西省,依据《晋籍》改定《百家谱》,于普通三年病死,时年58岁。
一般认为,王僧孺为谱学的拓荒者,但他“文用新事,人多未见。今集中诸篇,抒转云霞,激越钟管,新声代变,于此称极“(张溥:《王左丞集题辞》),在促使声律学及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应用,起到了扬波助澜的作用。王僧孺亦擅长书法,《南史》本传说他“善楷、隶”,《书小史》同时认为他善楷、隶。王僧孺实是一位多才多艺、操洁志高的古代文人。王僧孺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另撰《两台弹事》、《乐宫新记》、《十八州谱》、《百家谱集》等700余卷,皆佚。
上一篇:王肃
下一篇:何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