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民间生产土丝土绸,最早可追溯到东汉。隋唐时期,合肥民间编织的丝绸品有花纱(薄绸)、交梭丝布(丝麻交织物)、(粗绸)、绢(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棉(丝棉)等。其中大都被选为贡品。明朝时期,合肥万寿寺旁开设机房,产“万寿绸”,为上乘贡品。由于土纱土布的兴起,加之生产丝绸品工效较低及合肥民风俭朴等诸原因,故丝织户大多转产土纱土布。

民国9年,合肥民间个体缫丝户年产丝约在4000斤,主要供织袜、制线用。
1957年3月,建立地方国营合肥丝绸厂,1959年部分建成投产,当年产丝织品67.6万米。其中3万米真丝电力纺、交织花软缎,首次出口英国、瑞士、苏联。1966年缫丝产量达45.7吨,占全省总产量38.4%;年产丝织品367.2万米,占全省总产量53.6%。
1968年,该厂生产下降,产值比1966年减少60%。此后至1976年,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1978~1985年,该厂扩建厂房,增加织机,发展生产。固定资产平均每年增加108万元,产值平均年增长150万元,利税平均年增长31万元。1985年底统计,安徽丝绸厂占地面积2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4万平方米。职工3065人,其中,合同制工人235名,工程技术人员62名。下辖5个生产车间、3个辅助车间、25个职能科室及1个附属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46.8万元,净值908.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缫丝机3520绪、织绸机398台、卷染机12台、绳染机2台、12色自动印花机1台等。动力机械总能力2336千瓦(引进日本72台喷水织机尚在安装,不计在内)。当年产缫丝76.6吨,丝织品68.5万米,实现利税449万元。产品有绫、罗、绸、葛、呢、绨、绉、绢等14个大类244个品种近千个花色。其中5个产品15次被评为省优以上产品,百花香牌线绨被面获国家银质奖。产品销售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1985年建厂28年,该厂累计完成产值2.6亿元,上交利税0.51亿元,出口产品额1.3亿元人民币。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是合肥市纺织工业骨干企业之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