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武稼(1939- )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退休教师、作家,鄞州区、宁波市和浙江省三级作协会员。
谢武稼,1939年出生在瞻岐南二村一个中农家庭,早年在岐山书院读完五年高小。1953年,考上鄞县第一中学,在那里修完初、高中课程。195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道县仙子脚附中, 1969年返调到故乡鄞县大嵩中学,1981年调到咸祥中学。此后,一直在这所县属中学任教高中数学,直到退休。
谢武稼从小怀有作家梦,尤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在中学时代,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还广泛涉猎文艺学、文学批评、文学史等著作,并尝试创作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迎来了创作的春天,各种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谢武稼压抑了多年的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1981年7月,他的小说《蜜桃满园》在《宁波日报》副刊上整版发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有多篇小说、散文多篇在《东海》、《芒种》、《短篇小说》、《中学语文报》、《未来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风流年华》在《文学港》创刊十周年文学评奖中获“金鸡山”文学奖,散文《板壁上的油画》入选《宁波当代作家散文作品选》。
多年的不辍笔耕,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近几年来,谢武稼几乎年年都有长篇小说新作问世。1999年,他创作的小说集《何处不风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2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让青春作证》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3年,与夫人张竹君合著的散文集《板壁上的油画》出版;2004年,《激流三部曲》之二《从零起跑》、之三《列车在飞奔》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并在华夏作家网上发表;2005年7月,与夫人张竹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阳光地带》出版,2005年12月,反映农村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轨迹》出版,并在华夏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摇滚》也将出版。
1995年4月,鄞县作家协会在咸祥中学举办了“谢武稼作品研讨会”,与会者充分肯定了谢武稼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和扎实的生活功底。谢武稼作品的语言,采自农村,富有弹性,行文流畅,充满智慧。
2006年5月,鄞州区文联、区作家协会又在古林镇藕池村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作笔会暨谢武稼作品研讨会”,着重研讨了谢武稼新近创作的“三农”题材长篇纪实文学《轨迹》一书。与会者认为该书时间跨度大,从土地改革农民分到土地写起,到今天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历时半个多世纪,反映了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变迁的轨迹。该书地域跨度大,作品以鄞州(尤其以瞻岐镇)农村为蓝本,以湖南道县仙子脚、北京郊区、福建南平、中部6省等地农村为副本,剖析“三农”问题,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有论者评他的作品,是“带着忧患意识的初恋”,倾诉了“对社会、对人生热切而深情的关注”。他笔下的中学生、大学生富有思想,个性张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苦苦思索,对现有教育制度弊端的深刻反思。
如今,已是古稀的谢武稼,一副瘦削的身材,一头微微卷曲的头发,行路如风。他的讲话语速极快,时不时会冒出几句英语、俄语,搞得不懂外语的人莫明其妙。他正义感强,很有文人的魏晋风度,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愤世嫉俗。言语间,可以深深感受到他知识的渊博,思想的开明和行动的前卫。他仍然是那样的喜欢看书,和夫人张竹君一道共同坚守着那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勤奋地创作,过着也算是夫唱妇随的怡然自得的平静而充实的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