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惇
常大惇(1792-1853)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阳石坳乡人。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他针对湘南、广西吏治腐败、官库空虚、盗贼猖獗的事实,多次上疏,建议慎选清廉,训练士兵,加强战备,以防患于未然。… [详细介绍]
常大惇
王介之(1606-1686)王夫之长兄,字石子,一字石崖,别署有耐园、铿斋等。介之毕生致力于经学,对《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传”质》、《“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诗序参》、《诗经尊序》等书。《“春秋四传 "质》被《四库全… [详细介绍]
彭浚
彭浚(1769-1833)字映旌,号宝臣,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县黄子堂(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师从罗典。嘉庆十年考取状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 [详细介绍]
萧锦忠
萧锦忠(1803—1854),原名衡,字黼平,号史楼,茶陵县下东人。清道光廿五年(1845)状元及第,是茶陵科举史上的两个状元之一。清代的状元大半出自两江,湖南在此之前,仅只一个衡山人彭浚得此殊荣。萧锦忠自幼刻苦读书。家中贫因无银钱用来买书… [详细介绍]
刘汉典
刘汉典(生卒年不详)清乾隆时衡阳县人,以驾船为业。他是为衡阳县首先引种单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阳县志》兴誉他为衡阳的神农氏。原来衡阳县只有单季早稻和中稻,春种秋收。县境蒸水两岸广大区域,夏季多发水灾,早中稻被淹后,再不能种谷物,常致全年无收,… [详细介绍]
唐训方
唐训方(1809-1876)字义渠,今常宁县湖塘乡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四次赴京会试,均落第。咸丰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补教谕。咸丰四年,曾国藩令他以教谕随征。咸丰五年,随罗泽南镇压太平军,得知府衔。咸丰十年解军事,赴粮道… [详细介绍]
李纪方
李纪方(1828-1885)字伦青,白果长碧冲(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医术日见精进。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 [详细介绍]
谭上连
谭上连(1840-1890)字云廷,因其肤黑性勇,又称谭黑虎。衡阳县龙田桥人。谭上连身伟而秀,膂力过人,少年时即得“谭无敌”称号。咸丰八年(1858)投湘军,历任千总、参将、总兵。同治年间,新疆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国主义支持,成立… [详细介绍]
王之春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号椒生,清泉(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从戎。19世纪70年代,先后作为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光绪五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 [详细介绍]
向道龙
向道龙(1860-1899)字洗凡,号良骏。清咸丰十年生于衡山(今衡东县)白莲乡闵家冲。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由于反对科举制度,被清政府革除功名。中法战争之后,清廷日益衰败,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青年时期的向道龙弃文学武,受“兴中会”的影响,… [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