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宋]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诗文译释
【注释】
①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②“做春”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
【评解】
这首小词,从花时风雨、耽误寻花,抒发感怀。年年花期,风雨交加,陌上寻花,
皆为所误。待到放晴,花已成尘。
因此,还不如当初不要“做春”。全词轻柔含蓄,语浅意深,风格和婉,喻意清新。
这首寻花词似乎隐含着作者对命运的深刻感受。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位词人一生苦苦寻花而又寻求不得,正表现了他生命中苦苦追求的美好事物的失落。是求爱不成?还是怀才不遇,理想难以实现?无名氏的词本事无考,不好作具体肯定,但词中对造化弄人的哀叹,确实是作者命运观念的形象写照。
上片写有花无晴。“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作者年年思花、盼花,可是,年年到百花欲开时,天公便不作美,风雨成旬(一旬,十日,这里泛指时间长),不肯开晴。老天好象故意与人作对似的,使年年有花变成无花,“误却寻花陌上人。”苦苦思花、寻花,终因天雨而不得。真是天公无情,造化弄人,命运是多么的冷酷!
下片写有晴无花。“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有了寻花的机会,却“花已成尘”,希望又成泡影。命运真是残酷,连一丝丝的机会都不肯施予!“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作者把一切艾怨投向冥冥中的花神:既然叫人难寻花,又何必百花盛开在春天。这两句结尾看似空灵,实则沉痛,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命运之神既怨恨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词的上下两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花与天气形成了“有花无晴”和“有晴无花”的相反相成的对比,这就在哲理上织成了一张命运之网,把人笼罩在其中,无法逃遁。
作者对命运的感触完全融化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以寻花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有花无晴、有晴无花来表现命运对人的作弄,使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寄托浑然一体。词情显得委婉含蓄、深沉蕴藉。
全词笔调凄婉、感伤,兴寄婉曲、语言清新流丽,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命运的哀怨之情,呈现出一种柔婉的悲剧美。 (石丽君)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 。“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