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转炉炼钢
1958年7月1日,安徽省钢铁厂炼钢车间(今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以下简称“一钢厂”)0.5吨示范性转炉建成投产,9月,3吨侧吹转炉建成投产,由此结束了合肥不产钢的历史。
1959年,一钢厂共生产普通炭素钢2.5万吨。1960年,根据国家冶金工业部指示,一钢厂生产转向特殊钢即优质钢生产,并于1961年拆除转炉,停止转炉炼钢。
这时期,中共安徽省委财贸钢铁厂(今合肥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以下简称“二钢厂”)也进行转炉钢生产。1962年,二钢厂炼钢生产关停下马。1965年2月,根据安徽省重工业厅指示,于1970年4月恢复转炉炼钢。此时,二钢厂建成投产的转炉共2座,均为8吨级涡鼓型侧吹碱性炉,设计生产能力为炉年产碳素钢8万吨。此外,该厂还建有2座20吨高炉式吹碱性配套化铁炉。浇钢浇注采用11时(28cm×28cm)镇静钢锭,成坯率80%。
1973年,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二钢厂进行改造扩建,增建1座8吨侧吹转炉,增加一个炉座,扩增了浇钢、整锭跨间和露天钢锭库及龙门吊车跨,并改采用化铁炉冲水渣及虹吸过桥技术,既增加了钢产量,又稳定了铁水装入量,转炉炼钢寿命由原平均60~70炉,最高增加到111炉。同时,炼沸腾钢,改采用10.5时(27cm×27cm)500型锭模浇注,使成坯率稳定在90%。
1975年,二钢厂推广运用氧气侧吹炼钢工艺,首先对1号炉进行技术改造,于1976年5月完成改造任务,使转炉龄增加2~3倍,平均达到200多炉,最高达到302炉。从1978年起,二钢厂复对3号炉和2号炉进行技术改造,至1979年,二钢厂转炉炼钢全部采用氧气侧吹工艺,使当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钢成本每吨降低30多元。
1979年11月,二钢厂还试验成功高炉铁水热装工艺,当月铁水热装达1万多吨,明显优于化铁炉化铁技术。
1982年,二钢厂学习推广首都钢铁厂经验,实行以“包产量、保质量、核消耗”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当年钢产比上年度增长24.8%,人炉钢铁料消耗下降19公斤/吨。
1985年,二钢厂又新建一台160mm×200mm双流小方坯连铸机,当年生产连铸坯4380吨,连铸成坯率达96%,比模铸成坯率提高6%。截至1985年底统计,二钢厂全厂占地1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有正式职工12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人,占企业干部人数41%。拥有8吨涡鼓型转炉3座,其他生产设备148台,其中有53台属部、厅控设备。钢年总产量占合肥冶金工业钢年总产量60%以上,占安徽省地方钢铁年总产量50%左右。二钢厂历年炼钢所需原料,除锰铁从江西省购进、矽铁从上海购进、白云石从符离集购进、废钢从地方金属回收部门购进外,其余炼钢原料均为合肥钢铁公司所属企业生产供应。二钢厂历年产钢量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合肥二钢厂历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

电炉炼钢
合肥冶金工业采用电弧炉炼钢,生产优质钢,起于1959年10月,当时,生产企业是合肥钢铁厂炼钢车间(今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以下简称“一钢厂”)。1960年,根据国家冶金工业部指示,一钢厂加快发展电炉炼钢步伐,至1975年,先后建成5座电弧炉。其中3吨级1座,5吨级4座,形成年产优质钢锭8万吨生产能力。
电炉炼钢生产,电极升降自控系统形式,1975年以前采用放大机——直流电机自控系统;1975年改为可控硅——直流电机系统;1976年改为可控硅——差转离合器系统。在生产实践中,考虑技术维修能力和设备故障率等因素,有3座电炉仍一直使用可控硅——直流电机系统。2号电炉使用交流电双绕组机电控制系统。
变压器使用情况:1978年以前,3吨电炉采用1800千瓦+300电抗,5吨电炉采用2250千瓦+400电抗,以后逐步改用大变压器。1980年使用变压器情况见下表:
1980年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电炉使用变压器系数表

1984年,一钢厂4号电炉亦更换使用合肥钢铁公司修建部制造的3000千瓦变压器。至此,一钢厂电炉使用变压器型号和容量,全部统一为SSP——3000型。
1985年,一钢厂共生产合格钢锭7.5万吨。因受钢铁原料供应不足和压电、拉电2844小时及氧气不能满足供应等因素影响,全年约减少钢产量7900多吨。
1985年底统计,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全厂占地9.56万平方米,主厂房建筑面积6210平方米,有正式职工9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占企业干部人数27.9%。拥有生产设备151台,其中厅控设备33台,厂控设备82台,外考核设备36台。固定资产原值1050.4万元,净值442万元。
第一炼钢厂历年钢产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第一炼钢厂历年电炉钢产量分类表
上一篇:第一节 炼铁
下一篇:第三节 轧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