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庐州邮局建局后,先后发售清代小龙、慈寿各种加盖再版邮票和汇兑、包裹邮件需要的高额邮票,发售加盖红印花税票(暂作邮票),蟠龙邮票,宣统登极纪念邮票。面值稳定在洋银0.5分至5元。
民国元年同时发行“光复”、“共和”两套纪念邮票。对各种纪念邮票规定发售期(一般为半年,有时展期),除留少量库存专供集邮者选购外,余量逾期上缴销毁。对过时的旧版票还定期宣布作废。其后发行的普通邮票,票面多为构图、色彩单调的人头像。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省区多将民国邮票加盖限省限区贴用,唯安徽邮区未见发行和发售。
民国36年,合肥已有“学余邮票社”和20多位集邮爱好者。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境内淮南区于民国31年发行“稿”字无面值邮票,作为新闻稿件邮资凭证,通行于与合肥毗邻的淮南解放区。
1949年3~7月,皖北邮电管理局分3期在合肥印刷、发行3套8枚纪念和普通邮票,通称“江淮区票”或“合肥版邮票”。11月,合肥邮局建立集邮台,对外出售邮电部统一印制的普通、纪念、特种邮票和各解放区临时发行的邮票。并经营“盖销邮票”(包括“区票”)。新邮票超过发售期和普通邮票通行,仍旧可作邮资贴用(除禁用品种外),并不作废或销毁。1955年11月,邮电部发布“停售及停用旧币邮票”的命令。(其后历年新币面值邮票,至今通用。)1956年11月设立集邮专柜。
1980年5月,合肥局受省局委托组建中国集邮公司安徽分公司(后分为省、市邮票公司),专业经营新、老邮票及邮品。11月,分公司召开首次集邮爱好者座谈会。
1982年5月,合肥市集邮协会正式成立,自此集邮活动蓬勃开展。
邮票发售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9年3月,江淮邮政(电)管理局由蚌埠迁至合肥(4月22日,改为皖北邮电管理局),先后委托绘制、印刷3套8枚“江淮区票”(通称“合肥版邮票”)发至皖北区各局出售,使用至1950年6月底。
江淮解放纪念邮票1949年3月在合肥发行,由皖北日报社(筹)印刷厂承印,面值2元。正面为火炬照耀下的江淮解放区地图(标有五个分区)。票上方印有“江淮解放纪念”,右侧印“华东江淮邮政”。全套1枚,印红色。
江淮区邮政特印普通邮票1949年5月在合肥发行,由皖北日报社印刷厂承印,全套3枚,面值3元,正面为毛泽东像,红棕色;面值5元,正面为朱德像,深蓝色;面值10元,正面为水陆空交通图,紫色。各枚票上方印“华东解放区”,两侧分印“江淮”、“邮政”字样。
江淮区邮政加盖改值邮票1949年7月在合肥加盖使用,由皖北日报社印刷厂用原版模再版重印,专门用于加盖改值邮票(再版原票未发行)。原2元江淮解放纪念邮票,改作30元(作为调价后的平信邮资),初版、再版均为红色;原3元江淮特印普通邮票,改作90元(作为调价后的快递函件邮资),先后两版均为红棕;原5元,改作150元,两版均为深蓝色;原3元,改作1000元,初版为红棕色。全套4枚中,原票均无齿,前2枚改值后出现有齿票,系地方邮局自行打孔。此2枚虽采用原票刷色,但再版票较原面刷色均有不同差异。
集邮经营
中华邮政时期,邮局将普通邮票与纪念邮票同台混合发售。对每套纪念邮票都规定发售期,逾期不能作邮资贴用。
民国37年10月,合肥局贯彻推行邮政总局《存款购买集邮邮票办法》,存款额每户金圆券2元。存款购票人所需之票,按月检配寄发。
1949年12月初,合肥邮局集邮台正式对外营业。出售邮电部、华东区及江淮区发行的邮票,后又从外省调进部分区票和地区加盖邮票。样票以玻璃框陈列悬挂。除编邮票目录供选购外,还办理函购。1951年5月,由于集邮者稀少,集邮台关闭。
1950年3月15日合肥一等邮局集邮台集邮邮票一览表
1951年7月后,纪念、特种邮票与普通邮票同在邮政局(所)发售。
1956年11月,合肥邮局在宿州路报刊门市部开辟“集邮专柜”,恢复专业经营。
1966年5月,“文革”运动开展,集邮被视为“封资修”,合肥局除发售1967年4月开始发行的“文”字邮票和1970年8月后发行的“编号邮票”外,其他邮票均已收存停售。
1972年2月,根据上级通知,正式停办集邮业务,“集邮专柜”随之撤销。
1978年6月,各局(所)开始兼售集邮(纪念、特种)邮票。所需的集邮邮票,原则上由各省票券管理单位供给。特需要求供应,中国集邮总公司按售价50%收费,其他集邮品酌给不同折扣。同时明确,邮票的票价和调价均由集邮总公司统订,各地不得自行变动。
1979年10月,部决定,纪念和特种邮票在窗口出售1年后转集邮窗口或门市部经营。
1980年4月,省局决定在合肥邮局成立“中国集邮公司安徽分公司”。5月13日,合肥集邮门市部在宿州路41号报刊营业大厅挂牌营业。年底,分公司代管的各地市集邮门市部16个。当年5~12月,合肥市集邮收入7万元,其中集邮品占10%。
1981年10月,贯彻集邮总公司规定,开始收购旧邮票之剪票。每公斤定价:外国邮票混合剪票30元;纯纪、特邮票20元;纯普通邮票10元;包裹清单剪票14元。出售给总公司可加价20%。全年合肥集邮收入20.5万元。
1982年4月,部规定纪、特邮票按邮政业务收入比例配发,结算办法不变。全国集邮用票由中国邮票总公司供应。收入分成比例为总公司20%,省公司15%,省以下公司为65%(均按面值和售价)。同时规定对集邮邮票整套配发、出售。函购业务一般不跨省,同时必须先汇款后寄票或存款预订,收一定的手续费,不办理零星函购和特殊要求的函购。并积极开展称斤票的收购。同年10月8日,中邮安徽分公司撤销,分别成立安徽省和合肥市邮票公司。是年合肥集邮收人达到33.6万元。
1983年1月,新建的集邮大厅(160平米)投入使用,安排11节柜台与橱窗陈列各类邮票、邮品。同时利用节假日到边远、较大单位登门服务。全年集邮收入41.5万元。
1984年1月,针对新票上市,集邮爱好者排队购票以及邮票贩子抢购倒卖的现象,实行登记领取“新邮预订卡”制度,并设立邮协会员专供台,以支持社会集邮活动。7月29日,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安徽人)首夺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市公司组织刻制纪念戳,当天下午启用,同时发行10万套“奥运会明信片”。当年集邮收入73.6万元。
1985年,集邮收入91.4万元,其中集邮品占总收入30%。
1986年4月29日,国产“运七”客机由合肥直航上海。合肥急制首航封,使用“航二”票贴于一批纪念封上,每件售价40元,共增收7万多元。因本年邮市出现周期性的冷落,集邮收入降至75.8万元。
1987年,集邮业再度活跃,集邮收入124.5万元。
1988年6月,市邮票公司与报刊零售公司联手举办合肥市首次“报刊、明信片、集邮品看样订货会”,展出496个品种(明信片50种,集邮品126种),共成交35万多元(集邮5万元)。全年集邮收入增至186万元。
1989年3月,进一步开放邮票市场,合肥出现一批个体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国家严格规定交易邮品范围为:一、新中国邮票;二、解放区邮票;三、1949年10月1日前中华邮政发行的邮票;四、清代邮票;五、外国邮票;六、邮电部门发行的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简;七、国营集邮部门发行的首日封、纪念封和邮折、邮卡;八、国内外各种实寄封、实寄明信片、实寄邮简。不允许经营:一、国家禁止流通的邮票和集邮品;二、任何形式的邮票和集邮品进出口业务;三、内容反动、伪造或变造的邮票和集邮邮品。
1990年,集邮业务收入273.2万元,其中集邮品收入占40%。
集邮活动
民国36年,合肥城内有2家集邮商社(学余、皖北邮票社)。曾有《时代邮刊》出版。较有影响的集邮者有艾元俊(合肥“同昌”号五金百货店店主)、范拯、刘信安(原合肥邮局员工)等人,邮政员工中因工作之便,留存邮票欣赏也有多人,还有一些学生集邮。集邮人数较少,相互交流也不多,并无集邮组织。
1952年8月,省直机关、团体汇集一部分集邮爱好者成立集邮小组。约定每星期日下午座谈或交换邮票,约集会七、八次即行解散。1956年11月,邮局在报刊门市部设立集邮专柜,集邮者多聚会于此或沿街交换邮票。
1966年后,受“文革”运动冲击,集邮活动转入低潮。集邮者对老纪、特票转为私下收藏或隐蔽交易,“文革票”则作为公开收集或交换对象,群众性集邮兴趣未减。
1980年11月初,首次召开集邮爱好者代表座谈会,同时成立市邮协临时筹备组。集邮爱好者约有1千人。
1981年12月,经市委宣传部批准,市邮协成立,隶属市文联(1983年11月改属市邮局)。
1982年5月1日,举行首届“合肥市集邮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市邮协拥有基本会员48人,设组织、宣传、业务、活动、财务、研究6组。集邮爱好者约9千人。
1984年6月,举行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个人会员增至90人,成立团体分会11个,会员750人。集邮爱好者约1.5万人。
1985年,邮协个人会员101人;团体分会18个,会员1270人;集邮爱好者约有3.3万人。
1987年5月1日,成立市封片戳研究会。5~7月,肥西、肥东、长丰三县邮协相继成立。
1988年5月,市邮协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协会下改设组织、宣传、业务、财务、学术5组。同月,市老年集邮协会成立。本年,拥有个人会员147人;团体分会70个,会员2010人。
1990年12月25日,合肥地区妇女集邮协会成立。是年市邮协个人会员增至148人;团体分会达到86个,会员3175人;集邮爱好者10.1万人。
邮刊1982年9月,市邮协决定筹办《庐阳邮刊》,创刊号刊头由著名书画家、省文联主席赖少其题写。除邮票图谱、图片是由外厂协助制版外,封面和内文编排、印刷及装订,均由市邮政局印刷厂承办。首期印数2千份,11月23日面市。系16开(杂志型)刊物,是建国以来安徽省内第一份铅印邮刊。因人力、经费、组稿面临困难,1983年11月始出第二期。1984年7月18日,改出8开4版报纸型《庐阳邮刊》(增刊)第一期(总第3期),同年10月20日《增刊》正式改小报型《庐阳邮刊》。总第6期后启用“安徽省内部资料性刊物”第139号登记证号码,作为“邮学资料,全国交流”。1989年2月20日,总28期改用“安徽省内部报刊”统一刊号AHB—058证号。至1990年12月共出刊37期(总39期)。1991年1月,改为月刊。
宣讲为宣传集邮知识,扩大集邮队伍,除在《庐阳邮刊》上普及集邮知识外,市邮协于1986年7月,为中小学青少年学生暑期举办一期专题集邮讲座,听众有教师、辅导员、学生,计120人。同年8月和1987年9月,市邮协副会长俞永梁为安徽省一、二期集邮干部培训班主讲《中国邮票知识》、《中国邮票发行简史》。1989年2月,合肥市的省级邮展评审员张荣国为基层邮协开办《66展规则讲座》。同年9月,俞永梁应邀为安徽省首届地市邮展评审员培训班开讲“邮政、邮票、集邮”三史。1990年,举办不同层次讲座32次,到基层讲课72次。
邮展1951年5月20日,省暨市在“皖北土特产交流展览会”第二馆联合举办第一次邮票展览。市邮局参展邮票7框,共400多枚,并制作“皖北土产展览会纪念,一九五一、五月二十、十四(点),合肥”字样纪念戳一枚。
1964年10月1日,市局为庆祝建国15周年,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国庆邮展”,计展出解放区和新中国邮票174套746框,共合成80个贴片。展期半个月,有18137人参观,这是合肥市展期最长,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邮展。
1983年5月,在市邮政局分拣大楼四楼大厅举办首届《庐阳之春》邮展,共展出95个主题、152框、中外邮票5千多枚,是合肥地区规模最大的竞赛级邮展。展后评出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及特别奖25部集、25名。
1984年9月,合肥轴承厂邮协举办首届职工邮展。展出24部集、38框、1600枚邮票。有1500多人参观。
1985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邮协举办30周年校庆邮展,共展出67框邮票、邮品,为合肥市高等院校第一次邮展。
1986年4月,省小汽车修理公司举办的“陆地交通专题”邮展,展出邮票、邮品73框,是工交行业中颇具特色的一次邮展。
1987年3月,市妇联邮协举办“三·八妇女专题”邮展,展出38部集、372贴片,重点反映妇女风貌,影响较大。同年5月,市封片戳研究会举办首届封片戳邮品展览,展出67框、414个贴片、票封2000枚(件),内容丰富多彩。10月,合肥首届文化节邮展,由市邮协及文化系统邮协共同举办,展出13部集、70框、2500枚邮票,反映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生机。
1988年5月,由市老年邮协举办的“中国早期邮票展览”,展出分3部分、62框、272个贴片,系统反映我国早期邮票发展历程,有4000多人参观。同年7月,封片戳研究会举办“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和以“龙”为专题的封片戳展览,展出63框、378贴片。票封“百龙腾飞”,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10月,老年邮协举办“重阳敬老节”邮展,展出58框、348个贴片,以中外邮票欣赏为主题,展示老年集邮的丰硕成果。
1989年5月,第二届《庐阳之春》邮展在市邮局大礼堂举行,展出28部集,其中竞赛级26部(包括青少年级3部)。有2328个贴片,194框,近8千枚邮票和封片。评出荣誉、一、二、三等奖共10名,鼓励奖6名。这期邮展,首次采用《邮展评审规则》评审,标志着市邮展活动走向规范化。10月,市文化系统以“歌颂祖国”为主题,举办“庆祝建国40周年”和“第二届文化艺术节”邮展,展出14部集、42框、504贴片。同月,合肥电池厂邮协举办“职工邮展”,展出90框、600贴片,是基层邮展规模最大的一次。
1990年1月,老年邮协举办以“一代伟人孙中山”为主题的“第三届老年邮展”,展出23部集、42框、480贴片。10月,又举办“贺至章75岁老人个人邮展”。
参加省级邮展有4次。1983年,俞永梁的《皖邮春秋》、1985年,梁之骧的《苏皖边区邮票》、胡宏亮的《邮票上的物理学》分获一、二、三等奖,梁之骧的《战斗在苏皖边区的日子里》和俞永梁的《江淮邮花集萃》均获荣誉奖,范拯的《在革命战火中诞生的邮花》及陈德荫的《进军途中传捷音》分获一、三等奖。1986年,傅彪的《中国绘画史述略》和石瑞的《精巧构思,完美设计》同获二等奖,叶子煜的《东方红》和曹志康的《人类与环境》同获三等奖。1988年,王小平的《普天同庆》荣获一等奖,丁玉华的《神州揽胜》、贺钲德的《龙年腾飞》、戚克的《艺术节》、梁清的《我们学校好》均获三等奖,岳琳的《可爱的祖国》获鼓励奖。
参加全国体育邮展3次。1990年,张胜淮的《兵乓世界》获铜奖。
参加国家级邮展4次。1985年。梁之骧的《战斗在苏皖边区的日子里》和俞永梁的《江淮邮花集萃》分获银奖和镀银奖。1987年,石瑞的《精巧构思,完美设计》和叶子煜的《东方红》等2部集均获铜奖。1989年,张庶元的《科学文明的开拓者》(专题邮集)和俞永梁的《中国解放区邮票述略》(专著)及陈焕彪、翟宽合编的《简明集邮词典》等3部展品同获镀银奖。
参加国际性邮展2次。1990年9月,张胜淮的《乒乓球运动》,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国际体育集邮展览”(北京)中荣获镀银奖。邮协理事、新加坡邮协海外会员贺至章的《中国丙寅(虎)年封片欣赏》,1986年9月在新加坡举办的“20周年会庆邮展”参展,这是合肥市集邮者向国外送展的首部邮集。
邮市1980年后,随着集邮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邮票的互换、交易也活跃起来。合肥的集邮爱好者,经常自发地聚集在邮局营业大厅、集邮门市部附近,进行小范围的交换价让活动,进而形成不规范的邮票市场,且逐渐红火。为有计划组织开展这一活动,市邮票公司和邮协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筹划、引导。1987年7月,在六安路小学操场上,举办合肥市第一次邮票交换活动,有千余名邮迷“赶集”,相互观赏、互补互换。邮协在现场设立咨询台解答。1987年5月,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邮票交换会。同年6月,在邮票公司小展厅举办青少年邮票交换会。1988年1月和6月,分别在工人文化宫、集邮公司小展厅举办“元旦”、“夏凉周末”两次邮票交流会。1989年8月,在邮司小展厅,举办既交换又售邮的“盛夏邮票交售夜市”。1990年2月,安徽轮胎厂开元邮协在厂内举办基层邮票交换会,同时也吸引全市一批集邮爱好者赶场。
学术活动邮协创建后,以“普及与提高”为宗旨,积极开展集邮的学术研究活动。1984年6月,省邮协召开“江淮区票讨论会”,俞永梁宣读论文《试论江淮区票及安徽地方加盖票的特色》。1985年5月,省第二次“江淮区票及安徽地方加盖票讨论会”,俞永梁又提交论文《探索(太平加盖票)之谜》。同年9月,全国集邮联举办“解放区邮票学术讨论会”,上文也作交流,被视为优秀研究成果。1987年4月,在中国体育集邮协会召开的“首届全国体育集邮论文报告会”上,张荣国宣读了《试论体育集邮的难与解》。1984~1989年,合肥市参与、送交各级集邮学术研究会和讨论会的论文有13篇。1987年,市邮协成员俞永梁、张友华、张荣国等3人被聘为省邮协学术委员。1986年12月,俞永梁被聘为全国集邮联第二届学术委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