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区域的主要航道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三条河流和滁河干渠(渠化航道),通航总里程135.35公里。通航河流均发源于大别山余脉,自北向南各自形成“倒鸡爪”状通向巢湖。南淝河是历史上著名的漕运、军运要道,也是现代江淮之间的重要的水运通道。
通航河流流域区内,除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籽、花生、银鱼、白米虾等农、水产品外,还有蕴藏丰富的石灰石、白云石、矾矿石、耐火土、瓷土等矿藏,为水上运输提供了丰富的货源。
南淝河航道(合裕航道上段)
南淝河古称施水,源于合肥西乡将军岭(今肥西县长岗乡),流经合肥通向巢湖,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619平方公里。
南宋乾道七年(1171),淮西帅郭振奉诏在南淝河旁拓合肥城池,在出入城区跨河处设东、西水关,将南淝水从西水关引入并与金斗河、包河、逍遥津和凤凰桥四水连网贯通,再由东水关流入南淝河。这一时期城内城外舟楫相通,许多商业店铺旁河岸而兴。明正德七年(1512),庐州知府徐钰为阻止农民起义军进攻而下令堵塞西水关,使南淝河水顺护城河呈弧形南流,城内河道水源短缺,水量陡减,通航困难。明万历十七年(1589),合肥地区大旱。合肥知县胡正享差人于城东3里处建“王公闸”,蓄南淝河上游水供市民饮用,利小船在城区航道上短途转运货物。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庐州知府王宬主持修复闸坝,继续蓄水维护城内短途航运。由于石闸在大水期淹没于水下,曾撞沉外地来的不识航道的民船。清末至民国初年,城内航道逐渐淤浅断航,港埠被迫迁至东门外河岸。
南淝河属自然河流。河床沿低洼地势而下,弯曲狭窄,比降值小(1.44‰),水流排泄不畅。历年洪水冲击的泥砂大都不能随水泄走而沉淀河底,加上长久无人治理,到1949年前后,不仅上河段不能通航,连中、下游35公里通航河段,亦出现了胡浅、中心沟、板桥、河前村、大瓦房、施口口门6处浅滩(总延长7公里)。此河一年只有8个月可通航50吨级船只,汛期可通航80吨级船只。每年枯水季节,施口口门露出4公里长的河滩。即使是20吨级以内的船只,进口门时也须减载后用耕牛拖过滩。1953年后,南淝河上游相继建起的董铺、四水、梅冲水库截流蓄水,使航道水减少。阜阳路桥以下河段、主要靠巢湖回水顶托通航,水深不定。1963年巢湖水利枢纽(大闸)工程建成,巢湖水位高程常年被控制在7米以上(吴淞基面,下同),回水稳定,通航条件好转。只是董铺水库至阜阳路桥河段,因每日都有城区排人的300~400立方米生活垃圾、工业废屑和热电厂煤渣,使河底沉积物每年都要增高。尽管航运部门每年都要清淤10~12万立方米,但航道还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缩短。
1985年,南淝河阜阳路桥至芜湖路桥3公里航道,可季节性地通航40吨级的船只。芜湖路桥至巢湖入口处28.2公里航道,底宽25~30米,河底高程6.5米,常年水深1.5米以上,最小弯曲半径130米,属六级航道、七级风区、G级航区,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只;高水位期300吨级船只可抵大兴港区。南淝河下游支流店埠河,起自肥东众兴,流经店埠、撮镇,至三汊河9公里河段,常年可通航60吨级船只。这是南淝河支流中唯一能与南淝河通航的等外级支流航道。
由芜湖路桥顺南淝河航道南下,经施口、巢湖、裕溪河直达长江的合——裕航道,汇集巢湖水系各支流航道,穿越肥东、巢县、无为、含山等县境,全长159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是合肥水运的一条最佳经济航道,也是江淮之间重要的水运干线。
1985年南淝河航道跨河桥梁

1985年南淝河航道跨河输电线

派河航道
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周公山、李陵山区,由西北向东南横穿3个区(镇)8个乡,经上派、中派、下派于巢湖交汇,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
派河原是肥西县境内自然的中型泄洪河流,上派大桥以上46.5公里河床较陡,滩多水浅,加上合安路上派大桥净空较低,碍航。上派大桥以下21.5公里河底高程5.5~6米,最低通航水位高程7.2米,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平均河面宽36米,航道宽15米,可季节性通航60~100吨级船只;枯水期口门水深0.3米,只可通航30吨级船只。
雨水季节,派河经常洪水泛滥,灾害两岸圩区。1987年11月,肥西县政府利用省政府投入的资金和县内自筹的资金计755.6万元,发动全县15万民工,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陈墩至下派河口段的裁弯取直工程,使上派大桥至入湖口21.5公里航道顺直为17.9公里。工程竣工后,这里平均河面宽130米,底宽40米,河底高程5米,过水量550立方米/秒。巢湖最低水位高程7.5米时,此航道水深仍能保持2.5米,达四级航道标准,属七级风区,可常年通航300吨级船只。
丰乐河航道
丰乐河发源于六安同霍山县交界的皮岭、小霍山等大别山支脉延伸地带。主河道从岩河水库经东河口、双河、桃溪、新仓、丰乐、三河等地,在大潭湾与杭埠河汇流,至新三河口汇入巢湖,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2240平方公里。
丰乐河是六安、肥西、舒城三县接壤部分的划界河流。上游山区河床坡比较大,河窄水浅,不通航;下游河床平缓,为沙质底层,河面平均宽100米,主要依靠巢湖回水顶托通航。1954年前,桃溪以上至双河可通航15吨级以下木船,桃溪以下45公里道可常年通航30吨级木帆船。1960年后,桃溪以上流域公路运输发展较快,进出物资多转向陆运,水运被迫停止。桃溪以下航道,因承受上游随洪水冲泄下来的沉淀于河底的黄砂年复一年地增多,又没能及时疏浚维护,出现了14处浅滩碍航,枯水期必须减载运输。1970年后,地方把黄砂作为资源开采出来运销,年均输出量近30万吨,同时也起到了疏浚作用。经过10多年的采砂疏浚,下游河床被挖深,航道有所改善。80年代,桃溪至姚湾16公里河面宽108米,航道宽15米,最小弯曲半径220米,枯水深0.6~0.9米,每年6~8月可通航20吨级船只;姚湾至丰乐6公里河面宽140米,航道宽15米,最小弯曲半径220米,枯水深1~1.5米,每年5~10月可通航100吨级船只;
丰乐至新三河口
门河面宽88~110米,航道宽20米,最小弯曲半径450米,枯水深2~2.5米,可常年通航100~300吨级船只。桃溪至新三河口门年最大水位比降3.8~4米,最低通航水位高程7.2米(桃溪以上7.5米),属C级航区,七级风区,六级航道标准。
滁河干渠航道
滁河干渠始建于1958年冬,西端于肥西县新民坝处与淠河总干渠相连接;东穿江淮分水岭——肥西县将军岭,沿岭南蜿蜒东进,经肥西县、合肥郊区、长丰县至肥东县袁河水库,全长96.41公里。1970年4月长丰县双墩港建成后,新民坝至双墩集40.65公里渠段即正式通航。通航干渠两堰多为土质,通航截面为梯形,上宽60米、底宽20米。每年4~10月开闸放水时,平均水面宽35~45米,水深2~3米,最小弯曲半径460米,系六级航道,可航行100吨级驳船拖队。11月至次年3月不通航。
干渠通航后,减轻了合——六公路运输的压力,节约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合肥至六安公路运距82公里,每吨货物运价14.76元;水路运距113公里,每吨货物运价7.7元。两相比较每吨货物水路运费较公路运费节约7.06元。1970~1985年,合肥向六安水运货物257万吨,共节约运费1814.42万元;航运收入1978.9万元,上缴税金161万元。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港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