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8年,省建设厅招募工人在合肥——巢县公路段始设养护道班。民国35~37年,省公路局在合肥——叶集、合肥——浦口、合肥——安庆、合肥——蚌埠、合肥——裕溪口和合肥——水家湖等公路上设立养护道班,并在合安路合肥辖段首次试行群众养护。民国38年初,公路养护中断。
1949~1951年,按照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民工建勤整修公路的暂行规定》和“有路必通,通车必养”的原则,皖北公路局先后在合浦、合六、合安3条公路设置临时养护道班和专业养护道班,成立护路组和护桥队,试行道(班)群(众)共养,对辖区泥结碎石公路的路基、路面、边沟、桥涵、标志等进行填补、修复和保养。此后历年冬春季节,地方政府均发动群众配合道班对公路进行整修。
1957年,根据省交通厅关于公路“分级管理”的指示,合肥公路管理段将辖区内的县、乡级公路和专用公路,分别下交肥东、肥西、舒城、巢县四县交通科负责养护。辖区内的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由合肥公路管理段及下属县公路管理站负责管理和养护。
1958~1961年,前期公路处于车辆超负荷使用状态,路面损坏率高。后期公路管理机构变动频繁,部分养路职工下放或离职务农,辖区公路基本失修失养。
1962~1965年,合肥公路管理站贯彻中央关于公路养护实行“切实整顿,加强养护,积极恢复,逐步改善”的指示,充实养路队伍,健全养护管理制度,推行道班民主管理,使公路路况明显改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规章制度被取消,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挨批斗,公路养护工作半瘫痪,使公路路况急剧转坏。1970年后,省革命委员会确定不繁忙的干线公路由农民代表工参加道班养护,先后在长丰、肥东、肥西三县建立了3个供应养护材料的石料加工厂(场)。1975年,合六路十里庙养护道班,首次试行半机械化养护作业。
1980年后,合肥公路管理站恢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行代表工合同制,加强辖区公路大、中、小修计划管理,推行科学养路,逐步增加养护资金,开展文明道班和文明公路的创建活动。各道班普遍使用机械化养护机具,使公路完好率和抗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至1985年底,市公路管理部门共辖16个领工区、79个养护道班、401名国家固定工人和336名合同制工人,共养护55条计1025.72公里长的干(支)线公路(不含由三县一郊交通局接养的344.9公里)和150座计3758.9延米长的永久性桥梁。1987年,养护道班增至80个,由其养护的于(支)线公路增至1038.52公里,辖区内好路率达70%以上。
养护形式
道班养护民国18~37年,合肥先后设立过11个公路养护道班。
1949年12月2日,皖北行署公路管理总局批准在合浦路成立5个临时养护道班。每个道班有15名员工。职工月工资以大米计,工人不超过180市斤,班长不超过200市斤。他们以小修小补的方法养护孝肃桥至浦口174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3个月后被解散。次年10月公路管理部门先后在合六路设立了3个专业养护道班,分三段对孝肃桥至六安小东门84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以及沿途的桥梁、涵洞、路基、边沟、标志和树木等进行全面养护。1951年10月,道班扩编为6个,工人增至85人,人均养护公路1公里。这一时期工人劳动和居住的条件差,要自带行李、工具流动养护,租住民房。直到1952年才住上了新建的砖木结构的道班房。
1952年,公路养护人员先采用“灌浆加砂”、“刷浆加砂”,后采用“砂土拌和磨耗层”的方法养护泥结碎石路。1954年,实行“一长四员”(班长、质量检查员、计划统计员、生活福利员、工具保管员)管理制度,开展班与班月查、路与路季查的评比活动,以优、良、次、差四个等级作为衡量养护水平的依据。多数工人做到“以路为业,以班为家”。是年底,市辖公路积雪厚0.4~0.6米,沿路职工在周围群众的配合下,7天就铲清全路积雪。1956年,合肥段19个道班181名工人,养护着合六、合安、合浦、合蚌、合裕、军(铺)二(坝)6条段计394.3公里的干线公路和杨桃、舒(城)晓(天)、合巢、合瓦、店(埠)撮(镇)5条段计170公里的支线公路,平均好路率达80%以上。1958年,合六路首先达到“十三无”(即路面无露骨、无坑槽、无泥泞、无波浪,路肩无高突、无积水、无高草、无堆积物,边坡无缺口、无坍陷,边沟无淤塞,桥头涵洞无跳车,行道树无缺损)公路养护水平。1960年,道班工人口粮定量由44斤减至24斤(后定为每月31斤),先后有139名道班工人离职,加之养护材料短缺,养护工具破旧等因素,致使公路损坏面扩展,好路率仅为34.5%。
1962年,市公路管理段恢复了道班“一长四员”管理制度,采用“五定”(定养护路段、定养护标准、定人员配备、定材料消耗、定工具设备)和“五保”(保证出勤率和工效定额,保证按计划完成自采自运材料,保证工具设备完好并推广使用先进工具、遵守操作规程,保证维修质量,保证路况按计划达标)等养护措施。1965年,市辖道班养护范围内干支线公路好路率达62.8%。
1970年,养路工在实践中总结出渣油和沥青表面处治养护经验,对路面出现的泛油、油包、波浪、麻面、裂缝、坑洞、松散、沉陷和“弹簧”等进行对症处治。1975年,市公路管理站调配给十里庙道班工程汽车1辆、3吨和8吨压路机各1台、大小拖拉机3台、沥青炒拌锅2口,使其实现了材料运输、工人上下班、翻修路面、沥青拌和、路面辗压等半机械化,20人的道班可养护公路28.3公里。随之,其他道班也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
1980年,道班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一长四员”制和“四定”(定路线、定人员、定经费、定机具设备)养护方法。1985年,试行养路经费承包和“四定一奖”(奖超产)的办法。他们将查定的路况和好路率作为评分依据,以领工区为核算单位,分层次签订合同,分期分批拨给经费。节约的经费,50%由县公路管理站统一调剂,20%由道班办集体福利事业,20%用于养护中不足之处,10%作为奖金。全辖区内出现文明道班11个,平均养护好路率达89.8%。是年,辖区共设领工区16个,下辖道班79个、工人737名,其中5级工以上的有171名;养护着55条计有1025.72公里的公路(其中水泥混凝土路12.65公里,渣油、沥青表处路440.81公里,余为泥结碎石路);拥有道班房171间计13807平方米(主要为宿舍、仓库、会议室和厨房)。除少数地处偏僻的道班外,其余道班全部用上了电。市郊道班安装了电话和自来水,近半数的道班还配备了电扇和电视机。
道群共养1951年6月,皖北公路局始在合安路的合肥一舒城路段上,试行道班与群众共同养护公路。1953年,合安路(合肥——小关)、杨桃路、合浦路(合肥——古河)、柘乌路(柘皋——巢县)4条计228公里干线公路实行道群共养。1956年省公路养护会议确定:国道由道班养护,省道由道班和群众共养,县道由群众养护。1958年,先后有舒(城)晓(天)、上(派)三(河)等公路实行道群共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群众忙于生产自救,不再上路参加养护。
1969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安徽省义务建勤常年代表工养护公路试行办法》。次年,市公路管理站在一般不繁忙的干线公路上按每公里道工0.16人、代表工0.64人的比例,配备了养路人员,解决了道工缺额和城市工人不安心于郊区和农村公路养护的矛盾。代表工的生活待遇、工分报酬等,由代表工所在大队按同等劳力记工解决,国家给每个代表工每月补助8~11元。代表工受公路管理站直接领导,定期轮换,正式编班。1979年,全辖区有90名代表工参加道群共养,路况开始好转。1983年,实行代表工合同制。合同为期一年,人月工资不超过36元,劳保福利与正式工相同。1985年合同制工人月工资为45~50元。至年底,辖区共有合同工人336名,人均养护公路1.1公里。
群众养护民国37年1月,公路管理部门首先在合安路试行以养路道班费津贴养路民户的办法,但为时很短。
1950年3月,皖北公路局按“公路是人民的公路,应由人民自己养护”的原则,将部分公路分给群众养护。1951年为防止残余土匪破坏,地方政府组织群众成立护路组、护桥队,保护公路和桥梁,仅合六路沿线就有护路员935名。
1955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公路的指示》,规定道路两侧15公里内,每个劳动力每年都有5个工作日养护和修建道路的建勤义务。翌年合蚌路民工共建勤32.1万个工日,完成合肥辖段46公里的路基、边沟整理。合浦路民工建勤1.33万个工日,铺装辖段内43公里砂土磨耗层,整治边沟、边坡2.8万立方米。1956年省交通厅指示将国、省、县、乡道分级养护。1957年,合瓦、合巢、杨桃3条公路沿线的群众成立了7个经常性养护组,对公路进行养护。
1964年,乡级公路交给社队包养。包养项目包括:公路路基、路面、桥涵、标号志及行道树。包养补助费为月公里土路4~7元,泥结砂石路8~12元,工具购置和修理费1~1.5元,统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社员养路与干农活一样评工记分。1969年,社队包养制被代表工制取代。
1985年,有的部门将部分新建的泥结碎石区乡级公路包给沿线劳力强的农户专业养护。这些农户农闲时多干,农忙时少干,冬春全家上路,雨后全家突击。包养费年公里780元。接养后的区乡级公路,路况较好,晴雨可通汽车。1986~1987年,三县一郊的区乡级公路均由乡村自建自修自养。
公路绿化
民国14~38年,合肥辖区5条公路两旁树木稀少。1949年初,曾从林业部门调进一批树苗植于公路路肩上,因不重视栽培技术及管养,所以一连几年栽树不见成行。1953年,合六、合浦路边植树3.5万株,年底仅成活6600棵,成活率约为19%。次年冬从江苏等地调进8.1万株高2.5米的白杨小树,按5米株距栽植于上述2条161公里的公路旁,虽经道班工人锄草、施肥、浇水、杀虫,并在每株树旁搭扎竹架保护,但成活率只达到20%。其原因是外地进苗运输周转时间长,苗木枯干失水,不耐旱,易生虫,还受到人畜损害。
1955年省公路局拨款投资0.18万元,在市西郊七里塘和井岗铺、官亭、四十铺等地培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法梧、枫杨、柏树等共12万株树苗。1956年冬,民工在合浦、合安、合六、合瓦、合巢、店(埠)撮(镇)6条计332公里公路的路肩、边坡、水沟埂上补栽和新栽树苗8.3万株。1959年5月,省交通厅绿化会议提出“四季常青,适时花香”等美化公路的号召。1960年合肥辖区在10条计427.4公里的干支线公路上,共补植双行和三行行道树苗20.5万株,基本实现了路路有树,有的已绿树成荫。其后,公路行道树曾遭受沿路群众砍伐,仅1961年就被砍伐了3.7万余株,加之有的苗圃弃苗改种其他农作物,致使多段公路无苗补种,空荡无树。
1964年,省政府再次强调公路绿化的重要性。合肥辖区当年就恢复和开辟苗圃120亩,育苗33万余株,并选栽7.7万株树苗于干支线公路两旁。1966年省、市绿化会议提出公路绿化“三自方针”(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后,辖区内24个道班在房前屋后开垦了23.06亩小苗圃,连同肥西县马河湾和长丰县西周两大苗圃,总面积达336.06亩,共培育苗木70.6万株。其中马河湾苗圃育苗面积达185亩,有13个品种、56.1万株,幼苗成活率80%,平均每株成本仅0.025元。是年初各道班在合六、合安、合寿、合巢、曹水5条计210.6公里的公路旁,栽植了9.2万株的白杨、枫杨、法梧等树。年底因遭受沿线群众乱砍滥伐,路旁树木损失严重,成活率仅20%。1967年9月23日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1970年省、市推行“三分造林,七分管理”的经验,开始有计划地绿化公路。公路部门负责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社(队)组织民工建勤分段包干。1975年,将合六路40公里路段,按每边3行、行距2米更新补栽官杨、枫杨、小叶白杨等树苗。遵从“国造国有,队造队有,合作造林、按比例分成”的绿化造林政策,公路部门与当地社队签订合同,由社队派人管理和养护,使树木成活率达80%以上。1980年辖区绿化干线公路198公里,县公路90公里,专用公路3.9公里。是年,合六路行道树又一次被更新。由于政策兑现,合同落实,使群众植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当年就重新栽植法梧和马尾松40公里3.2万株。合淮路在1984年拓宽路基时也更新了行道树,共栽法梧3.8万株。辖区规定:以合肥为辐射中心的6条干线公路,其绿化投资按每公里800元计,由公路部门作一次性补助,不足部分由县、区、乡自筹解决,成树二八分成(大头归群众)。
1985年,马河湾(195亩)和西周(220亩)两苗圃,共育苗24.44万株。品种共50多种,主要有大官杨、法梧、青桐、椿树和榆树等。是年底,全辖区已绿化干线、支线公路503.63公里,约占通车总里程的33%。
养路机具
1952年前,合肥地区养(筑)路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有铁锹、锄头、簸箕、木桶、瓢、扁担和石滚等。破碎石子用手工敲打,压实路基以人力拉、石滚碾,路面洒水靠肩挑瓢泼,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后用轮径36厘米的小平板车运送石料,工效稍有提高。1955年,每个道班配备了2~3辆人力平板车;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分别购进了1辆“万国”牌工程车和4辆2.5吨位“嘎斯”汽车。1956~1957年间,公路养护部门研制和推广了碾土器、活动装料斗架、活动平板车、洒水车、推拉刮、铺装车、木板钉齿推拉器、撒砂车、扫砂车、活动沿筛、配料斗车等小型工具。这样,从路面清扫、洒水、拉毛、配料、拌和、铺装、整平等,几乎每道工序都用上了经过革新的工具,使每班每日铺装路面由原来的65平方米提高到120平方米,将路面维修周期由原来的3个月提高到6个月,工人劳动强度相应减轻,由此获得中央交通部和华东公路局的好评。1961年,添置了7辆“解放”牌翻斗车。1970年,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和市公路管理站均配备了3~4辆工程汽车,干线公路平均2~3个道班有1辆简易柴油三轮车。1985年,全地区公路部门拥有4吨和4吨以上的工程车33辆,轻、重型压路机9台,小四轮和手扶牵引车106辆,车、钻、刨等维修机具54台(件)。至1987年又陆续购置了推土机、平地机、摊铺机和大型洒水车等养(筑)路机械91辆。
养护材料供应基地
1964年前,合肥辖区公路所需的石料大都从外地调进,不仅价格高,而且供应不及时。1964年,市公路管理站为修建合六路油路面,在市郊大铺头始建石料机械破碎场。1965年又于肥西六合桥增设1处石料加工场。当年工程完工后将两场合并,先后迁址于南七里站、铜陵路新货场、螺丝岗。1970~1972年4月,省交通局公路工程处和3个县的公路管理站共投资18.87万元,征地117亩,先后建起长丰北山石料场(42亩)、肥东横山石料场(16.63亩)、肥西紫蓬山石料场(75亩)。3个场可年产块石、道渣、寸子、分子、“瓜子”片、石屑4万吨。建场初期,3个场80多间房屋多为草房,主要机械设备有破碎机4台,皮带运输机3台,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柴油机、开山钻岩凿石机、分料窗筛各1台,板车30余辆;职工总数629人,最高时达930余人。各料场实行单独核算、按劳计酬(计件工资制)、两班作业,采取定任务、定质量、定安全和定奖惩的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各种规格的石料平均每吨售价仅3元左右。至1973年底,3个石料场总收人为69.33万元(内部成本核算价)。
1976~1977年,市公路管理站从上海引进炒拌设备,在西郊四里河征地30亩,兴建沥青(渣油)炒拌场(螺丝岗石料加工场同期迁入该场)。炒拌场有职工28人,至1979年7月,共生产炒拌料2.59万吨。炒拌料每吨出厂价37.54元,出厂温度120度左右,人工摊铺温度100度,机械辗压温度100~80度,有效运送里程可达50公里。生产工序为石料加工破碎、筛分→渣油储存、加湿、脱水→油与石料搅拌出厂。主要设备有:用于石料加工的破碎机3台,皮带输送机12台,震动筛和操作装置各1台(套);用于炒拌的皮带输送机、铲车、干燥滚筒、板链式熟料机、圆筒筛、0.5吨拌和机、除尘设备、操作装置各1台(套);用于供油的渣油库、脱水供油设备、锅炉各1台(套);用于供电的100~180千伏安变压器2台,电机和配电装置各1台;用于计量的30吨地磅1台;用于机械维修的车床、刨、钻等机具5台。
1980年,炒拌场更名为工程材料场,1984年划归市公路管理总站工程队时,曾改为炒拌班。是年,因长丰北山石料场料源枯竭,省公路局和长丰县公路站共投资13万元在该县筹建黄山石料场。1985年,长丰、肥东、肥西3个县石料场共占地391亩,其中黄山石料场200亩,横山石料场74亩,紫蓬山石料场119亩;固定资产34.8万元,房屋965.5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破碎机6台,三角皮带输送机9台,变压器3台(计380千瓦),振动筛和滚筒筛4台,空压机2台,柴油空压机、平板运输机和铲车各1台,带挂汽车2辆,平板车23辆。职工总数320名,其中行管人员29名。石料场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定任务、定消耗管理,其人、财、物和产、供、销分别归3个县公路站统管。3个石料场年产各种规格石料5.92万吨,年总收入26.5万元。产品有寸子、分子、“瓜子”片、二片、“苍蝇头”,平均每立方米价格3.76元(内部成本核算价);另有油石炒拌料,平均每吨熟料成本44.15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