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年(1904),芜巢合水路有定期航班,芜湖邮政总局与庐州府邮局定期互封邮袋(件)。
民国7年,合肥去安庆小轮航线(经巢湖入长江)带运邮件。
民国18年12月,合肥邮局利用公营汽车对外托运邮件。执行交通部规定的标准,每百公里每公斤给酬费1分(法币),边远地区不超过2分。
民国22年,合肥有邮差邮运干支线8条,502公里;小轮委办运邮路线2条(芜湖~合肥、合肥~三河),176公里。日处理量为:进口20袋30套,出、转口52袋55套,全年2.6万袋,3.1万套。
民国24年7月,淮南铁路建成,矿区至合肥段试行营运,间断带邮。次年1月,田家庵至裕溪口全线通车,田合段正式带邮。合肥利用铁路运邮,每日出口为47袋、65套;进转口52袋、55套。全年3.6万袋,4.4万套。是年,安(庆)合、合六(安)两线汽车运行较正常,邮局委运带邮。由于汽车运量限制,合安、合六长途邮差(步班)邮路仍维持间日邮运。
民国26年5月,国民党军队拆除水裕段铁轨,铁路运邮中断。
民国31年6月,蚌水段改建通车,北方邮件由该线邮车带运水家湖,再由合水线步(架子车)班接转。南方邮件则利用芜巢合小轮运邮,同时开行步班(邮差)邮路相辅邮运(以轻件为主)。运量已较战前锐减。
民国34年1月,执行邮总训令,对红十字会邮袋尽速传递。
民国35年,先后开辟、恢复委办汽车干、支线7条,委运量每车次由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大量邮件仍靠邮差邮路邮运。
民国37年6月,首次开通合肥至浦口省际自办汽车邮路,每班车发运2~3吨。10月停运,改在淮南铁路水合段租用15立方容间派押运邮,以疏通皖中、皖西去津浦线南北方向的邮件。是年,合肥对外发运路线15条,其中火车邮运1条,汽车邮运10条(含自办1条)、县际间步班邮运4条。全年发运各类邮件(含进出转口,下同)5.4万袋。
1949年2月,邮运逐步恢复,接发火车、汽车、小轮11个班次。为给渡江部队运投紧急文件另开辟县际间马班专线2条。全年发运、装卸各类邮件7.8万袋。
1950年12月,接发车船12个班次。全年发运各类邮件11.3万袋(含火车、汽车、小轮,下同)。
1954年,接发火车、汽车、小轮22个班次,市内转趟6次(自行车、架子车各3次)。全年发运各类邮件17.5万袋捆(含部分外走袋套,下同),其中进口8.3万袋,出口6.1万袋,转口3.1万袋。
1958年9月,贯彻邮总“以报为纲,加快运邮速度”的方针,对中转的《人民日报》和发往省内各地的《安徽日报》,紧密衔接车次,尽快发运,做到不漏发,不错发、不散捆。
1960年,认真执行邮总关于“严格制止违章乱乘邮车”的规定。
1962年,制定进出口邮件、报纸发运时限。时限规定:火车进站前45分钟收到的邮袋及20分钟前收到的《安徽日报》须赶班发出;汽车开行2小时前收到的邮袋和40分钟前收到的《安徽日报》应随车赶运。
1964年2月,合肥邮局自办汽车邮路邮运量迅速增大。合安(庆)宿(松)线进出口量4.6万袋,合天(长)线1.6万袋,合六(安)线1.7万袋。
1965年1~10月,火车接发总包33.5万袋;自办委办汽车接发28.3万袋.押运量41.9万袋;接发航空、小轮0.86万袋;市内转趟21.3万袋,合计125.9万袋。邮车日行驶1493公里,贯通3专区10县,停靠114个支局所。
1971年,转运总量(含进出转各类邮件发运,下同)171.2万袋。
1972年规定,邮车、邮仓不准带入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严密看管,防损被窃。
1973年11月,各条路线实行“长途自办邮政汽车路单制度”。本年自、委办汽车邮路已达14条,全年押运量28.5万袋;火车接发量19.8万袋,转运综合差错率为0.656
1974年,突击赶班发运122次,装卸5.3万袋,质量达到全红。全年转运综合差错率为0.393
1975年5月,规定邮车车厢内邮件不得存放过夜。11月又明确,除特别规定外,省报开印晚点,等候限在1小时内。全年转运总量236.7万袋,转运综合差错率为0.384。邮运路线(长途)17条,其中火车1条,自办汽车6条,委办汽车10条。
1976年,总结转运各工种操作经验,要求押运员做到:“先看单,后点数,再看袋身破不破;看袋牌,码垛垛,分堆完毕再碰数;看路单,必勾挑,单袋不符随验照”。要求接发员做到:“一清(交接手续清)、二不(未经复核不出口,单袋不符不签收)、三查(查规格、查路向、查现场)、四准(制单分堆、看牌唱报、装卸点数、平衡合拢准)、五要(准备要充分、频次要记清、路向要准确、规格要检查、结数要平衡)。”本年综合差错率为0.37
1979年9月,根据邮总要求,对区内邮运方式,运输工具、路线、班次,统一篇制邮件发运计划,按时通知沿线各局,实行计划运输。全年转运总量(含押运量,下同)257.2万袋,每天接发火车、汽车、航空邮件54个频次。
1980年2月,贯彻部颁“自办汽车邮运组织管理试行办法”,确定县以上干线邮路以自办为主,委办为辅,根据运量和时限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自办汽车邮路,组成千支线紧密衔接的邮政运输网。全年转运总量322.3万袋,转运综合差错率为0.35
1983年,商包急剧增加,市局调度车辆、人员,组织邮件疏运,接卸外埠集装箱15个、加挂车4次,共卸5750袋。对各专市县局加班发运107次车,发出2.2万袋,行程3万多公里。利用客车托运65次,邮件5100袋。
1985年6月,贯彻部颁“邮运干线试行多渠道超定额运邮奖励办法”,对各路邮车实行“定线、定车、定人”三定制度,统一车型、统一标记。全年转运邮件总量596.9万袋,利用民航运邮255.8万袋公里。转运综合差错率0.14
1986年10月,为解决干线邮路运量超载矛盾,率先在合安线使用大吨位(8吨)柴油车运邮。12月,部邮运局调整集装箱邮路,将原由金华发运,改集中发上海中转;各省发往安徽邮件,统由合肥邮局集中接收。全年接发50吨集装箱68个,疏运7416袋;接发合沪临客19车,疏运10831袋;临时加挂邮车1次,疏运400袋;托运邮件144次,疏运9182袋;接发沪合直达干线邮车17车,疏运8460袋;省内加班去六安、安庆、桐城等各线邮车127车次,疏运2980袋,合计利用加班手段共疏运邮件39269袋,避免邮件滚存积压。
1987年10月,局整顿邮运秩序,治理邮运环境,提出“五不”(不私自带人带物,不私拆报刊,不挪用、损毁邮袋,不在现场吸烟,不在出班、行车前和途中饮酒),违纪处以相当金额罚款(使用“违章罚款通知单”)。
1989年,根据局内邮件停留时限和邮运车次的衔接情况,及时编制实施每年两季(夏、冬)邮件运输作业计划,市内转趟邮车准班率达到100%,准点率达到95%。
1990年,自办邮路已达30条,其中一级干线4条,二级干线10条,市内邮路16条。另有农村邮路27条。全年转运总量717.8万袋,转运综合差错率稳定在0.06以下。民航运邮量2191.5万袋公里。为贯彻“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重点抓了《安徽日报》的发运,赶发有效车次,采取特殊处理方式,使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在两天内看到安徽报纸。
1985年合肥至各地函件运递时限表

运输体制
邮运管理大清邮政和中华邮政前期,合肥虽为二等局,但通信规模小,邮运组织管理都由局长亲自掌握,邮件接发运输是由信差、邮差或杂差交叉兼职,并无专人。抗战胜利后,省府迁肥,邮件业务量渐增。民国34年10月设立收发组,具体办理各条邮路的封发、中转、接发。民国36年6月,升为一等局后,收发组(科级建制)管理运输。因淮南铁路水合段久未修复,民国37年4月5日,设邮件转运组于水家湖,初为二差,后增派一名邮务佐指挥,负责蚌田(家庵)线与津浦、沪京(宁)各线邮件(重件为多)中转。合肥邮局另设运输组,负责本地的火车、汽车、小轮的邮件接发和转运。1949年10月,水家湖转运人员迁驻合肥火车站。1950年6月,设立运输股。1954年4月,运输股与分拣投递股合并成立邮件科。1956年2月,邮件科邮件转运交换业务划出,成立邮件转运交换科;原邮件科负责邮件分拣业务。1957年9月,邮件科改称邮件分拣科,邮件转运交换科改称邮件交换科。1960年12月,将分拣、交换2科并为邮件交换科。1962年6月再次分设,1965年12月又合并,1970年1月正式划为邮件分拣、邮件转运二科,8月,转运科编为二连,设连长、指导员。1973年7月,恢复邮件转运科。
邮车管理民国37年6月,邮政总局决定开辟合肥至浦口自办汽车邮路,由江苏邮管局调两部邮车驻点合肥,人员归安徽管局,邮运、燃料供给属合肥邮局。行驶4个多月,因水合段火车通车,随即撤回原局。1951年9月和1952年5月先后调进2.5吨“道奇”与3吨“DEGL。”汽车各1部,邮电共用,有时用于市内突击邮运。1956年调进汽车5辆,正式开辟长途邮运(合安线),兼用于市内、短途邮运。邮车驾驶、修理、押运统属转运科。1964年,省局成立邮车站统管省内长途邮运汽车。1970年1月,合肥地区邮车交市局管理,同时成立邮车站,8月,编为五连。1973年7月恢复邮车站(科级建制)。1980年6月1日,省邮政汽车运输总站成立,统管合、蚌、芜3个邮运站的人、财、物和驾、押、修。1981年1月1日,合肥邮局邮车站正式划归省邮运总站,郊区邮运与市内转趟、接发车辆均由市局转运科管理。1982年10月1日,省邮运总站撤销,合肥邮运站划回合肥邮局。1983年1月,全局车辆维修,归邮车站管理。1987年3月,由邮车站、邮机厂划进部分人员组成合肥邮政汽车修配厂(科级建制),与邮车站原机修力量密切协作,接受邮政内外车辆维修任务。同年7月1日,根据部邮运局决定,组建上海邮运分局安徽车队,受省局、沪运分局双重领导。由市局代管,车队队长由邮车站长兼任,负责组织一级干线自办汽车邮路运行。
邮件发运
中华邮政时期,“水陆路发运路线原则”是:轻件(除小包邮件、图书小包)择最迅速路线发运;重件(包裹)择运价最低路线发运;“同一路线有两种以上交通工具(飞机除外),应选运价最低的办理。由于战火连绵,路基损坏,交通工具极少,加之邮政经济困难,所谓“最迅速”,难以实现。
民国8年,《邮政纲要》规定的发运次序是先信函,后一、二类新闻纸、小包邮件,再次为包裹等重件。
民国34年10月,各类邮件发运次序为:一、信函、明信片。二、日报。三、小包邮件。四、图书小包。五、其他新闻纸(指杂志等)。六、包裹。七、书籍、印刷品。
民国36年12月,增加保价包裹、特快包裹,列为四、五。图书小包、其他新闻纸类、包裹、书籍及印刷品分别列为六、七、八、九。
民国37年8月,补充规定:小包邮件(包括图书小包),数量不多,可随轻件发运;数量多,仍按包裹路线发运。
1949年11月,执行邮总规定的邮件、公件发运次序:一、信函、明信片。二、新闻
纸(各类报刊)。三、急要公件。四、小包邮件。五、图书小包。六、保价包裹。七、普通包裹。八、印刷物。九、普通公物。以上1~5类为轻件(白色布牌),6~7类为包裹(绿色布牌),8~9类为重件(黄色布牌)。
1952年11月,邮总决定首先在京沪铁路线上实行计划运输,后全面推行到其他干、支线。1961年,邮总北京邮运调度局规定发运次序为:一、报纸、信函。二、刊物、国际印刷。三、影片包裹。四、印刷品。五、包裹及公物。
1963年,贯彻“起点局照顾中转局,中转局照顾沿途局”和邮运操作程序:“先发信报轻件,后发刊刷包(裹)公(物)重件”;“先发远道,后发近道”;“先发转口,后发本口”等具体准则。又规定作业:“先卸(下)后装(上)”。
1970年,合肥局对自办邮车发运报纸规定了顺序表(按长、短途和远近)。1972年,规定发运次序:一、信函。二、报纸。三、刊物。四、印刷品及电影片包裹。五、包裹。六、公物、空袋(前二类为轻件,余为重件)。
1984年,包裹运输中采取“先发民包,后发商包”的处理方法。
1985年,发运次序修定为:一、特快专递。二、快件。三、航空邮件。四、信函(包括国际小包)。五、主要报纸。六、一般报纸,特快、快件空袋。七、期刊、国际印刷品。八、印刷品。九、包裹(包括国际包裹)。十、公物、空袋、报皮布。已形成快递邮件(1~3类)、普通轻件(4~6类)、普通重件(7~10类)3大类。同年,合肥邮局对各路邮车发运报纸(省报为主)按去蚌埠、天长、南京、安庆、金寨、霍丘、枞阳、宿松各路线先后装车。
1987年,选用运递工具,贯彻邮总提出的“快速、稳妥、有效”3原则:一、直达民航,班期固定又是逐日班,原则上应选用。二、两地距离2千公里以上,班期固定是二日班或更多航次,可以选用。三、航空与火车同速度,选用火车。四、火车与汽车并用的,使用火车。五、火车应发直通车次,不发中转车次。并按邮运合理效果,采定直运、倒运、绕运、接运等运输方式。
业务调度
1957年12月,邮政总局决定,全国干线邮运实行调度责任局制。华东地区和省内分别由上海局与安徽省局负责邮运调度指挥。
1972年9月,上海邮运调度区明确安徽建立蚌埠、合肥、芜湖3个分段邮运调度责任局。合肥负责裕溪口至水家湖段。11月,省局确定合肥调度区路段扩大,包括:一、全省航空邮路;二、铁路,沈家巷至水家湖(长丰)、水家湖至八公山段;三、公路,合肥至宿松、天长、霍丘、阜阳、无为、蚌埠、岳西、霍山、枞阳;巢县至乌江、南京;巢县至庐江;安庆至望江、岳西;六安至寿县、霍山等线;四、水运,合肥至忠庙(巢县)、三河(肥西),安庆至沟口(望江)、大渡口(东至)、复兴镇(宿松)。省内调度局任务:贯彻上海调度局(后改邮运分局)和省局指示、调度计划、安排,掌握省内邮路邮件流量流向,提出发运计划,组织区内各局的学习、检查和交流邮运工作经验。
1973年3月,合肥调度区制定了《邮运协作规定》、《邮运互查办法》。
1977年起,在本区组织“邮路一条龙竞赛”活动,并每年进行评比检查。
1985年,将“邮路一条龙”竞赛,改为“文明转运站、文明邮车(船)竞赛”,有5个专市、23个县局、3个较大中转支局参加。是年,部邮政运输局成立,将各区干线调度局改为邮运分局,加强邮运管理体制,扩大指挥调度权,贯彻“权责结合,调度灵活,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原则。合肥调度区接受上海邮运分局和省局指挥调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