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是座建筑历史悠久的城市。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这里建点将台,台高5米,面积3800平方米。台上的明教寺及其主建筑大雄宝殿,虽屡遭战乱,几经兴废,至今仍熠熠生辉。
清代合肥有各种庙宇寺院20多座。较为典型的有建于宋代的包孝肃公祠,建于明代的县府城隍庙,建于清代的镇淮楼。这些建筑几经沧桑,有的荡然无存,有的仍为名胜古迹名扬于世。
由于屡遭战乱,合肥近代建筑业发展相当缓慢,具特色的近代建筑寥寥无几。光绪十一年(1885)建的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四年建的教会医院,民国2年建的基督教堂,民国11年建的段家祠堂,均规模有限,水平不高。
解放初,合肥出现28户营造厂商,他们只能维修和承建一、二层结构简单的砖木房屋。1956年,大部分私营营造厂入股并入国营(或集体)建筑企业。居主导地位的国营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独立承建了大量的工业厂房、民用住宅和文化教育、公用设施,建立了机械施工、预制构件、材料运输、设备安装等与之专业配套的施工队伍。1985年,合肥共有部、省、市、区、局属施工企业28家,建筑从业人员约5.3万人。其中部属2户、3163人,省属9户、24782人,市属8户、10272人,区(局)属9户、2000人,郊区约16000人。除此,街道、工厂、部门以及外地和农村进城的施工单位有118个、约3万多人;混凝土构件企业有31个,部、省、市设计院(室)有73个、专业人员3577人。年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3.6亿元,施工面积24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0万平方米。其中市属8个建安企业完成产值6960万元,施工面积59.7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25万平方米。1986~1992年,这些施工企业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约72.79亿元,房屋建筑面积2527.04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各种建筑拔地而起;昔日低矮破陋的青砖小瓦屋和草顶平房被成群的高楼取代;长江路西段、金寨路改造工程建设速度被作为合肥的“深圳速度”;新建的省电力调度大楼、邮电大楼、安徽剧院以及三孝口一带高层建筑群等等,标志着合肥建筑业已跨入了新时代。仅铜陵、蜀山、合浦、太湖、曙光、西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面积就达170余万平方米。
合肥的施工队伍不仅参加了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安徽维尼纶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厦门特区、西藏自治区建设,而且还在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承建了一批工程项目。
90年代,合肥建筑业已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