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汉礼生平简介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于浙江诸暨。物理海洋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毛汉礼出身于农民家庭。6岁进私塾读书,13岁高小毕业。1939年入浙江大学。1947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海洋学,1951年取得博士学位。1954年回国。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汉礼是中国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回国后他所参加的第一项工作是搞调查,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他1955年便参加了童第周、朱树屏、张孝威等领导的我国首次渔场综合调查——烟、威、外海鲐鱼渔场调查。1956年秋,毛汉礼参加了由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承担的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及基础科学规划》的编制工作。1957年,他领导了“金星号”海洋考察船的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1957—1958年,他参与领导了渤海和北黄海西部多船同步水文气象观测并领导编写了《渤海及黄海西部综合调查报告(水文气象部分)》。1958—1961年,毛汉礼参与领导了世界空前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并兼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组长。他与人一起率领技术指导组制定了调查计划实施方案、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以及调查仪器校验和调查资料审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最后统一安排出版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14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图集和潮流图集》和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197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60年代初,他与曾呈奎等联合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1961—1964年,毛汉礼领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研究室,成立了水团、海流和混合3个实验室,开展了渤海、黄海、东海水团、环流、黑潮、长江口和杭州湾潮混合及其海洋温度预报方法研究工作。以后编写了我国的海港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海洋经典著作。1978—1983年,他领导进行了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海洋学研究中心的物理海洋学工作。随后又领导了黄海、东海环流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工作及海洋石油开发与研究和海洋污染防治研究中的物理海洋学工作。
在海洋环境和资源开发研究领域,毛汉礼先后发表了40余篇论著、译作、科学报告和海洋科普读物。20世纪40年代,与涂长望共同在《气象学报》发表了《我国气候对于数种疾病死亡率影响之初步研究》。50年代初,他与日本人吉田耕造等发表的《赤道北太平洋上混合层环流》,研究结果的数据与观测结果相符。1956年,他在《海洋学的任务、发展和现状》中指出“海洋学的总任务,就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与自然资源的本质及其变动规律,使海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关于海洋水产问题,他指出:“只求一时之利,以竭泽而渔的错误办法来增加产量,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他主张“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既要增加产量,又要保护资源,又要发展养殖事业”。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他指出:“石油为浅海海相的产物,据估计,目前地球上尚未开采的石油资源,有半数左右藏存在水成岩的岩层内。探勘海底石油这项工作,应由石油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学家以及工程师们密切合作。”之后,他的译作《海洋》第一、二、三卷、《湾流》和《动力海洋学》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书为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培养提供了教材。1957年,他发表了在美国期间与人合写的《大尺度上升流理论》,指出大尺度的气象条件决定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上升流及其变化。在该文中所建立的风应力旋度和上升流间的关系式,在其他地区也有不可轻视的价值,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上升流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被广泛引用。
毛汉礼1958年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暂行规范》、《渤海和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报告》(物理海洋学部分),是我国第一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发表的关于长江冲淡水和杭州湾潮混合的三篇论文中提出的长江冲淡水的概念,讨论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冲淡水冬季流向南,夏季其舌轴转向东北,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等观点,是我国在河口海洋学方面最早的论述。他与人发表了根据海洋水文、化学资料,利用T-S多边形和混合百分比方法划分水团的结果,是半定量划分浅海水团的最早尝试,展示了由中国人阐述的包括东中国海的水团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964年他与邱道立编写《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中以跃层的深度、强度和厚度3个参数,定量地对中国近海的跃层现象做了精辟的划分和阐述,清楚地显示了中国近海各个强跃层区及其季节变化,对潜艇活动、水下通信和渔业捕捞等都有重要应用价值。80年代初,在他与人合作的论文中,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中国海及邻近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及用海洋水文观测资料和海底沉积资料证实了东海北部中尺度冷涡的长期存在。在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的过程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986年他担任“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负责人之一,并与他的学生承担了其中“中国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数值预报”专题的研究工作。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南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其动力学研究”的工作。
毛汉礼认为把海洋事业搞上去,关键是培养人才,扶植新生力量。他时常对大家讲:“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1956—1958年,在他的主持下,招收海洋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外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职人员任教,举办了一届海洋调查技术培训班。1960—1963年,他从全国理工科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举办了一届海洋专业大学本科水平的培训班。他主张从海洋学及气象学、数学、力学和新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收研究生,以建立配套的研究集体。1961—1964年,他培养了4名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组织导师组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并推荐出国进修。经他培养出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人才计有研究员级14人,副研究员级46人。毛汉礼在带研究生时,除了有业务指导外,还特别注意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即“科德”。
毛汉礼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及由其扩建的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他还曾兼任国家科委海洋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组组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组员和众多国际、国内海洋学术团体职务。
毛汉礼治学严谨、不辞辛劳、埋头工作、一心报国,是一位受人敬爱的科学家。他被选为青岛市文化名人,在百花苑树立铜像,供游人瞻仰学习。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