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山东枣庄:发展扶持资金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019年12月04日10:58  来源:海外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措施。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拓宽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乡镇面临的新课题。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率先在全区设立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循环资金,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启动资金难题,同时创造性提出循环使用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阴平镇位于枣庄市峄城区西南部,全镇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共5.4万人。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虽然较快,但集体经济收入总量低、发展不平衡、可持续性差等问题较突出,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阴平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2019年消除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村、2020年消除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的目标,为达成目标阴平镇在增加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闭环滚动使用制度:

  一是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加强村级组织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负责人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选优配强发展型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把班子强不强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申报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设立发展扶持基金,实施“引导资金拉动”。积极协助村申报区级发展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把区级一期拨付的18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引导资金和每年配套的10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设立专用账户,由镇发展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闭环循环使用。申报扶持资金必须由村先提出项目计划书,经考察论证符合相关产业政策、通过可行性论证后与村签订扶持引导资金使用协议,村主要负责人以个人工资对资金安全提供担保,但对于不可抗力等情况造成的项目损失采取容错机制。扶持资金虽然是无偿使用,但根据项目盈利周期必须在5-7年内分批次偿还,一般按照每年10%、15%、20%、25%、30%的比例递增偿还。偿还的资金重新注入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再用于扶持其他村集体经济项目,帮助村集体经发展“迈开步子”,以点带面促进整镇提升,让资金循环利用,让发展细水长流。

  三是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健康协调发展。组织镇纪检监察、组织、经管等部门成立监管领导小组,加大项目申报审批、招投标、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审计验收、项目运营、资金回收全方位的监督。同时加强群众监督,充分发挥村级纪检委员和财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实现扶持资金管理得严格、使用得合理。

  四是制定配套激励政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阴平镇2019年综合考核办法》和《阴平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案》等文件中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设立了增量奖、保持奖和加分项,对提前回笼扶持基金的村负责人按比例给予经济奖励。使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和负责人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增强其发展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扶持基金出台后,全镇共收到项目计划书23份,经过反复论证筛选,一期批准申报扶持资金项目5个,已建成投入运行4个,在建1个。如:罗庄村紧紧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发展蝎子特色养殖业,建设3个蝎子养殖大棚,年收入9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可达到22万元;东金庄村积极利用扶持引导资金,成立了枣庄正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有机肥生产车间900平方米,地下发酵池2个1000平方米,通过收集人畜牧粪和农作物秸秆,年生产有机肥1000吨,通过地下管网直供每个蔬菜大棚,作为灌溉使用,发展循环农业。年生产有机蔬菜200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抓扶持。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缺资源、资金、项目、人才的问题,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外力帮扶与内力激发相结合,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全面分析村级发展短板,在财政补助、项目支撑、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强化过程管控重实效。要本着“因村施策、一村一策”的原则,深入调研分析,紧贴自身实际,制定务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严格督导措施落细落地,不能满足于钱拨了、事做了、力出了,却不问实效、不求结果。比如,设立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不能满足于把钱拨付到村,关键是不仅要让村级组织“有钱用”,更要让村级组织“会花钱”,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激发内在动力促长效。设立优惠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撬动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村级组织自身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发展。要围绕政策实施,健全考核制度机制,激发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动力。

(责编:冯粒、曹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