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简述赵州桥与中国古代造桥艺术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河北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经千余年风雨洗礼而依然巍然屹立的石拱桥。现存最早关于此桥的记载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撰写的《赵州大石桥铭文》,可见直到唐代,此桥并无特定名称,只是被称为大石桥,直到今天,当地的人们还俗称之为大石桥。有一些资料称其原名安济桥,其实是不准确的,安济桥得名于北宋元祐年间,宋哲宗赵煦北巡经过这里,有感于石桥的坚固精巧而为其赐名安济桥,取其“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利"之意。但此名并不常用,由于此桥建在隋唐赵州,所以也常被称为赵州桥。
张嘉贞文称:“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由此我们知道赵州桥的建造者是隋初著名工匠李春,但遗憾的是,除此之外,关于李春的情况不见于史书记载。民间则传说是成仙的鲁班一夜间造成了此桥,河北著名的民间小调《小放牛》唱道:“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儿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为赵州桥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说:“文物有三个价值,一个叫历史价值,一个叫艺术价值,还有一个叫科学价值。其他有些文物只有历史价值,或者只有艺术价值,而赵州桥三个价值都具备,都是顶尖的,三个价值都是最高的价值,它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首先是历史价值。如今赵州桥所在的赵县历史悠久,见于典籍记载已有2500年历史,北齐始称赵州,作为郡治、州治也长达1500多年。赵州位于中原通往河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上,是联结南北的交通枢纽。到了隋代,赵州更成了河北的政治、经济重镇,这里盛产粮棉,商业贸易繁荣,汶河上“日过千帆,商贾云集",商贸的兴盛需要更便利的交通设施,赵州桥的建造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赵州古城的发展需要赵州桥的出现,赵州桥自诞生后与古城相得益彰,共存至今。
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至大业元年(605年),至今己经存在了1400多年,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1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称赞其为“世界著名古石桥",并为之立碑。同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也赞其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将此称号镌刻于铜牌上,镶嵌在桥头的大型河卵石上,世界上得到类似称号的古迹还有埃及金字塔、苏伊士运河、埃菲尔铁塔、英国的伦敦铁桥等,赵州桥是第十二处获此殊荣的古老建筑。
其次是艺术价值。赵州桥造型雄伟流畅、结构轻巧匀称,工艺精巧细致,桥的石栏、石板上还有许多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历代的文人骚客写下过许多赞美赵州桥的优秀诗篇,如唐朝文人张鷟曾谈到远望赵州桥的感觉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非常柔丽秀美;宋代杜德源称此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颇有几分豪迈雄壮的气势;明代诗人祝万祉则留下了赞颂赵州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的名句。
再次是科学价值,这既是赵州桥一大重要价值,也是赵州桥独特价值之所在。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石拱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桥面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上中间行车马,两旁走行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么长的桥,桥下却没有一个桥墩,可见,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敞肩式石拱桥。在大桥洞上方的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洪水时,河水便可从4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作用有二:其一,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易被大水冲毁;其二,赵州桥全采用石材建造,桥的自身重量很重,敞肩式设计可同时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敞肩式设计都堪称是一个创举。直到19世纪,欧洲才出现与赵州桥采用相同设计的敞肩式石拱桥,比赵州桥晚了1200多年。
隋代工匠李春可能并不懂得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案,加之无数施工工匠以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精心修造,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巍然屹立,创造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共经历了8次大地震和54次大洪水,却始终安然无恙。如1 966年邢台发生了7.6级地震,赵州桥与震中仅相距40多公里,震感很强烈,但震后人们却惊讶地发现赵州桥毫发无损;又如19 63年遭遇水灾,大水即将淹至桥面,人站在桥上能感觉到水流巨大的冲击力导致的桥身晃动,但洪水退后,赵州桥又在洨河上重新展现出美丽的身姿。时至今日,国内外许多桥梁的建造仍然借鉴赵州桥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赵州桥的价值横贯古今中外,赵州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是中国人永恒的骄傲。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