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欧阳修

朝代: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br/><br/>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上一篇:况周颐
下一篇:李之仪

作品列表

箕山

朝下黄芦坂,夕望箕山云。
缅怀巢上客,想彼岩中人。
弱岁慕高节,壮年婴世纷。
漱流羡颍水,振衣嗟洛尘。
空祠乱惊鸟,山木含余曛。
聊兹谢芝桂,归月及新春。

查看译释

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和八月十五日斋宫对月

皓月三川静,晴氛万里销。
灵光望日满,寒色入波摇。
灏气成山雾,浮云蔽垅苗。
庙荒阴磷出,苑废露萤飘。
斋馆心方寂,秋城夜已遥。
清谈对元亮,琼彩映萧萧。

查看译释

尝新茶呈圣俞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
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
终朝采摘不盈掬,通犀銙小圆复窊。
鄙哉谷雨枪与旗,多不足贵如刈麻。
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
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
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可怜俗夫把金锭,猛火炙背如虾◇。
由来真物有真赏,坐逢诗老频咨嗟。
须臾共起索酒饮,何异奏雅终淫哇。

查看译释

宝剑

宝剑匣中藏,暗室夜常明。
欲知天将雨,铮尔剑有声。
神龙本一物,气类感则鸣。
常恐跃匣去,有时暂开扃。
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
此剑有人间,百妖夜收形。
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
试以向星月,飞光射搀枪。
藏之武库中,可息天下兵。
柰何狂胡儿,尚敢邀金缯。

查看译释

归鴈亭

荒蹊腊雪春尚埋,我初独与徐生来。
城高树古禽鸟野,声响格磔寒毰毸。
颓垣赦屋巍然在,略可远眺临倾台。
高株唯有柳数十,夹路对立初谁栽。
渐诛榛莽辨草树,颇有桃李当墙隈。
欣然便拟趁时节,斤锄日夕劳耘培。
新年风色日渐好,晴天仰见鴈已回。
枯根老◇冻不发,遶之百匝空徘徊。
顽姿野态烦造化,勾芒不肯先喣吹。
酒酣几欲揈大鼓,惊起龙蛰驱春雷。
偶然不到才数日,颜色一变由谁催。
翠芽红粒迸修出,纤趺嫩萼如剪裁。
卧槎桡◇亦强发,老朽不避众艳咍。
◇然山杏开最早,其余红白各自媒。
初开盛发与零落,皆有意思牵人怀。
众芳勿使一时发,当令一落续一开。
毕春应须酒万斛,与子共醉三千杯。

查看译释

雪晴

悠悠野水来,灩灩西溪阔。
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
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
冻卉意初回,绿醅浮可拨。
人闲乐朋友,鸟哢知时节。
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

查看译释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
◇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
是为扬澜左里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
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
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厖。
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谾。
千岩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
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
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哤。
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锺暮鼓杳霭罗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露湿香涧谷,
时有白鹤飞来双。幽寻远去不可极,
便欲绝世遗纷痝。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
插秧盈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
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砢有至宝,
世俗不辨◇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
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
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
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查看译释

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

书殿宫臣宠并叨,不同憔悴返渔樵。
无穷兴味闲中得,强半光阴醉里销。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
犹须五物称居士,不及颜回饮一瓢。

查看译释

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

悠悠身世比浮云,白首归来颍水濆。
曾看元臣调鼎鼐,却寻田叟问耕耘。
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销磨酒百分。
放浪岂无力外士,尚思亲友念离群。

查看译释

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

富贵声名岂足论。死生荣辱等埃尘。
青衫照日夸春榜,白首余年哭故人。
盛德不忘存志刻,话言能记有朋亲。
吴江草木春风动,沥酒谁瞻垅树新。

查看译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