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苏轼

朝代: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br/><br/>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br/><br/>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br/><br/>
上一篇:白居易
下一篇:杜甫

作品列表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従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
?俗谚云:大将军食饱扪腹而叹曰:我不负汝。
左右曰:将军固不负此腹,此腹负将军,未尝出少智虑也。
?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僮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查看译释

和仲伯达

归山岁月苦无多,尚有丹砂奈老何。
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
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
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

查看译释

夜梦?并引?

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无一事。
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查看译释

次颜长道韵送傅倅

两见黄花扫落英,南山山寺遍题名。
宗成不独依岑范,鲁卫终当似弟兄。
去岁云涛浮汴泗,与君泥土满衣缨。
如今别酒休辞醉,试听双洪落后声。

查看译释

马融石室

未应将军聘,初従季直游。
绛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岂害依梁冀,何须困李侯。
吾诗慎勿刻,猿鹤为君羞。

查看译释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查看译释

北寺

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查看译释

复次前韵谢赵景贶陈履常见和兼简欧阳叔弼兄

能诗李长吉,识字扬子云。
端能居此府,坐啸获两君。
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
眷焉复少留,尚为世所醺。
或劝莫作诗,儿辈工织纹。
朱弦寄三叹,未害俗耳闻。
共寻两欧阳,伐薪照黄昏。
是家有甘井,汲多终不浑。

查看译释

荆州十首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
耕牛未尝汗,投种去如捐。
农事谁当劝,民愚亦可怜。
平生事游惰,那得怨凶年。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
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
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
太守王夫子,山东老俊髦。
壮年闻猛烈,白首见雄豪。
食雁君应厌,驱车我正劳。
中书有安石,慎勿赋离骚。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
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
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
登疱更作器,何以免屠刲。
北雁来南国,依依似旅人。
纵横遭折翼,感恻为沾巾。
平日谁能挹,高飞不可驯。
故人持赠我,三嗅若为珍。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运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查看译释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
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

查看译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