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1904—1989),字继章,桃源镇团结村陈屋楼人。
民国3年(1914)至民国10年他先后在桃源陈氏作新小学、高陂仰文小学、潮州金山中学读书。民国10年5月,金山中学停课,他于8月转学梅州中学。民国11年8月进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学习。民国13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民国15年秋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实践社”。半年后,李大钊、邓文辉、张挹兰等被军阀张作霖绞杀,陈与同学徐炳麟等冒死为三位烈士棺殓并运存于北京城南崇孝寺。陈志强旋因躲避追捕而休学南下。民国16年至民国17年间,任教于浙江杭州一中、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民国17年9月回北京大学复学至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民国19年至民国25年7月,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数理基础扎实,曾得到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赞扬。民国23年于中山大学理科季刊上发表《Hamilton之最小原理》,此后又发表了《应用数学》、《物性学》等论著。
民国25年(1936),中国第一座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竣工。该台原属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后转为气象所。陈志强即于当年8月调往地磁台,不久任代理台长并被聘为副研究员,成为中国地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岌岌可危。陈志强与同事多人为保护地磁台站的仪器、资料,于日军占领南京前一周携仪器、资料撤出,历尽艰辛,穿越苏、皖、赣、湘、桂、黔、川七省,为时数年,行程万里,将紫金山地磁台站重要的测量仪器和珍贵图书资料安全转移到重庆。
民国35年(1946)夏秋,陈志强随中央研究院返回南京。途中,筹划和领导了长江流域和西沙群岛的地磁观测工作。回南京后,又经常到野外观测和埋头翻译英、俄等国的地磁学论著。
民国38年(1949)春,沪宁解放前夕,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撤迁台湾。陈志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的感召和支持下,与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主任陈宗器、中研院工程所所长周仁等组织了“应变会”(即“员工联谊会”),以“宿舍委员会”的名义展开活动,护院护厂。其后,陈志强被委派接管岳阳路各所的图书、仪器。年底,又奉市军管会命令,跟陈宗器等一起接管法国教会主办的徐家汇气象地震台和余山天文地磁台,负责管理余山天文台。
建国后,陈志强以更大的热忱投身于国家地磁事业。1953年底,他随中国科学院迁往北京,随即与陈宗器筹建了北京、广州、拉萨、兰州、武汉、乌鲁木齐六大标准地磁台。所有这些地磁台的选址、台站设计、仪器选购、安装调试直至正常工作,他都事必亲躬,一丝不苟。从50年代末至离休前80年代初,陈志强一直担任地球所五室主任、研究员,先后进行了有关地球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的大量研究工作,建立起电离层观测站、宇宙线观测站、地电观测站等,并积极倡导开展震磁关系的研究,担任第一届磁暴组组长。60年代初,他还开始了“地磁起源”的探索研究,深入邢台等地震现场进行考察。1964年,他作为中国地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地球基本磁场和古地磁会议”,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新中国地磁工作成就的论文。会议主席、世界地磁学家、列宁格勒大学物理学地壳物理和古地磁学教授扬诺夫斯基高度称赞了中国同行的卓越成就。
陈志强一直致力于地磁学研究,写下了大量论著。如民国27年(1938)与人合作的《广西地磁测量报告》,民国30年与人合作的《在福建崇安测量日蚀对地磁之影响》等。他在50年代以后的论著有《关于H仪之装置》、《用简单代替法测定磁石之磁化系数》、《地磁学概要》、《地磁主磁场和古地磁》、《地磁要素》、《磁罗盘》等等。此外还为北京大学、科技大学,编写了地球物理学讲义和主持编写了《全国地磁台》、《地磁室简史》等书,又还根据几十年工作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野外磁测资料,主持编制了1950、0,1960、0,1970、0的中国地磁图,极大地方便了地磁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还为军事、地质、地震、矿产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陈志强还翻译俄、英文版的地磁学专著,如《地磁学导论》、《地磁场倒转》、《电离层与地球物理学》以及外文资料等。他一生治学严谨,对地磁学的概念、定义、结论,无不反复印证,仔细推敲,认真演算,以至近乎苛求。如“磁变仪”、“磁暴”、“磁扰”、“磁静”等译名,均因他翻译的准确并得到公认之后沿用了下来。
陈志强到了晚年,仍竭尽心智关心祖国的地磁事业。70年代末以后,他承接了诸如论文批改、译著审校、职称评定等大量工作。他患有多种疾病,但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1989年仲夏,在不时需吸氧的情况下,仍以国际地磁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筹划着将在1990年4月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地磁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地磁学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将有世界四大洲共20多个国家的地磁学同行参加的会议,为此,他抱病指导各项筹备工作,并准备于1990年前往上海主持会议。不料,他心愿未酬而竞于1989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