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华邮政时期,寄集镇、乡村的邮件投到村镇的邮政代办所、信柜、邮站,再由所、柜、站直投、代投或捎转给收寄人;发县城的邮件,只投到县城街道和主要商铺。信件传递缓慢,县城到乡村需一周,外地来函要十天或半个月。
民国22年,合肥乡村投递有东北、西南两条环形邮路,配备村镇邮差1名,5日轮转1次(55抗战期间未变)。合肥邮局年投递量62.6万件。
民国25年,城区投递时间7~19点(含午餐时间),日投2班,9点、16点分别出班,投完为止。全年投递量66.3万件。
民国35年,乡村改分为两条邮路,即北村(3日班)、南村(4日班)各配1差投递。负重35公斤,每班(日)行程约40公里。邮件均身背肩挑。一面投递,一面揽收信函,通达交通方便的区、乡、保公所所在的集镇。交通不便的联保、保,由代办所、信柜捎转。年投递量90.1万件。
民国37年,投递各类邮件112.2万件。普通邮件日投2班,快递邮件增投2班。城区每差日投1475件,日均行程20公里。
1949年2月,城区日投2次,城外日投1次。城区每段约投2800户,日行程10~15公里,平均负重15~20公斤。年投递量126.4万件。
1951年初,为配合土改运动,合肥郊外邮班逐日到区,2日到乡,3日到行政村。区、乡政府组织通讯站(信报站)接转。
1953年5月,推广“京津邮件投递工作经验”,要求统一投递路线,做好出班前准备,实行外部点交、内部复核交叉作业。10月,制定取信、理信、分信、分堆、排插、复点、捆扎、理报、投信等9项操作程序。年投递邮件量为654.4万件。
1954年2月,贯彻邮电部“关于整顿乡邮工作”的指示。对郊区15乡采取东、南、西3条环形邮路贯通,其中:13个乡为逐日班;官塘、北外2个乡为间日班。学校直投面达35%。
1955年11月,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部决定自办投递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推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为加快投递传递速度,把东门工厂区和德胜门外文化区划归市区直投。
1956年2月,为响应“社社要通邮路”的号召,与郊区17个农业社签订了“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制度的合同”。各社选出20名邮递员,经3天邮电业务学习后,负责各社的邮件报刊接转收投。邮电局负责业务指导,合作社负责行政管理、供给。同年配备替休员3人、稽查员2人,以解决投递员长年欠休和段道的检查工作。全年投递1090.1万件。
1958年9月,贯彻“以报为纲”的号召,加快党的报刊传递。10月,对省、市主要党政军领导机关,由原日投2班改为4班,其中2班投递早报、重要报刊与中央、华东区文件信函。早晨6点,省、市委看到省报。全市各单位9点看到省报。同时,对邮件量较大的机关、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组织专班(曾称特别班)投递,附挂临近少量投递点,这是早期形成的大户段。在郊区8个乡,32个农业社、866个生产队和9所中学、51所小学中,逐日班有7个乡、28个社、27个队和9个中学、37个小学。其余乡、社为间日班,生产队由农业社经转。
1963年,因人力所限,撤去投送早报特班。大户段重件隔班分流投送。原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也先后解体。边远大队改间日贯通。生产队多由大队或学校捎转。
1965年,投递2334.8万件,每段服务1908户。
1966年4月,贯彻省局“试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通知,各公社配备公社邮递员(半工半农),邮局与公社签订合约,邮局从业务酬金中支付其工资,按乡邮员的起点工资标准执行,以后逐年递增1~3元,并发给劳保用品和外勤津贴(每天0.25元)。公社邮递员的工资交生产队10%,由生产队为其记工分。
1970年,投递邮件2205万件,每段服务2019户。在郊区8个公社、100个大队、1006个小队中,日投2次有1个公社、11个大队;日投1次有7个公社、89个大队,公社、大队及顺路的102个小队全部贯通。
1975年,投递各类邮件3878.1万件,每段服务2339户。
1976年5月,合肥市徽州路、滁州路、阜阳路、延安路(后改芜湖路)等21处楼群和31处居民大院率先安装使用52个信插(简易信报箱)。
1978年4月,重开2个特班,专投省委、省革委会、市委、市革委会早报。本年全部配齐投递分信台(格橱连桌),改变过去蹲在地面,挤在长桌上排信的困境。全年投递邮件5963.4万件。
1979年9月,投送早报在不影响速度原则下,带投“银行挂号信”,以加快金融汇兑结算。本年9~12月,投递部门开展质量会战,提出“三抓”(抓业务学习,抓规章落实,抓杜绝事故减少差错)、“三要求”(要求按时出归班,杜绝捎转带,严格质量把关),投递综合差错率由控制指标的0.1
1980年3月,从北京邮局引进标准信报箱(信插)20个,仿制加工信插93个,分别安装在省市机关宿舍楼及部分居民住宅楼下,解决分户投递4400户。本年有义务代投点122处,增投新户4100户,解决分户5660户。全年投出邮件6986.6万件,每段服务2466户,日均行程22.1公里,人均负重35~45公斤。早报每天8点投送202个单位,10861份。
1982年,有47个单位由日投1班增为2班,对109个单位实行分投。本年投出邮件8012.4万件。1295幢楼房中安装信报箱23幢,占1.7%。郊区有自行车邮路20条,摩托车邮路2条,有956个投递点,全部为逐日班。
1983年,有131幢楼房安装信报箱,分户箱524个,增投6288户,增加代投点51个,转投2448户,各区投递段内部调整增投3036户,合计消灭空白户11772户;机关收发室经转和用户自制信箱4672户;尚未通邮3076户。全年投出邮件8991.6万件。市区早报段增至59个,投送单位245个。郊区16个公社,153个大队全部贯通,其中13个公社、134个大队为逐日班,余为间日班。1908个小队中,221个为逐日班,3个为间日班,直接通邮占11.7%,余为大队及沿线学校接转。是年,全面贯彻“五定”(定路线、班期、人员、投递点、出归班时间),提出“七不”(不脱班、不误班、不丢班、不甩片,不丢失、不损毁、不捎转),严格“排单”制度及奖罚措施。
1984年2月,合肥邮局四牌楼支局投递班全国邮电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王晋生,领头成立“投递自约小组”,提出“少报(刊)自赔”的动议,受到用户赞扬。4月,为解决郊区地广、线长、点多、分散和自编力量不足的问题,市局制定“农村试行代办投递邮件报刊办法”,首先在三十岗、蜀山、姚公庙3个乡试点承包投递。邮局提供邮政用品、工具(按年限),投递邮件按每投1个小队付0.3元;收订报刊按定价5%付给酬金,投递报刊另加5%;出售邮票、明信片按10%付酬;零售报刊不退按12%付酬。5月,3乡开辟8条农村代办邮路。在现有134个大队中,接投30个;2190个生产队中,接投397个。公社和104个大队仍由邮局自办投递。其余小队,由相关大队、小学转交。自办邮运路线保持23条,邮路长度降至595公里。全年投出邮件10328.4万件。本年增设2个投递段,解决空白点4200户。在现有的3180幢楼房中,直投(含收发室、信报箱投交)、代投2635幢,占总数82.9%。
1985年,累计安装信报箱1602幢,装箱率上升48.3%。全年投出邮件10842万件。郊区投递路线增至27条。实行农民承包邮路后,在1314个自然村中,直投821个,占62.5%。市区大户段保持3段,投送54个单位。由于邮件多,负荷重,原使用自行车、摩托车,现改用3辆小汽车,分东、西、中3条线统一投送。15公斤以下小包、印刷品及刊物,均可上门服务。
1986年1月,按邮政总局规定,特挂按挂号投递,直投收件人;居民散户订阅杂志可不签收(机关仍应签收);包裹、汇款单可分户插箱投递。12月,市局制定“大户段趟车管理制度”,对车辆运行路线,封装、交接、安全、质量等作了9项规定,规范了手续制度。市区投递邮件使用专用袋,报纸、刊物、信件分别捆扎,每袋以30公斤为限。对科大、工大、安大等高校挂刷一律套袋加夹铅志。大户段趟车与单位使用“邮件交接路单”,实行逐袋点验,当天交接。行车执行“大户段投递排单”,按规定路线、投递点(单位)行驶。要求当天5点前进局信函,下午投出。省报和周六报,当天5点前进局,上午投出;10点前进局,下午投递。市内互寄信函,上午11点前筒箱开出,下午投交。累计装箱楼房1940幢,装箱率达61%。因部分报刊社自办发行,全年投递量较上年下降11.7%。
1987年,为贯彻邮政总局在农村投递工作上提出的“无脱班、无积压延误、无丢失损毁、无贪污、无盗窃、无挪用”的“六无”目标,采取了严格排单到站(点)签章监督、归班邮包(袋)检查、邮路投递点探访以及调动工作积极性、倡导对工作负责精神等5项措施。
1988年,根据邮总部署,6个投递区及时修订、编印出投递道段地名资料,绘出投递局界、道段界图,并贯彻执行投递4大纪律:不准泄露邮件有关情况,不准翻阅抽拿无关邮件,不准私揭邮票,不准毁弃扣压他人邮件。
1989年8月,市局对段道调整、立户迁址、分投、时限频次、监督检查、班组类别评定、内部作业标准化作了具体规定,建立“投递清单会审”、“走访用户记录”、“信箱试片”、“投递台帐”、“质量检查记录”、“征询意见函登记”、“班长工作日志”等资料,达到“四统一”(作业时间、作业程序、作业标准、组织调度)。10月,贯彻邮政总局要求,严格投递室管理,实行封闭式作业,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11月,颁发“城市投递基础管理工作内容要点”(15条)。本年投递量降至8600.4万件,每段日投2059件。高层楼房信报箱装箱率达到75%。
1990年6月,贯彻邮总指示,加快实现投递作业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文明生产制度化的步骤。12月,学习借鉴北京局邮件报刊定位妥投办法。是年楼房安装信报箱累计3015幢,装箱率80%。全年投递10548.8万件,因新闻纸价格上扬,报刊订阅有所减少,业务量比1985年下降3%,出现5年徘徊无增长局面。大户段保持3个,投送单位增为70个。早报段增至64个,投送单位增为336个。农村邮路、投递服务水平保持1985年水平。
投递体制
民国22年,合肥邮局设收发处,管理邮件封发、邮运、投递各项业务。有邮务佐领班。配信差5人,快信差1人,村镇差、邮差4人(运投合一)、邮夫1人(接发车船邮件),共10人(不包括封发、接发人员)。设市内信差差长和村镇邮务稽查,察视、督促城乡投递工作。民国35年1月,皖管局批准按一等局体制,改收发处为收发组(准科级),配乙等邮务员领班。次年6月升为一等乙级局后,收发组正式确定为二级机构(相当于今科级),兼管投递。民国37年8月,单设投递组(仍归收发组领导),配邮务佐管理,投递段11个,其中郊外2个。
1949年1月解放,设投递组,恢复?段。1950年6月,投递组改为投递股。1951年9月,投递与邮件(分拣)股合并为邮件分拣投递股。1954年4月,邮件分拣投递股与运输股合并为邮件股。1955年12月,恢复分拣投递、运输2股。1956年2月,分拣投递与运输2个股改为投递、分拣、转运交换3个科。1960年10月,撤销投递科,并入营业科(四牌楼支局改)仍负责城区投递任务。本口邮件投递分拣、外报刊分发分别划给分拣、发行2个科。1964年7月,恢复邮件投递科。1965年12月,再撤投递科,业务交各支局,实行分区投递。1968年9月,又集中投递,恢复投递科。1970年8月,按民兵编组改称3连。1973年7月,恢复投递科。1977年6月后,先后实行分区投递。1985年1月,最后撤销投递科。1990年底,已分划出东区(铜陵路支局)、西区(五里墩支局)、南区(南七里站支局)、北区(双岗支局)、南外区(合巢路支局)、中一区(市区大部、四牌楼支局)、中二区(市区西部、三孝口支局)等7个投递区。曾实行分区投递的大兴集、义城2个支局,已分别划归铜陵路、合巢路2个支局管理。
投递区段
城市投递根据城市状况(市区面积、人口密度、单位居民点分布、地形交通条件)、投递负荷(邮件量、户数、里程、额定工时)等因素综合平衡后,划定若干投递段道;农村实行运投合一,划定邮运路线,投至途经投递点(大队、生产队、乡镇企业、学校)。
民国25年,全区设7个投递段,其中城区6个,即城东、城南、城中、城西、东外5个段和快递段(配一名快信差,专投快递邮件,不分区域路线),另有郊乡综合段1个。民国27~34年沦陷期间,业务清淡,维持3~5个投递段。抗战胜利后,经济生活逐渐稳定,安徽省政府迁肥,民国35年,恢复到7个段(含郊乡2个)。次年8月,皖管局核定城区设置11个段,后因等待邮总批复,先按9个段运行。民国37年,连同郊乡2个段共有11个段。
建国后,合肥先后成为皖北区首府和安徽省会,随着邮件投递业务量增长,投递段道历年有增扩。
1950年,城区投递段增为13个段,连同郊乡2个段共有15个段。
1955年,城区投递段增至17个段,郊乡增至6个段,共有23个段。
1958年,城区投递段增到30个段,其中兼设早报段5个,划为大户段5个,作为特别班日投3次(含早报),投送省市主要党政军领导机关,兼挂部分其他单位(因人力所限,1963年恢复日投2班)。郊乡增为8个段,全市共有38个段道。
1960年10月,机构整编,改集中投递为分散投递,这是合肥局分区投递之始。全市划为5个投递区,39个投递段。投递科并入营业科(后改四牌楼支局),担负中心区投递,设18个段,东郊支局9个段,南郊、双岗支局各6个段,安庆路支局投递区暂由中心区兼投。
1962年11月,基于车辆、人员就餐、业务管理等困难,重新恢复投递科集中投递。全市有投递段43个,其中郊乡8个。
1965年12月,改革管理体制,撤销投递科,分成四牌楼、铜陵路、黄山路3个邮政支局投递区,全市投递段增到50个,其中市区41个,郊区9个。
1968年9月,文革中恢复投递科,由群众自行推选服务小组管理业务,将原分3个区投递合并集中投递。投递段维持50个,其中含郊乡9个。
1970年,市区投递段增为41个段,郊乡增为11个段,共有52个段。
1977年6月1日,为解决合钢公司和大兴集镇的邮件投递,由铜陵路支局划出1个段,另增划2个段,共计3个段,实行分区投递(仍由投递科管理)。本年全市投递段增为59个段,其中郊区15个段。
1979年,为减少重复路线和无效行程,扩大投递服务面,市局决定恢复“分区投递”。12月1日,东区(铜陵路支局)首先实行分区投递,管辖22个段(由投递科划出)。年底,全市投递段增为69个(郊区21个),其中兼投早报段7个,投至144个单位;组设大户段2个,投送13个单位。
1980年8月20日,西区(五里墩支局)实行分区投递。是年全市投递段达到75个,其中市区53个,郊区22个。
1982年3月25日,南区(南七支局)实行分区投递,共9个段道。年底,全市投递段106个(郊区22个)。大户段3个,投递单位54户;早报段53个,投送234个单位。
1983年8月1日,北区(双岗支局)实行分区投递,共9个段。年底,全市投递段为107个(郊区22个)。
1984年1月1日,南外区(含原义城区,合巢路支局)分区投递,共11个段。年底,全市投递段道109个(郊区23个)。
1985年1月,投递科正式撤销,投递人员先后划入东、西、南、北、南外区,余下的中区32个段并入四牌楼支局管理。年底,全市投递段114个(郊区27个)。按区域分:东区27个,西区17个,南区12个,北区12个,中区35个,南外区11个。在各投递区(除南外区)中,兼设早报段59个,大户段3个。
1990年1月1日,三孝口邮政支局成立,以其服务范围,新组划中二区,共13个段,实行分区投递。原中区作为中一区,除划给中二区外,保留24个段(均含新增),仍属四牌楼支局。全市形成7个投递中心支局,投递段117个(郊区27个)。接区域分:东区23个;西区19个;南区15个;北区11个;中一区24个;中二区13个;南外区12个。其中兼设早报段64个,大户段3个。
投递方式
大清邮政初期,邮件通过邮寄代办所、信柜转投、自取。后期,邮局始配备信差,直投城区、集镇商铺及闹市区街巷有门牌的居民户。
中华邮政时期,邮件投递主要有按址投交和窗口投交2种方式。后又发展信箱投交、邮局留交(存局候领)、自取(收信人到局查询领取)、专投(收取界外投递费)等形式。
建国后,人民邮政在扩大对外服务和从内部处理到邮件投交开创了多种新形式,如委办代投、集订集送、再投、改投、分投、试投等。
按址投交又称直投到户,一般是轻小邮件如信函、小包、业务通知单等。中华邮政时期,合肥城区直投限于商店、机关单位和有门牌号码的居民平房,偏僻街巷和城区中的村户均由邮政代办所、邮政信柜转交。新中国成立后,城区扩展,昔日城郊、乡间,已转为市区,直投面历年扩大。同时城市基本建设发展迅速,低层楼房与机关大院逐年增多。改革开放后高层、楼群、小区又有大发展。1965年前,市区直投面在90%以上。1985年,因邮政力量不足,未能直投的主要是高层楼房和路面较差的边远、偏僻小区,直投面维持85%。1990年,通过增员、扩增投递段道和动员挂设信报箱,直投到户达到90%。
窗口投交又称局内投交,一般是大件、重件(如印刷品、包裹)和经直投无人签证的挂号邮件(如汇款、包裹单、挂函等),也改在窗口投交。大清、中华邮政时期最为普遍,大、重邮件要求送上门的须另收费。建国后,“存局候领”约定在窗口投交。1980年后,由于投递服务多方改善,平常邮件已不在窗口投交。发出“领取邮件通知单”的给据邮件和大件印刷品、包裹,仍在窗口或投递部门领取。
信箱投交民国22年,合肥邮局制有4种不同规格的“私用信箱”对外租赁,按年收取租金,用户悬挂于门墙上,邮差从箱口投入平常邮件,用户主掌握钥匙自行开取。对军队和重要机关使用的“特种信箱”(即保密信箱),既投平常函件,也以此信箱代号作住址,投交挂号邮件。团体和个人自制信箱经邮局同意,也可投交平常邮件。建国后,保密信箱通称为“邮政专用信箱”,其代号已作为保密单位名称住址,邮件直投其收发室。机关团体和个人自制信箱,经投递员同意,可投交平常邮件和报纸。1974年,国家建委与邮电部要求推广标准信报箱。1980年,为解决内部分户投交,市局对机关和宿舍总收发室推广过北京式“信插”。1985年,在各单位支持下,信报箱已全面使用,高层楼房装箱率达到48.3%。1990年增至80%。
委办代投改革开放后,合肥城市建设发展较快,高楼、小区不断涌现,即使安装信报箱,其分户分发投交的工作量也很大。1980年后,市局分步筹建高楼群和居民小区的信报代投点。现行分义务、付酬代投点2类。代投点补充了邮局投递力量不足,其服务范围,少则40~50户,多则400~500户,平均在200户上下。
集订集送1980年,合肥局针对报刊投递量猛增、人力不足的状况,对报刊订阅量大的单位,邮局通过单位总收发室或发行站集中收订,集中投送;对发行量较大的《文摘周刊》则普遍实行集订集送方式。1985年,根据报刊社和读者意见,按自愿原则或集订集送或集订分送。
留交中华邮政时期,邮局除“存局候领”特种业务办理约定的“留交”邮件外,由于投递力量不足、城区门牌不齐全、交通条件差等原因,还变通采用下列留交方式:一是按信封上寄信人批注“留交”字样,只投到经转的商号或团体;二是收信人事先申请,征得邮局或投递员同意短期代为收存(此种情况在三等邮局、邮政代办所柜存在)。建国后,除正式办理“存局候领”外,一般不予办理。
自取中华邮政时期,由于投递面窄,常允许收件人自行到邮局查寻,甚至信件放在柜台上任其翻阅、寻取。建国后,已令禁止。收件单位和个人遇有特殊情况,事先申请经投递部门同意,可以约定时间由用户自取信件报刊,但限于短期。驻军部队(特别是距邮局较远的营房、院校)自备车辆到局自取邮件,同时交换进出口军事邮件,有利双方交接,均予照办。
再投中华邮政时,首班投不出,即通知来局领取,很少二次再投。建国后,投递服务加强,除特殊原因,挂号邮件发“领取邮件通知单”外,平常邮件做到二次乃至多次再投。
改投建国前本埠改投甚少。建国后,住址迁移、人员调动较多,市局决定:区内次班改投,区外次日批转。
分投建国前分投极少。建国后大单位因分地办公未设总收发室时,在申请立户后一般都予照办。1982年,适应单位迁址,分地办公的需要,对109个单位办理分送。
试投中华邮政于民国36年发起“改良邮政”运动,积极组织“扑灭死信”。建国后进一步提出“消灭死信(或复活死信),寻投疑难信”的要求,使一批地址不详,姓名不准或名址字迹潦草、辨认不清的邮件,经过一、二次,乃至多次试投,妥投到收件人手中。
专投建国前一般不专投,特殊要求专送,则收取界外专投费。建国后,对于各界名流、年老体弱有要求者,投递人员多尽力乐于照办,属义务服务。1984年12月,按照经济发展的情况,专投已作为延伸服务一种方式,酌收服务费。但投递人员对老红军、老干部及残疾老人义务专投也属常见。
死信寻投
合肥接收的疑难信件多由地址不详、姓名不准、字迹不清造成,国际邮件常因误译而成为“疑难信”。经试投不出,即成为“死信”,又称“瞎信”。
大清邮政和中华邮政按邮政规章,凡“地址欠详”、“查无此人”邮件,即按无法投递或无着邮件批退原收寄局或就地处理。民国36年,邮总开展“改良邮政”运动,组织“扑灭死信”,收到一定成效,后因投递负荷重、工时长,邮工很难分身寻投而流于形式。
人民邮政从开创之初,即树立“人民邮政为人民”优良作风,认真对待疑难信件,长年开展“寻投疑难信”、“复活死信”活动。
1960年,投递科消灭“死信”120封。
1962年,全局试投死信、疑难信件1291封,从破损疑难信件中发现粮票1888斤、布票700尺,均妥送收件人手中。
1963年,处理破损信件100006封(多因纸质不好,浆糊不粘,其中发现金戒指1只,金笔2支,粮票1284.8斤,布票443尺),属于死信、疑难信4304封。均妥投(交)确认的收信人或上缴有关主管部门。
1965年,全局3个投递区局,共试投地址不详邮件7724件,其中妥投疑难信2603封,1972~1984年,据不完全统计,投出疑难信、复活死信2781封,疑难包裹270件。1986~1988年,投出疑难信、复活死信2364封。投递员王晋生,在4年投递工作中,投出疑难信、复活死信988封,其中为67对失散30多年的海内外亲人沟通了联系。王晋生被邮电部授予全国邮电系统特等劳动模范。
附一:寄合肥县北油坊巷8号谢××信1981年秋,投递员王晋生接投一封香港寄“合肥县北油坊巷8号谢××”的信,经过多次探访,收信人满眼含泪,双手颤抖,看着信,又矢口否认,3次拒收。王知有隐情,在多次讲清形势和党的政策后,这位因海外关系,定为“特嫌”坐了7年牢的谢姓老人,最后收下背井离乡30多年的妹妹寄来的信。
附二:寄合肥市屯溪路金子成信1982年3月,投递员赵小泉接投一封由日本寄合肥市屯溪路金子成的信,有路名无单位。他顺路查找,虽找到金子成但非收信人,找遍沿线许多单位,又按提供线索试投到长丰、肥西。历时一月有八,两县均无头绪。后来赵想到译文是否有误?经找人校译,应为“金志杰”,最后在合肥工业大学找到。
附三:寄合肥县三牌楼查有昆信1982年5月,投递员接投美国纽约市李莉萍寄交合肥县三牌楼查有昆的信。信内只提供查有昆父名叫查少臣这一线索。此信历时一个多月查无着落,后转到投递员王晋生手里。王晋生先后借阅2千多户户口卡,走访400余户居民,费时404天,终于为这位华侨找到了亲人。王晋生为此“四发美国信,三访知情人”。首先是在老户口卡中查出:查少臣已死,其子查新仁不知何在。当找到查新仁时,答复是父母是查少臣、查杜氏,但海外并无亲人。次年2月,王晋生第一次发信给李,告知进展,并望详告家人更多情况。李很快复信,祖父母确是查少臣、查杜氏,父查有德,叔查有昆,本人随夫姓。王晋生初认为寻找有望,找查新仁时,查否认。王疑其有顾虑,反复做工作,但查肯定无此亲人,线索因此中断。王晋生没有松懈,又去公安部门探寻同名或同姓百余人,仍无所获。3月,王晋生向李发去第二封信,请其提供新情况。李及时复信称:父母于民国36年由芜湖去台湾,后去美国经商。父去世前只留下三牌楼地址和祖父母、叔父姓名,别无其他交待,本人出生国外,对家乡一无所知。4月,王晋生采取第二步,即去走访一位邓姓“老合肥”。邓虽不认识查有昆,却提供战前住洪家花园(属三牌楼范围)附近有“查子平”可以打听。初访,查态度冷淡,不愿细谈。再访,查被王晋生负责精神感动而打开话匣。他说本地区确有两个查少臣和查杜氏。哥哥查有德,黄埔军校三期毕业,供职军队,曾来信家中告骑马摔伤。后传查有德打仗阵亡。没有结婚,哪来子女?5月,王晋生很快向美国发出第三封信,详情告李,可是月余杳无音讯。6月,王晋生不再坐等,向查子平要了其父、兄两张照片,给李写去第四封信,提出查子乎可能就是查有昆,如确认速回信。又请查子平附信一件,并加盖印章,以资重视。当月27日,李回信说:查子平正是我要找的亲人。李并解释父亲查有德阵亡消息不实,他以后去美国结婚生女。这样骨肉分离36年,女遵父嘱,终圆亲人团圆梦。
无着邮件
建国后,合肥一等局可按章自行处理无着邮件。
1950年11月,省局决定在合肥局先行试办,无偿定期在报纸上刊登招领无法投递邮件启事。每旬送1次,每次在《皖北日报》登3天。内容有:种类、号码、收寄日期、寄件人姓名、收件人姓名、无法投递缘由。登报1个月后,无人领取,即退原寄局。无法退还,作无着邮件处理(1951年后此项办法取消)。
1961年,根据部颁《规定》,无着邮件由省局邮政处集中处理。
1962年贯彻有关规定,对国外寄来无法投递的邮件,除没有价值的平常印刷品外,一律退还原寄国。无法投递的港澳和国际小包邮件(包括拒付税款而不来领取的),一般都应退回原寄国、地区。如水湿、油污、封皮破损,无法辨认,则视为无着邮件,不论应税、免税,均送到国际邮件互换局转海关变卖(其中扣交邮费,并注销税款帐务)。
1963年1月,邮电部决定:无着邮件内装公债券,送当地人民银行处理;银行存单、存折、支票、汇票,寄往相关银行处理;其他证券,寄往发行这种证券的机构处理。本国货币、外国货币(经向银行兑换)、现行有效邮票,作邮局收入;其他邮票寄中国集邮公司处理。粮票、布票分送省粮食、商业厅(局)处理。奖章、勋章、契约、迁移证、护照和其他各种证书、证件,送往颁发这些物品机构处理。书面通信,一律销毁。包件中拆出金银、金银制品,向当地银行兑换现金,作邮局收入。
1964年4月,省局决定由省会局,即合肥邮局负责全省无着邮件处理,并指定邮件分拣科专人管理,业务科派员监督,双人开拆处理。
1965年,收处无着邮件12389件。
1972年,邮政总局规定,无法投交邮件的保管期:挂号邮件为1年,平常函件为3个月。逾期未领的汇款通知单和汇票,自收到兑付局退回之日满2个月为无法退还汇款,应列单寄退省局汇兑稽核部门处理。已满1年(从交汇日起)仍无人领取或查询,作为无着汇款上缴国库。包裹中拆出衣服、被褥、棉布和其他物品,凡适合拍卖的交政府指定的拍卖行公开拍卖,所得价款扣除相关邮费后上缴财政;不适合拍卖但可以变卖的物品,应全部交商业部门收购,邮政部门不得自行处理,价款作为邮政部门收入,上交国库。报刊因出版、运递中字迹模糊、缺页、倒装及破损、污染等,用户拒收(不属于邮发投递的报刊)或无法退还寄件人,待取期限:报纸为1个月,杂志为1季,逾期按无着邮件处理。
1973年,收处无着邮件9139件,其中经开拆获得地址或经试投复活179件。退还寄件人粮票70斤,布票35.2尺,人民币10.60元;上交有关部门粮票320.55斤,布票541.3尺,人民币59.70元。
1975年,处理无着邮件9251件,其中函件9134件,包裹23件,印刷品94件。经寻址、试投,复活422件,退还寄件人粮票111.4斤,布票20尺,油票1.5斤。上交有关部门粮票149.5斤,布票519.5斤,人民币102.60元,油票10斤。
1976年,处理无着邮件6714件,其中函件6646件,包裹68件。经寻址、试投复活72件,退还寄件人粮票276斤,布票282尺。上交有关部门粮票276.9斤,油票1.4斤,布票282.8尺,人民币55元。
1977~1978年,处理无着邮件16534件。
1979年,邮政总局规定,省局或省会邮局设立无着邮件工作台(外称无着邮件处)办理开拆处理工作。机密文件,列单移送当地党委处理。合肥市局在业务科设专人负责处理。县市局指定专人汇总整理,每月寄送无着邮件处1~2次。
1980年10月,局无着邮件工作台改属局通信调度室管理,邮件由双人开拆处理。
1982年,处理无着邮件7318件,其中复活69件。
1985年,处理无着邮件7632件,其中函件7607件,包裹25件。复活投出53件。退还寄件人粮票281斤,油票8.5斤。上交有关部门粮票327.8斤,油票9.2斤,人民币139元(含变卖物品价款和挂号邮件中内附之少量现金)。经抽查,上述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无着邮件形成的原因有:一、邮件封面只写“内详”而无寄件人名址;二、寄件人名址不详或查无此人;三、寄件人迁移,新址不明;四、寄件人死亡又无亲属代收的;五、包裹单上声明“如无法投递,可予抛弃”;六、寄件人拒付退回各项邮费;七、邮件退回收寄局,经通知逾期无人领取。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明确规定,无着邮件属无主物,邮政企业对其有处理权。邮政总局也重申对无着邮件处理的有关规定。
1990年对无法投递的国际平常印刷品邮件,按《万国邮政公约》规定,除寄件人要求外,可不退回原寄国。对于投交汇款已满10个月未被领回的,上缴国库。本年处理无着邮件7427件,其中函件7427件,包裹23件。复活46件。上交有关部门各项价款145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