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天下事
[宋] 王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诗文译释
【注释】:
委婉动人,清丽如歌,是词的一种风格,大江东去,直抒胸臆,又是一种风格 。关键是要文气相通。
这首词是一首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响彻着南宋偏安
一隅时,爱国志士的豪情。
《西河》词调是三叠,仄韵。一开始,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将天下事折腾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问天 ”当然不止是问天 ,而是问代行天意的当权者。“ 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对金称臣割地,已经到了“国脉微如缕 ”的悲惨境地。公元1234 年,蒙古灭金后,连年兵扰南宋,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
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详见《宋史·礼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渴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 ,能够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可是如今国事日渐式微,中原地区早已失守,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威胁着宋朝的安全,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排斥抗战派,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不思振作,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 。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却往往因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作者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不觉发出了深切的哀叹。第二段开头两句 ,作者感叹自己如今怀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忆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 。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 。词中“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北,横贯南京城,流入长江。王埜生在国运衰微之世,东吊秦淮,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借酒浇愁,含恨在风中抚剑醉归,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滔滔东逝之水好象特地为他这位壮志未酬的志士砥砺斗志。
第三段写作者如今身处闲职,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但仍怀着一颗为国分忧的壮志雄心。“ 纵有英心谁寄 ”,这颗英心在现实中无法托付,只好空自嗟叹,一吐内心的郁闷与悲愤。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蒙古灭金后连年攻宋,局势日趋艰险,南宋政权危在旦夕 。因此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 :“ 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象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出使西域,联合各方力量抗击匈奴。从这痛苦的呼唤声中,我们仿佛聆听到作者的心声:自己纵有张骞那样的才能,然而又怎能找到英明的圣主呢?
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一腔热血无处诉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 。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作者多次运用反诘句式,因此词文揭响有力,频频扣击读者心弦。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一起一结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既振聋发聩,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耐人细细玩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