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斗米道
道教是从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中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流行的道家、黄老学、神仙说、纬书等思想,夹杂着方术与巫祝,逐渐相互影响,走向合流,并开始形成宗教性质的组织。由于正史对宗教记载的忽略,已经很难知晓其最初产生时的形态,大体在东汉后期开始形成两大道教派别一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但是道教组织、教义和诸神系统的完善却远在这以后,故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道教支派,可视为原始道教时期。
五斗米道是东汉后期在巴蜀地区出现的早期民间道教支派。据史书记载,东汉顺帝(126年一144年)年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入蜀,造作道书,祖孙三代传习其道。由于入道者须交纳五斗米或以五斗米酬谢道师,故称"五斗米道''。张陵生平事迹极为模糊,后世出现的道教经典的描述全不足信,大体其在蜀地以咒鬼术为人治病,通过这种方式传道,与太平道最初的传道方式极为相似。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其业,然事迹亦很不明晰,大约这时仍然是五斗米道在四川的创立阶段。五斗米道的教义同太平道极为相似,但如果据此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未免过于草率。由于其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中,有类似的倾向是不足为奇的。
张氏三代以张鲁事迹最为清晰,他对五斗米道的建设之功亦最为突出。大约因其在民间传道的影响,他被当时的益州牧刘焉起用,任督义司马。其母此后与刘焉过从甚密,为其登上政治舞台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后随着他传道活动的开展,势力发展极为迅速,张鲁逐渐寻求独立。随着刘焉的死去,他逐渐与刘焉之子刘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后因刘璋盛怒之下将其母族满门抄斩,张鲁以此为借口在汉中自立,利用五斗米的道教组织,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形成了割据势力。随着东汉王朝内部频频发生政变,瀕临灭亡,各地群雄纷起,割据势力遍及全国。东汉政府无力统御,均给予了相应的官号,以维持表面的统一。在这一背景下,张鲁也被汉王朝授予地方官号,使其得以名正言顺地在汉中经营其小王朝,并发展其道教体系。张鲁政教合一的政权大约维持了30余年,公元215年遭到曹操讨伐,张鲁投降。因为他在无法抵御的情况下将其府库财物等一一封存,未加焚毁,曹操对此大加赞赏,封他为镇南将军,其子女亦一一封赏。
五斗米道在张鲁时代完善了其体系,确立了其民间地位,张鲁自称师君,初学道者称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人员称为"祭酒'',形成了五斗米道最初的等级制度。张鲁时期五斗米道在汉中各地设有道场或教会,作为五斗米道的中心,称为治,最初共24治,稍后因附会28宿而扩建为28治。各祭酒在交通要道建立义舍,免费为旅人提供食宿,从而扩大了影响,争取了人心。
总之,在张鲁时代五斗米道的组织和体制业已完善,发展成为一个组织严密、规模颇大的宗教团体。张鲁称其祖父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己为系师,因此人称"三张",又称五斗米道为三张之法"。张陵被确立为五斗米道的开创者,此后往往称其为张道陵。张鲁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被消灭,但其道教流派却并未遭到取缔,且由于其在曹操征讨过程中并未孤注一掷,拼死抵抗,故其道教体系也并未受到重创,仍然能够在民间进行传播。六朝时期产生重大影响的天师道即为五斗米道的重要分支。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