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张掖(1895~1974),原名张友敏,字逊之,祖籍茶阳镇左弼村。他出身贫穷佃农家庭,童年在左弼村读小学。民国元年(1912)转到县城小学就读,时值“讨袁护法”运动,他在学校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8年“五四运动”期间,在汕头省立潮州中学校(后为金山中学)读书,参加-运动;民国9年中学毕业后,考取了留法公费生赴法国留学,接触了徐特立等中共人士。民国17年,他在巴黎大学市政研究所毕业,次年回国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训处任上校秘书等职。民国21年1月,第一军调到江西“剿共”,他随即离开该部南下广州,于2月出任中山大学出版部主任,10月被聘为法文教授。
民国27~28年,张掖受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的委托,负责迁校工作,把中大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物资,从广州辗转经粤西、广西、越南,最后搬到云南省澄江,使之避免落入日军之手。民国34年11月回广州,继续在中山大学任教。
民国35年,张掖因不满当局的内战政策,被视为“反蒋分子”而被清除出中山大学。民国37年,出任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由于直言抨击腐败官员和当局的反动政策,被视为“-”。
民国38年7月22日,国民党当局以“背叛-”之罪名将张掖从参议会除名,并密令通缉他。幸有知情朋友告知,他星夜只身离开广州到达香港,躲过一劫。9月,在香港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9年11月2日,从香港返回广州,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建设工作。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他担任中山大学西语系(后改为外语系)教授,从事法语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法兰西文法大全》和《高等法语语法》等教材。通过教学工作,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语翻译和驻外人才,也为中法建交和经济交流作出了贡献。
1964年,张掖将珍藏的孙中山手稿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1970年又将珍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史》、《昭明文选》等13箱古籍图书捐献给中山大学图书馆。
1974年7月,张掖病逝于广州,享年79岁。
上一篇:张思明
下一篇:张志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