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秦都咸阳是如何营建的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秦国兴起于关中,在统一之前,经历了多次迁都。最初从泾阳迁至栎阳,随后经历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为了便于对中原诸国的进攻,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至此,秦国确立了向东方的发展趋势。关中平原在周室东迁以后,淡出中原视野,秦国也因此避免了早期与中原诸侯的纷争,在经历了长期的努力之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是关中连接关东的重要交通枢纽,渭水穿南,九峻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作为秦的都城时间长达1年、从秦孝公十二年第二次变法到秦王朝灭亡。从秦国到统一后的秦朝,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孝公时期定都,为初创时期;惠文王到庄襄王时期长期稳定,为咸阳的发展时期;秦始皇在位时期达到鼎盛。
对于秦迁都咸阳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了解。从战略上说,秦从泾阳迁都栎阳以后,随着献公、孝公改革的深入,秦国和魏国在国力对比上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战争中也逐渐占据上风,开始收复失地,秦国对魏国由守势变为攻势,从此确立了对于东邻的优势地位。魏国在洛河上修建长城后不再西顾,而是集中力量向东与诸国争衡。这时秦国迁都咸阳,无须顾虑魏国的打击,又可以尽情发展自身,为以后兼并东方六国打下基础。从地形而言,咸阳具备天然优势,南临渭水,东依泾水,与迤逦起伏的秦岭遥遥相望,南北环抱,进可攻退可守,是建都的理想场所。从交通上说咸阳亦更为便利,道路可达关中各个区域,对于统御关中也有其天然优势。交通的优势是自古迄今选择都城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咸阳附近道路密集,可谓交通枢纽之地,来往于东南西北的人民都需要经过此地,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咸阳古渡"的说法正反映了这一情况。当时关中通往外地的主要道路有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渭北道,这些古道无一例外地都经过咸阳。在经济环境上咸阳也优于栎阳。咸阳一带土地肥沃,是西周的近畿地区,开发较早,比栎阳一带的盐碱地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的便利也从侧面衬托其经济上的优势。咸阳都城的设计,对于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改革。
从总体布局而言,咸阳的设计体现了法家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体现秦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建造壮丽、宏伟、威严、豪华的朝宫及设计完善的都城规划,使咸阳远远超出了西周的沣京、镐京和六国都城的规模,象征着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和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胜利,象征着统一事业的完成。在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咸阳都城与天极观念结合起来营造,既是为了显示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可以看出其具有上下对应的关系,都城建筑物平面各点与空中星象平面各点具有垂直的投影关系。咸阳都城跨渭河南北两岸,以地势高亢的渭北地区为主体,地理位置上极为优越,呈俯瞰全城之势。建筑布局依据地形,以渭河为纬向轴线,以咸阳宫为经向轴线,以两线交点横桥为中心向四周散布,借助地理形势建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咸阳宫和阿房宫为中心的都城区及向外扩展的京畿地区。
秦都咸阳有无外郭城至今未能形成定论:主张有外郭城的认为,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城均有外郭城,且仿咸阳而建的秦始皇陵也存在完整的外郭城建筑痕迹,故秦都咸阳应有外郭城;主张没有的则指出考古工作者至今未能发现外郭城迹象,同时秦都咸阳从秦孝公开始建设,一直处在不断的扩建中,这种不断发展的城市,是不可能在事先建立外郭城来加以限制的。直至目前,这种争论尚未有定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