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
孟子(约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其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到孟子时已失去贵族身份,所以幼年时家境贫困。他是子思弟子的学生,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故后世也尊其为圣人,号为"亚圣''。由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当时墨家、道家学说等曾经显赫一时,孟子之所以没有选择这些学说而从事在当时并不吃香的儒学,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与其母亲的影响极大。孟子幼年丧父,主要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其母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妇女。有关孟母教子的记载不少,其中最主要有三个故事,即"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织劝学"等。
第一个故事是说: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认为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在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住了下来。到了市集后,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之事。孟母知道了,认为这个地方也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学习,整天在家读书演礼。孟母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世之人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应该选择好的客观环境,要接近有教养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第二个故事说: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准备宰杀一口猪。孟子感到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家在干什么?"孟母回答说:"在杀猪"。"孟子又问:"杀猪干什么?"其母笑着随口说:"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本来不是为我的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要欺骗他呢?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于是,她为了弥补这一过失,就去邻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了。
第三个故事说:孟子年少的时候,读书很不专心。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其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孟母知道他受到影响,叫住了他问:"为什么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了。"孟母便拿起刀子割断了她的织物,并且说:"这件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学习时不专心,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本事。"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更加专心了,起早贪黑,刻苦攻读。孟母所施行的种种教育方法,对孟子的成长和学术发展影响很大,从小就培养了他良好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学习精神,为他日后潜心向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孟子成人以后,孟母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有一则故事可以反映这一点。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伸开腿坐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很不高兴,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我想把她休了。"孟母问:"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腿坐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妻子不讲礼仪。《礼经》上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有谁;将要进人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之所以这样写,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那个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母亲的教导后,知道自己错了,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了。这就证明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时时刻刻努力学习,并多向别人请教。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