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合肥水域航道的养护范围小,局限性大。在进行疏浚治理时,施工者首先考虑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其次才考虑航运。40年代,部分航道始有助航标志。建国后,人们的航道养护意识增强。1953年,省政府投资,发动民工对南淝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治理疏浚。1955~1962年,航道养护主要靠沿河社队、船员分段包干;省政府拨给的有限资金,只能集中用到重点疏浚工程上。1963~1973年,政府拨给的资金较前增多,航道养护靠“社办公助”。从1973年4月1日起,省航管部门指示各地航管部门代征航道养护费,实行“以航养河”。航道由人工疏浚发展到机械疏浚,并常年保持6级标准。
航道疏浚
南淝河航道疏浚民国18年,省政府建设厅组织力量疏浚了施口至南淝河上游7华里长的淤滩。同年冬,民工扒河填施口圩,南淝河施口段航道随之加宽6米。民国24年,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处疏浚了施口口门,清理了合肥“王公闸”上的淤滩和闸下的各处埂坝,使南淝河航道可季节性通航。枯水期,船民采用压船头、吊船梢、下水推船、减载等办法,勉强维持航行。
1953年2月,南淝河疏浚委员会成立,疏浚工程开工。肥东、肥西、无为县派出区乡于部率领2万多民工,分赴合肥和施口两个施工所,对合肥城东门外至施口30.5公里长的南淝河航道,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工疏浚;并在雨花桥以下裁弯取直辟新河800米。整个工程历时16个月,共完成土方49.136万立方米。
1955~1962年,航道管理部门分别对合肥港区、胡浅、板桥等弯曲河段和施口口门,按(南淝河)底宽20米、高程6米的标准进行疏浚。同时期南淝河沿线社队民工清淤土方7291.5万立方米,捞砂4860吨,清理木桩1600根、块石1229吨,打捞沉船4艘,筑蓄水坝12道(分段抬高水位),保障船舶正常航行。
1964年5月,省航道工程处首次使用机械疏浚施口口门凸滩,人工开挖航槽2.1公里,完成土方33580立方米,清除石块15吨、生铁2.5吨、木桩40余根,使航道底宽达30米,高程5.7米。1966年2月底,省政府投资80万元,按六级航道标准,自合肥市东门外至施口口门,采用机械和人力相结合的办法对南淝河进行规划性疏浚治理,共完成土方510598立方米。完工后航道弯曲半径不小于150米(市区受建筑物限制不小于120米),河底宽25~35米,底标高5.7米,坡比1∶1.75~1.25。1968~1977年,省航道管理部门先后多次组织疏浚合肥港区和施口口门的航道。
1978~1979年,由省航道工程处调动6艘抓斗机船和吸扬式挖泥船,对合肥市水西门至胡浅10公里长的南淝河航道进行大规模机械疏浚。工程用资114.5万元,共清挖疏浚土方量46.05万立方米。此后连年年平均清淤土方4万立方米。1984年省航道管理部门集中资金115万元,为南淝河清淤3.236万立方米,使施口口门高程保持在5~5.5米之间,港区航道高程在5.5~6.2米之间,枯水季节航道水深达1.5米以上,1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1973~1985年,南淝河经过机械疏浚,共清淤土方125.11万立方米。1986~1987年,清淤土方23万立方米。即使在枯水季节,航道也可通行300吨级船舶。
丰乐河航道疏浚民国21年前,丰乐河和杭埠河水中所含的大量泥砂曾淤塞三河口门(老河口西汉),造成航道大范围改道。每遇枯水期,运输船舶必须在三河口门多次停航,过驳转载。1952年国家投资12亿元(旧人民币),投入150万工日,在三河镇至新河口(东汊)14.5公里地段上,对丰乐河进行人工疏浚,共挖土方30万立方米,以维持丰乐河航道通航。此后数年,新河口口门成为丰乐河航道疏浚的重点。每年枯水季节,施工人员在航道上打坝蓄水,提高水位,使航船采用过驳转载的办法可以通过口门。
1957年,三河——新仓19公里长的丰乐河航道枯水见底,航管部门共投入4.8万个工日在新河口开挖土方7.2万立方米。1961年,因新河口(东汉)历年受巢湖回淤及丰乐河、杭埠河泥砂双重淤积,将口门河底河床抬高,运输船舶只好改驶已经过疏浚的老河口(西汊)。
数年后,三河口门(西汊)又淤塞。1968年,省航运局勘测设计队提出整治与疏浚相结合治理西汉的设计方案。1970年,省政府投资20万元,沿1965年定线航道疏浚航道底宽30米、槽长2700米,并在航道左侧筑一道1000米防浪挡回淤的石堤,利用天然屏障——孤山阻止泥砂回淤。至1978年,此段航道的通航系数值一直比较稳定。1979~1980年,航道管理部门对新河口实施机械疏浚,挖淤砂1.35万立方米。嗣后,虽年年对长达3公里长的浅河段屡屡挖淤,但每逢枯水期客货船仍常在此处搁浅。1968~1985年间,三河——新仓19公里长的航道历经清淤捞砂720万吨,终于清除了浅滩,拓宽挖深了航道,使该段航道能保持通100吨级的船舶。1986~1987年,航管部门连年对新河口航道进行疏浚,使该航道达到六级航道标准,可常年通航。
派河航道疏浚1955年前,肥西县境内的上派至下派22公里长的派河航道淤积严重,一直没有疏浚,仅能在夏秋季节里通航木帆船。1955年冬至翌年春,政府投资8万元,组织投入100万个工日,首次对这段派河航道进行大规模疏浚。施工者将河床挖深1米,挖土方20万立方米,变派河季节性通航为常年通航。1965年,航管部门组织500名船员,对下派口门1公里长的航道进行疏浚挖淤1万立方米,使派河枯水期木帆船也可通航。至1987年,因派河流域水运量小,肥西县政府筹集资金755.6万元(含自筹资金)并组织15万民工,对自上派大桥至下派人湖口22公里长的航道,进行裁弯取直、拓宽加深。工程历时3个月,共完成土方540万立方米,使航道缩短为17.9公里,河底平均宽40米,河底高程5米,河面宽130米,可常年通航300吨级船舶。
航标设置
民国34前,合肥水域的河流、港汊、航道均无助航标志。船民每次扬帆启航前,都要杀牲祭湖、烧香拜佛,祈求保佑,还要凭观测风云和水情,驾船昼行夜停。施口、三河等口门处,船民自发地埋设了木桩,以便在入夜时将一盏盏防风豆油灯点燃(俗称“天灯”),然后挂在桩头,引导船只夜晚进港。凡在此停泊的船民,须交纳灯油费。
1950年,航运部门在施口和三河口门处的湖面上设置了三角浮鼓导航标,在口岸处设置了木制简易灯塔和台风信号塔,并派专人管理。枯水季节,采用插竹标的办法导航。1954年南淝河和丰乐河水漫河堤,沿河两岸一片汪洋,航道淹没难辨。为此,航运部门除在河口处增设三角浮鼓外,还在航道旁设置了1100余根导航旗标。1955年2月,在施口等口门处设置了风候气象收音站和台风信号塔,并在浅滩处设立航标。
1959年12月,航运部门将施口和三河两口门的导航灯塔,由煤油充气灯导航标志改为蓄电池闪光灯导航标志。1960年,在铜陵路货场处建船舶进口信号塔一座,在施口、三河口门、合肥港和三河港等地增设了一批闪光灯,初步实现了航标电气化。1961年6月,市航运局首次配备航标艇一艘,向三河和新河站派驻航标划子各一艘;将施口和三河口岸的灯塔、导航标、风汛标杆由木质换成钢质结构;在南淝河、丰乐河和派河内滩弯道处插置棒标1500余根,架导航、风汛信号杆20余处;在施口和三河口门外沿湖面航道上,增设11座浮筒式蓄电池闪光灯航标。1964年,市航运部门派航标船巡检航标航灯共128个航次。1980年,将施口外沿巢湖湖面航道上的4座导航塔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7年,配备一艘航标艇专门维护管理巢湖西部施口、下派、三河口门等处的助航标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