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杨政海,1935年3月生于剑河县柳川镇万安村,1956年3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县植保站从事植保推广工作。自1980年以来,他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120多万亩,共完成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际运用推广7项,国内运用推广13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编撰书籍共三册,30多万字,图片2000多幅。主攻稻秆蝇,菲岛毛眼水蝇、稻绿刺蛾等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6个目,38个科,获得国际、国家、部、省、州、县各种奖励达65次。1986年2月被国际昆虫研究所授予“农业昆虫博士”光荣称号。从1992年10月起,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995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中国科学技术管理通信社誉为“植保专家”。1997年10月病逝。
自学成材的“昆虫博士”。
“辗转剑河风里行雨中走,两袖清风积劳成疾归西去;振兴农业不图名不为利,一生严谨鞠躬尽瘁唤难回”。这是优秀共产党员杨政海一生的真实写照。40多年来,他勤勤恳恳地耕耘,为剑河、贵州、中国甚至世界农业的蓬勃发展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杨政海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1955年,他辍学后,仅读了六个月的农干班,就踏上了研究昆虫的征程。一个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生,面对这样大的科研课题,可谓天方夜谭。可他却没有因此而止步、退缩,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起了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这些年来,他先后修完《植物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天敌昆虫学》、《微生物学》、《作物病害图说》、《蛾类图册》、《中国蛾类图鉴》、《陕西蝶类志》等50多册大学课本及工具书籍。他这个“小学生”每做任何一件科学知识上的事情,都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气力,流更多的血汗。四十多年来,他从没有节假日。为了实践,他不怕山高路险,常常为了一个虫科的研究,不分白天黑夜的进稻田,下沟谷。累了就坐在山坳石头上歇气,渴了就打缸生水喝,饿了就啃几口馒头充饥,饱一餐,饿一顿,风餐露宿。
研究“稻秆蝇”,敢和日本昆虫专家叫板
1978年,正当他在研究完“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这一科研课题时,中国西南地区又流行着一种危害稻田非常严重的“怪病虫”。为了研究这种“怪病虫”,杨政海花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跑遍了全县11个乡镇,终于在海拔400米左右的田里偶然发现了“稻秆蝇”虫类。但是,要确认是“稻秆蝇”最终必须经权威性部门鉴定才行。论迁飞,数据又不齐全。日本腰原达雄、石昌次秀两名专家潜心研究了三十年,撰写论文十万余字,迁飞问题一字都不见。
为了攻克难关,贵州省有关科研部门在剑河安置高山捕虫网和增设高坡山弯膀坡梯田调查点。自然,这一科研项目的重担又落在杨政海的肩上。为了观察和研究“稻秆蝇”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1980年4月1日至1982年10月31日,近千个日夜,他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徘徊于县植保站至30多公里路程之间的测报点。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清了“稻秆蝇”在低谷稻田和高坡稻田之间循环活动的生活规律,从而揭开了“稻秆蝇往返梯级迁飞为害”的奥秘。
“稻秆蝇”研究结束后,他为了进一步证实“稻秆蝇”的存在,便把自己认定是“稻秆蝇”的“标本”送到省农学院、省农科所、省植保站请求鉴别,均无认定。面对这个现实,他并未流露出丝毫的泄气感,职业的敏感和使命,驱使着他又带着“成虫标本”和自己所撰写的论文初稿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找到中国蝇类专家范滋德帮助鉴定虫科。经严格鉴定,确认该“虫”就是“稻秆蝇”。随之,范滋德又帮助他认真审阅了《稻秆蝇发生规律研究初探》的论文。并高度赞赏:“日本有两个专家研究了几十年,中国也有成千上万人在研究‘稻秆蝇’都没有突破,而你却取得了重大突破。杨政海提出的“稻秆蝇,往返梯级迁飞为害”理论是一个伟大发现和科学的阐述,世界著名的日本昆虫学家腰原达雄、石昌次秀两人潜心研究“稻秆蝇”三十年所取得的成果都无法与之相比。当年,《昆虫知识》刊物刊发了他的这篇科研论文,并引起国内外轰动,国际昆虫研究组织詹姆士・列钦尔博士和雷・奥斯特雷博士将杨政海的这一科研成果评定为“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开创该项科研之先河,并把该论文列入《国际昆虫通讯录》一书,传遍世界。国际水稻研究组织将杨政海誉为“农业昆虫博士”。
杨政海虽然对稻秆蝇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他却不以功臣自居,而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在农业昆虫的奥秘世界里不断研究和探索。1982―1991年,他研究出“稻绿刺蛾(哈拉子、哈毛赖)生活史和习性”和“李树黄胜利叉角三节叶蜂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清水江蛾、蝶类昆虫资料调查”、“菲岛毛眼水蝇发生及防治”、“猕猴桃准透翅蛾发生及防治”、“盐肤木侧卷叶螟发生和防治”等科研成果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首肯,而且还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造福人类。
与县长立下“军令状”,誓与“稻瘟病”搏斗
1995年,为了吸取1994年稻瘟病流行全县而造成粮食大量减产的沉重教训,他与原县长杨天沛立下“军令状”,誓死与“稻瘟病”搏斗,决定进行大面积稻瘟病防治,保护好全县水稻。正当他与“稻瘟病”决战时,他的头部疼痛难忍,右眼皮突然下垂。被送到贵阳四十四医院住院治疗。在医院里,他总是掂念着全县的水稻稻瘟病防治状况,眼睛稍有好转,就打电话回县里了解稻瘟病防治工作情况。当得知县里稻瘟病发生严重时,他请示医生让他出院。
回到剑河的第二天,他就随县长一起前往各乡镇检查稻瘟病情况。经他的准确预测和防治,该县当年挽回粮食695―700万公斤,价值1200多万元,从而使该县荣获全省稻瘟病大面积防治粮食丰产三等奖。
与病魔斗争,耗尽此生心血写论文
当喜讯传来时,杨政海正在与病魔进行斗争。他又住进了贵阳四十四医院,检查结果认定患有脑瘤癌,需到上海去动手术。到上海医院后医院作了脑瘤癌切除手术,但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引起感染,导致伤口严重发炎,造成伤口化脓。这样,又须得进行第二次手术。但仍没有多大效果,仍在化脓。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主治医生只好悄悄地告诉他家人:“他除了患有严重的脑瘤癌外,还患有晚期鼻炎癌,最好不要让他知道,因为他的病不要再寄希望于医院了。”他的爱人不敢让他知道。他见家里人神神秘秘的,好像在瞒着他什么,他已经明白了。于是他要求出院:“我要赶回去完成我的三部专著的撰写和整理,不然的话,就来
不及了。”
然而,他从上海返回家不久,经医生鉴定,他又患上了肺结核。原因是他患病过多而引起的。病魔连续不断电向杨政海蹂躏,他知道自己离黄泉不远了。于是他不分昼夜地在撰写和整理自己的最后三部专著,同时,强忍着巨痛,潜心研究几项科研课题。
光阴荏苒,今夕何夕?当病情实在痛得厉害时,他就用棉被顶住胸口,卧在床上,仍然坚持撰写和整理。右眼皮又下垂了,怎么办?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左手撑眼皮,右手写专著,而且还坚持到工作室去。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一边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一边以惊人的毅力撰写和整理,终于完成了《清水江流域蛾、蝶类昆虫资源》、《水稻害蝇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我与昆虫四十年》三部专著初稿。这三部专著初稿30余万字,彩图2000多幅。同时,他还以超人的毅力和超群的智慧研究出了“稻瘿发生及防治初探”、“黍芒蝇转主为害稻作”、“稻赤斑黑沫蝉传毒为害水稻”三项科研课题。
1997年10月3日下午6时,正当他完成以上三项科研课题的撰稿时,便一头栽倒在地板上,再也没能站起来。他带着周身的病魔和未了的心愿(他的三部专著尚未得到出版)就匆匆地走了……
上一篇:晏晓明
下一篇:李万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