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位居皖中,河流与周围水道相连成网。辖区内的港口,分布于南淝河、派河、丰乐河和渠化航道。
合肥港
合肥水运设港已逾2300年,历代所称的白渡港、二里港、小史港先后均设于南淝河畔。
清末民国初,城东门外南淝河岸畔木滩街、格物街(今坝上街至长江路桥间河坡)一带,是南(巢湖、三河)北(瓦埠河连淮河)水运木、竹及其他农副产品物资的集散地。至民国47年,河道淤塞日甚,汛期河水泛滥成灾,枯水期船靠人背畜拉纤绳过滩。
解放后,省、市人民政府及港务部门重视疏浚治理河道,注重港口建设。1953~1954年,投资在巢湖路雨花桥附近(南淝河右岸)建设巢湖路码头,组建专业装卸队伍。1958~1959年,分别在水西门、北门、铜陵路南淝河畔建货场,辟简易码头,扩建孝肃桥至雨花桥间千米长的港埠作业区,并配置多种机械装卸设备。1960~1961年,提出“有货装卸,无货建港”口号,发动职工挖(填)土方4476立方米,拾碎砖石3755吨,铺整货场17633平方米,添置、改进设施;港口人均日装卸量达11吨。1961年,部分装卸工被精减下放,装卸力不足,致使船舶因等待装卸而滞留于港。为此,航运部门发动船员在一年中自装自卸货物21万吨,占当年港区总运量的1/3。
1962~1970年间,合肥港处于维持维修时期,年货物吞吐量在40~50万吨之间。
1963年,铜陵路码头600平方米仓库建成。1974~1975年,港区新建了80米长浆砌块石直立式码头,扩建货位200平方米,安装高台吊车4台;货物吞吐量达82.4万吨,是解放初的40倍。1976年,港务部门制定了10年建港规划,维修了货场、仓库、电路,中修了4台吊机,安装了1台3吨吊机,自制了客运码头钢栈桥,使装卸效率大大提高,提前60天超计划124%完成全年任务。船舶停港时间平均24.58小时,比规定指标缩短11.4小时。是年,大兴码头建设开工。
自1981年起,港务部门分别对巢湖路、铜陵路码头的扩建工作做出安排,还为港区增添了装卸机械,其中有10吨级、20吨级吊机各1台。后来,由于城建规划及防洪工程需要,于1985年将刚改造过的巢湖路直立式码头拆除了170米岸线、4台岸壁吊机和1200平方米的硷建筑货场,留下客运码头和部分杂件码头。是年,港口中心区位移至铜陵路码头,大兴码头竣工启用。
至1985年,合肥港务部门有职工294人。港口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陆地面积12.86万平方米,自然岸线长10公里。港区有客运码头1座;货运码头泊位总数84个,总延长3109.4米,年综合吞吐能力140万吨。
巢湖路码头位于南淝河右岸、巢湖路雨花桥附近,始建于1953年底。建成后有长25米的平面直立式货运码头和长17米的斜坡石阶式客运码头各1座。客运码头前沿设木质趸船。1958年,此处新建各长60米的浆砌块石结构重力式码头3座,总长130米的石阶码头3座,9米长的栈桥1座;改木质趸船为水泥趸船。其他设施主要有悬背式木制吊杆、滑煤平台、汽车装卸平台、箱式活底吊斗、双轮小型平推车等等。1959年,增添、改进的设施有皮带输送机、水泥吊杆、悬背式吊杆和包箱滑道平台,日吞吐能力由2000吨增至4000吨。1960年,码头装备更加先进,主要机具设备有长15米皮带输送机、链斗机、固定输送机、手摇绞关机、有轨和无轨爬坡车及自制轨道。单船停港时间平均较前缩短1.4天,比上年提高时效22%。1981年航运部门开始对码头进行扩建改造。1984年,增装DLQg型8吨轮胎起重机。1985年,由于城建规划和防洪工程施工的需要,巢湖路仅留客运、杂件2个码头及部分设备,保留了3个泊位,码头年吞吐能力40万吨。是年,合肥港口中心作业区由此位移到铜陵路码头。
铜陵路码头自1958年第二季度始,合肥航运办事处为减轻巢湖路码头的货运中转压力,扩大合肥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经市经委批准,在铜陵路南端旁南淝河左岸开辟荒滩,新建铜陵路简易码头及货场。码头前沿设置3台变幅式3吨起重机。嗣后,该码头的中转运输与小范围内建设同步进行。1964年,码头新建一座长6米、宽1.6米的钢架引桥。1971年,建起一座升降式活动卸煤平台,安装一台吊机,架设了高压电线。1973年7月,建成600平方米面积的仓库。
1981~1985年,市航运部门开始对铜陵路码头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浆砌块石重力式直立码头158米,拆建浆砌块石重力式直立码头150米。码头标高9.6米,前沿枯水期水深1.5米,可靠泊100吨级的船只。此外,码头还修建砂石货场道路10800平方米,混凝土货场道路1450平方米,仓库内混凝土地平600平方米;修整码头护坡长45米,建围墙周长220米,拆迁房屋面积200平方米;计完成土石方量1万立方米,其中水下的土石方量达1千立方米,浆砌块石8000立方米;安装变幅式起重机10吨级1台、5吨级3台、3吨级4台;完成工程总投资85.84万元。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50万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占合肥港的25%左右。
大兴码头位于市东郊大兴乡庞小圩,傍南淝河、距铜陵路码头以东8公里处。1977年动工兴建,1985年6月竣工启用;同时,大兴航管站(甲级)成立。交通设施有:铁路专用线1条,全长1068米,与淮南铁路线合肥——钟油坊段铁路接轨;公路专用线一条,全长2800米,与合肥至芜湖公路连接。码头设施和装卸机械设备有:4个泊位,总延长360米;浆砌块石实心方块直立式码头2座,设置2台变幅式5吨级吊机;斜坡码头长130米,煤运专用栈桥2座长16米。码头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含仓库420平方米),有效堆场面积2.5万平方米。码头河道水深2米,汛期可停靠300吨级的船舶,常年通航航道为6级,年吞吐能力50万吨。建设总投资264万元。同年8月,大兴港专业装卸队成立,集体所有制,安置被征土地户的65名农民进队工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5年底,该码头有职工94名,其中管理人员22名。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万吨,主要中转运输煤炭等物资,实现营收16万元,创利9.8万元。1987年,码头吞吐量17.5万吨,总收入24.4万元(其中事业费收入21.6万元),创利14.2万元。
货主自建码头1956年,市粮食一库建造了本市第一个货主专用码头。1984年,中央鼓励货主部门和地方投资建设自己的专用港口码头,本市货主自建码头兴起。至1985年,自芜湖路桥至郊区大兴乡关镇村,沿南淝河两岸共建起16座货主专用码头,共拥有装卸机具设备30台,泊位68个,岸线总延长2219.4米,年货物吞吐能力177万吨。
市粮食一库码头建于1956年,位于南淝河芜湖路桥下游70米处的左岸。岸线系混凝土方块建筑,全长105米,3个泊位,水深2米,可停泊100吨级的船舶。岸设5吨级和3吨级变幅式起重机各1台,主要转运巢湖水域各支流沿河地区的稻谷入库。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3万吨。1985年后,开始向芜湖、南通、上海等城市中转出口大米和食用油。1987年吞吐量为23461吨。
省建地方材料站码头建于1958年,系混凝土直立式码头,岸线长300米,位于南淝河左岸水厂桥上下游各100米处,有8个泊位,水深2米,可停泊100吨级的船只。码头设有3台8吨级吊机,一台5吨级吊机,2台3吨级吊机,是起吊机械设备数量较多、单机负载与通货能力都较大的货主自建码头。设计年通货能力为40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黄砂、石子,并对外经营。
市一建公司材料处砂场(原市建工局材料处砂场)码头建于1958年,系混凝土斜坡式与直立式混合码头,位于南淝河水厂桥下游300米处的右岸。岸线长65米,3个泊位,水深1.5米,可停泊70吨级的船只。岸设一台5吨级抓斗机,3套皮带输送机。设计年通货能力10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黄砂、石子,并对外经营。1985年进货量5.5万吨。1987年,增装一台5吨级抓斗机,进货量7万吨。
市木材公司码头建于1958年,位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上游300米处的左岸,系混凝土方块建筑码头,也是合肥市唯一经营木材的专用码头。岸线全长240米,有7个泊位,水深2米,能靠泊100吨级的船舶及2500立方米的木排。设计(木材)年吞吐能力为2万立方米。
市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原市建筑材料经营公司)码头建于1958年,位于合肥市南淝河铜陵路码头对岸,系石砌斜坡式码头。岸线全长200米,有7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100吨级船只。岸设2台5吨级抓斗机,设计年通货能力20万吨,主要中转经营黄砂、石子。1985年,该码头完成进货量8万吨。1987年,进货量为3万吨。
市二建公司砂石场码头位于南淝河右岸铜陵路码头下游400米处,1979年始建,系斜坡式码头。岸线全长100米,3个泊位,水深1.5米,能靠泊100吨级的船舶。岸设5台15米长的皮带输送机,1台3吨级装载机。堆场面积15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5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黄砂、石子材料,并对外经营。1985年进货量3.5万吨。1987年进货量3万吨。
合肥第二钢铁厂码头位于南淝河左岸大兴港码头上游800米处,系石砌斜坡式与直立式混合码头。岸线全长235米,有7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300吨级船舶。岸设4台5吨级吊机,4台1吨级链斗卸船机。年通货能力30万吨,主要中转本厂自用的铁砂粉,是机械设备较多、通货能力较大的专用码头。
合肥第二水泥厂(原大兴水泥厂)码头位于南淝河左岸大兴港上游900米处东岗村,1979年始建,系石砌台阶式与直立式混合码头。岸线全长60米,有2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4艘100吨级船舶。堆场面积15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7万吨,主要中转本厂自用的石料。1980年进货量5000吨,1985年进货量2.6万吨,1987年进货量4万吨。
合肥红旗预制构件厂码头建于1980年,位于南淝河右岸水厂桥下游500米处,系郊区城东乡分路村投资6.75万元建成的浆砌块石直立式码头。岸线全长52米,有2个泊位,水深1.5米,可靠泊70吨级的船舶。有1吨级重的行车1台,皮带输送机3台,破碎机1台,振动筛1只。货场面积1664平方米。年通货能力12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砂、石,并对外经营。1985年进货2000吨,1987年进货4000吨。
1984年,红旗预制构件厂增加投资5万元,始建第二车间码头。码头为自然坡顺岸式,位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东侧。岸线全长185米,有6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100吨级的船只,货场面积8880平方米,仓库9间面积214平方米。年通货能力5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砂石原料。1987年底,该码头启用。
合肥红旗矿渣厂码头1984年,红旗矿渣厂征地42亩,投资6万元,建成石砌阶梯踏步式斜坡码头。码头位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下游2公里处。岸线全长150米,有4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12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69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8万吨,主要自运自用黄砂、石子、块石。1985年进货量4万吨。1987年进货量6万吨。
合肥淝河建材厂码头1984年11月,郊区城南乡王大郢村投资4.5万元,建成淝河建材厂码头。码头位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下游500米处。岸线全长35.4米,其中浆砌块石岸线长20米,有2个泊位,水深2米,可靠泊10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95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1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石料(烧石灰)。1985年,中转石料5000吨。
合肥关镇石灰窑厂码头1984年10月建成,系石砌阶梯式码头,位于大兴码头对岸关镇村。岸线全长18米,有一个泊位,水深2米,可停泊2艘各10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6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3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石料。1985年中转2.2万吨,1987年中转2.6万吨。
合肥城南建材厂码头1985年4月建成,系自然坡顺岸式码头,位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下游3.5公里黄巷村。岸线长100米,有2个泊位,水深1.5米,可靠泊4艘各7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8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1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的石料。1985年中转5000吨,1987年中转9000吨。
合肥施河石灰窑厂码头1985年4月建成,位于南淝河右岸大兴港下游1.5公里处。岸线全长3.5米,有一个泊位,水深2米,能停泊4艘各10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50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4万吨,主要中转自用石料。1985年中转1万吨,1987年中转2.8万吨。
合肥城东货场码头1985年9月,市郊城东乡农民投资25.95万元,建成设备好、堆场大、对外经营的货场码头。码头与南淝河铜陵路码头毗连。岸线长327米,其中混凝土直立式码头,长59米,其余为自然坡顺岸式码头;有8个泊位,水深2米,可停泊100吨级的船只。堆场面积17985平方米,设计年通货能力20万吨。主要经营黄砂、石子,兼营木材等。当年,完成中转货运量5万吨,实现营业额92894.98元,利润16268.5元。1987年12月,该乡将直立式码头、2台吊机和4147平方米的堆场转让给市航运局,还将码头向下游延伸150米,扩建堆场4000平方米向外出租。
合肥施河建材经销部码头系1985年启用的自然坡顺岸式码头,位于南淝河右岸大兴港下游1.4公里处。岸线全长12米,有一个泊位,水深1.8米,能靠泊2艘各60吨级的船舶。堆场面积680平方米。年通货能力3万吨,主要经营黄砂、石子。1985年中转货运量6000吨,实现产值8万元,利润1.2万元。1987年完成货运量8000吨,实现产值9.5万元,创利润1.5万元。
三河港
位于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的肥西县三河镇,傍丰乐河。港区交通便利,周围鱼米等资源丰富。
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解放初,三河港的吞吐量大于合肥港,一日可达2000吨。自1953年起,航管部门开始投资,逐步建成三河、新河定点客运码头和丰乐、孤山等自然坡岸砂石码头。1983年7月,合肥市航运局将所属三河航运管理站改称肥西县航运管理站(科级),由其管理县辖区内的码头和由上派港分设的股级航管站。1985年底,三河港(不含上派港)有职工21人,无专业装卸工人。水域面积14700平方米,岸线全长18000米。客运码头泊位长37米,有钢质趸船2艘,候船室占地面积438平方米,客流量约5万人次。货运码头泊位长20米,能停靠500吨级的船舶,年货运吞吐量40万吨左右,其中砂石与粮食分别占输出总量的80%和15%。
三河码头位于肥西县三河镇西侧,傍丰乐河右岸,距合肥港巢湖路码头64公里。1953年,航管部门投资2.7万元,兴建三河码头办公楼和宿舍。1954年建一座长13.1米、宽7.1米的石级客运码头。1957年建候船室和仓库。1973年,扩建办公楼、候船室及宿舍,兴建长18米、宽6米的货运码头2座。1981年,更换长20米的钢质客运码头栈桥,建块石护坡长100米。1985年,年货运吞吐量22万吨,客流量1万人(次)。
新河码头位于庐江县新河乡,距巢湖5公里,距合肥市巢湖路码头55公里;丰乐、杭埠两河流于此处汇合注入巢湖。1964年,航运部门在此兴建客运码头和候船室。1977年,设置长18米、宽6米的趸船。该客运码头在1978年人工改挖河道工程中被拆除。1979年,航运部门新建站房、候船室面积280平方米,新建石级客运码头长24米、宽4米。1985年,码头年客流量3.6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万吨。
丰乐河码头距合肥巢湖路码头73公里,是丰乐河流域稻米等农产品货源集散地之一。此处无人工建筑物,船舶主要依靠自然岸坡装卸货物。码头前沿的上下游河底,有丰乐河上游山洪冲泄至此沉淀的优质砂砾,是安徽省砂源基地之一。黄砂由人工或机械开采,可直接装船外运。
上派港
位依肥西县城上派镇,傍派河,距巢湖21.5公里。1956年前此处无码头建筑设施。1956年始建2座各长8.8米、宽3.4米的石级货运码头,后因派河河槽淤塞,此码头被废弃。1973年航运部门辟堆场面积1500平方米,建办公用房面积80余米,办理货运业务。1983年上派航管站(乙级)随三河航管站(甲级)由六安地区划归合肥市航运局管辖。1985年底,该港有管理人员2人,无专业装卸工人。港区作业范围:自派河公路大桥至下游河堤的自然岸坡地段,总长度2000米。港区水域面积18500平方米,陆地(堆场)面积1500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2万吨。
1988年春,派河治理工程完工后,省航运局投资74万元新建上派港。自同年4月1日起,于派河大桥东1.5公里河左岸处开工建港,次年10月竣工。新上派港距巢湖16.4公里,距合肥市巢湖路码头60.5公里。港口占地总面积31.46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584平方米。浆砌块石直立式码头长116米,沿河年最低水深2.5米,可停泊300吨级以上的船只。码头斜坡道护坡长200米,挡土墙长260米。砂石货场道路长5000米,进港道路长140米,围墙周长260米,复式平台(高程10.3米)装卸作业线长300米、宽30米。整个工程总造价84.08万元,设计年吞吐能力30万吨。是时,因资金不足,该港尚未购置装卸机械和仓库。
双墩港
滁河干渠开通放水后,为充分发挥渠化航道作用,减轻公路运输压力,1969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航运部门主持在长丰县双墩集兴建双墩港。工程于12月破土动工,在天然水塘基础上扩建了6.72万平方米的港池。1970年4月试航。8月,建成一条2.26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北与淮南铁路线相接,南与港口相连。1975年4月,双墩港由六安地区划归合肥市航运局管辖,时称双墩作业区。1982年,港区扩建工程完工。
建成后的双墩港,是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的港口,是水路、铁路货物联运港和中转站。港区水域面积3.5万平方米,陆地面积5.63万平方米。岸线总延长572米。其中直立式码头15个泊位延长563米,栈桥式码头2个泊位延长9米。码头前沿水深2.5米,靠泊能力100吨级。港池水位标高(吴淞口基面)45.25米(枯水季节不通航)。主要装卸设备有3吨吊机7台,500毫米移动式皮带运输机9台,煤炭机械装卸作业线1条,3吨轮式汽车装载机1台,电瓶车1台,1吨铲车1台,架车60辆。1985年,双墩港务处有职工176人,其中管理人员40人。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9万吨,其中有中转外运六安地区的黄砂、麻、槐树粉等土特产,还有中转运进的煤炭、食盐等生活资料。全年营收28.5万元,利润15.97万元。
撮镇港
1986年9月,市航运管理局开始派员在撮镇店埠河水运作业点蹬点,管理店埠河日益增长的水上货运业。翌年,在撮镇傍店埠河处正式建立航运管理站。站房面积为305平方米。因建站资金不足,港口未建货场、仓库、码头等设施,全部货物装卸由民工负重涉足河滩地作业。1987年,撮镇港及其所属航管站共有职工8人。港区有客运码头2座、水泥趸船一艘;泊位长57米,仍能停泊300吨级的船舶;候船室面积225平方米。自然岸线作业地段长500米。年货运吞吐量8.3万吨,客流量5万人(次)。
板桥码头
位于肥东县长临乡板桥村,傍南淝河左岸,距合肥市巢湖路码头19公里,距巢湖口10公里。1954年,板桥始建简易码头,开办客货运输业务。1984年,该码头翻建站房,新建一座30米长的浆砌块石实心方块直立式客运码头和候船室(面积105平方米)。枯水期码头沿河中心水深2米,能停靠300吨级的船舶。1985年客运量为3.66万人(次)。
施口码头
位于肥东县长临乡施口村,距合肥市巢湖路码头29公里,是南淝河与巢湖汇合处的口岸。1949年前,由于南淝河河道失治淤塞,在水源枯竭期施口河底于涸,水运中止。1949~1975年间,巢湖芦苇咀的黄砂资源由市航运公司的船舶运至合肥市区,多经施口泊船中心调度站调度。嗣后,芦苇咀砂源枯竭,经施口停留的货运船只减少,因此码头转办客运业务、海事处理和船舶进出口签证。1985年,码头陆地面积540平方米,水域面积1080平方米。建有320平方米面积的办公、候船综合楼1幢,拥有长27米、宽6米的钢质趸船1艘,可停泊300吨级的货船。年客运量1.62万人(次)。
上一篇:第一节 航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