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大清邮政和中华邮政时期,邮袋的制作、整理、调拨统由邮政总局供应股(处)负责,省以下各局均无专业部门处理此项业务。
建国后,省局指定合肥邮局为省内邮袋调拨局,负责进口邮袋整理、登记,各局间
邮袋调剂拨用,邮袋的洗涤缝补、报废处理,省内专用袋、报皮布(捆报刊包布)购买和加工制作,业务检查活动的组织管理等。
体制
民国24年后,皖中部分局和皖西各局的邮袋调拨中转业务由合肥局封发处(组)经管。
1950年,省局指定省会局(合肥邮局)兼安徽省邮袋调拨局,办理日常业务,接受上海区省际调拨局业务调度指挥。市局确定由邮件股(后改邮件分拣科)主管邮袋整理、调剂、进出转口登记统计工作,配备专门空袋员2人。
1970年1月,成立空袋组,4人作业,配组长1人,划归业务科管理。设专职邮袋管理员,负责邮袋调拨局日常业务。
1974年3月,省局决定,省邮袋调拨局下设皖北、江淮、皖南3个邮袋分片调拨局,指定由蚌埠、合肥、芜湖3市局兼任。
1986年3月,市局成立邮袋管理科,除负责本市邮袋业务管理外,同时作为省邮袋调拨局(由省局邮政处长兼局长,合肥市局业务副局长兼任副局长)及江淮片调拨局的办事机构。
1988年各分片局所属市县局范围:蚌埠片原28个局调为23局,江淮片原23个局调为31局,芜湖片原23个局,调为27个局。
种类
大清邮政时期,邮件封装无统一邮袋。依照邮件多少使用不规则布袋及纸袋。包裹则长时间使用竹、藤筐或木箱。宣统三年(1911)二月,装运包裹的竹筐统一规定一、二号两种规格。
中华邮政时期,袋质以帆布为主,普通布袋和箩筐为辅。民国8年统一制作划分为普通、包裹、挂号、保险、快递、航空、国际(联邮)等7类16种规格邮袋。民国35年改划为普通、包裹、挂号保险、归算(联邮统计)、快信、航空(分函件、包裹)、联邮等9类22种规格。并出现大、小白布袋,大、小快信布袋及紧急邮袋。在邮袋号码之右,加字志(如甲乙丙丁或子丑寅卯)以资区别新旧批号。邮总统一制作加印“中华邮政”字样。各邮区管理局增制的加注“×管”(如“冀管”,即河北邮管局),以便及时清退。民国26~35年,因条件受限,周转不济,使用麻袋封装邮件。民国37年将挂号、保价(原称保险)邮袋列为1号;航空包裹袋列为航空邮件袋3号;归算袋改称联邮(国际)统计邮件袋。棉布袋(粗布制)编为1~3号。邮袋共分9类(棉布袋、麻袋列8~9类)21种规格。
建国初期,沿用旧邮袋,将“中华邮政”字样杠销,改印“中国人民邮政”字样。1949年10月,华东邮总将邮袋种类划分为普通、挂号、包裹、保价、快递、国际邮件统计、国内航空、国际航空等帆布邮袋及不够周转、临时代用的棉布袋、麻布袋等10类30种规格。1953年,全面使用“中国人民邮政”新邮袋,淘汰“中华邮政”旧邮袋。1957年后,主要划分普通、航空、机要、国际、省内专用袋5大类,各类不同性质邮件(如挂号、印刷、包裹、报刊)用袋牌区别。1972年,袋质增添尼龙布,邮袋改新编号码:普通邮袋1~7号代替原240、230、140、130、120、110、920等型号,国内航空11~15号代替原650、640、630、620、610号,国际航空21~25号代替原750、740、730、720、710等型号,机要分甲1~5号,省内专用袋分1~5号(后改3~7号),计5类27种规格。1977年,增加国际普通邮袋31~36号,共6类33种规格。
1987年10月,改分:一、国内普通邮袋(3~7号);二、国内航空邮袋(11~15号);三、国际航空邮袋(20~25号);四、国际水陆路邮袋(31~36号);五、国际快递邮袋(41~44号),后改国际特快专递(40~44号);六、国内快递邮袋(51~54号),后改国内特快专递(50~54号)。计6类40种规格。
拨用
中华邮政时期,合肥邮局邮袋除自用外,还承担本县二、三等邮局和皖西各等局所需邮袋的经转、调拨任务。
民国22年邮袋进出转口使用流量为2.6万条,日用量72条,日储存30条。
民国25年邮袋流量为3.6万条,日用量100条,日储存50条。
民国29年5月,贯彻邮总训令:发往代办所之邮袋一律登记,严禁留用贮装私物或任其积存。倘发所、柜信件不多,不用邮袋,改用小布包。
民国32年12月,贯彻邮总通代电,破损邮袋缝补,须用布料就地购买。旧破不堪,拆毁缝补其他邮袋。
民国35年3月,贯彻邮总通函要求,退袋注明邮袋字志号码,分清类别,避免混淆。
民国37年,邮袋流量为5.5万条,日用量达152条,储备50条。
建国后,随着邮件业务量逐年增长,邮袋用量增大。合肥局被确定为省内邮袋调拨局后,邮袋储量不断增加。1950年,邮袋流量7.6万条,日用量211条,储备100条。
1962年4月,合肥邮局制订邮袋的请领、调拨、退寄、存储、登记等办法,并抄发相关各局,核定储存用袋量。继续贯彻县市以内自制专用袋,报刊使用报皮布,以保证全国性邮袋加速周转,集中使用。同年规定,袋身破损腐烂1/3以上,不堪修补;袋身因油污色染过重,确不能洗刷、复用的,可予报废。邮袋储备定额:入超局以每天封发出口实需邮袋为定额,不另储备;出入平衡局,按出口的平均量1~2天为定额;出超局,以出口平均量3~5天为定额;县市局由省局核定,报省际邮袋调拨局备查。
1965年,邮袋流量11.2万条,日用量31l条,储备200条。
1971年10月,省内实行报皮布定点登单使用办法。合肥市邮局受省局委托制做报皮布11816块,已建立报皮布直封格眼483个。全年邮袋流量57.1万条,日用量1422条,储备(含待清退)达到500条。合肥加工制做的报皮布,专用于封发报刊。布面加印(合肥)发报刊局局名,发往省内外各局,定期清退。结束了多年使用牛皮纸、草绳包捆报刊的历史。
1972年,合理调整了省内各局的邮袋储备定额,出超局改为平均量2~4天储备额。修订了新的报废标准:油污过甚,不能洗刷;质地糟朽,没有洗补价值;编号以外的杂型袋陈旧不堪,或补疤过多。报废统一由省际调拨局和承担缝补任务的省内调拨局办理,其他局不得报废邮袋。经批准报废的邮袋,可剪做补袋用的布料。2月起,市内7个支局、25个邮政所对口登单使用“省内专用袋”1330条。9月,省局添置省内专用袋3000条,其中发单册仓库480条,地市县局70条。对市县采取定量、定线、定局所登单使用,杜绝挪用全国通用袋现象。全年收发邮袋13万条,向省际调拨局清退30494条,收回非生产占用邮袋535条,旧中华邮政邮袋6条,社会上流失邮袋23条。
1974年上半年,退袋34075袋(包括破袋),全省邮袋进出基本平衡。
1975年,支援兄弟省邮袋1.5万条。1~10月,空袋收进11435条,发出69452条,退油污、破损袋28144条,净收16939条。油污、破损严重,是邮袋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1976年10月,合肥出口邮件开始使用尼龙质料的国际航空邮袋。
1977年3月,市局要求省内各局协助,及时登记清退报皮布(号码、块数)并专袋封装,使用空袋袋牌直封市局卷报组。合肥邮局对北京、上海、济南等大市局也认真清退报皮布。全年整理邮袋12.5万条,报皮布8.5万条。缝补邮袋1790条、报皮布584条。增制省内专用袋3974条、报皮布1162条。
1978年1~9月,整理进口通用袋95858条,出口通用袋102622条。整理市内专用袋及期刊袋1.6万条,封发邮袋4145条,缝补通用袋4670条、报布1966块。
1980年,整理邮袋18.3万条,省内专用袋1.9万条,报皮布2200块。
1981年10月,市局规定单位和个人挪用报皮布,按条收取洗刷折旧费0.50元,丢失照价赔偿。
1982年7月,部颁《规则》,要求做好国际邮袋的收回统计、调拨、查询、催退工作。进口外国空袋清退,一周一次;月不满10条,二周一次。应逐条检查袋内有无遗留邮件。航空空袋应用航空退回。非洲、欧洲(含苏联)、蒙古、尼泊尔各国邮袋退北京,美洲各国及日本退上海,越南、朝鲜分别退南宁、沈阳,大洋洲及亚洲其他各国和港澳地区退广州。
1983年,共整理邮袋32万条、专用袋2.7万条。调拨各局32万条。缝补通用袋6千多条、报皮布400多块。做到进出有登记,调拨有清单,发运有路单。在商包剧增期间,加班整理、连夜缝补、及时调拨,保证桐城、安庆、怀宁等局急需用袋。
1984年1月,为管好、用好邮袋和杜绝挪用,规定了储存量,贯彻定线、定局所、定量、定专人管理的“四定”制度。5月1日,大户投递单位一律配用市内专用邮袋。
1985年初,市局邮袋部门提出“五定”(定人员、职责、局所、周转量、使用范围)、“五有”(有进出记录、存放专处、储备定额、交换手续、管理和检查奖惩制度)、“五无”(无挪用、无积压、无外借、无丢失损毁、无遗留邮件)等综合管理制度。9月起,推广使用“用户专用袋”封发大件包裹(主要是商包),贯彻《“用户专用袋”寄递处理暂行规定》。规定丢失邮袋,每条赔偿3元。全年整理邮袋33.2万条,专用袋3.5万条,调拨各局(省际、省内)31.7万条。缝补通用袋0.72万条,报皮布510块。
1986年2月,规定市内专用报皮布每天下午清退1次,不得积压、挪用、丢失,违者处以1~5元罚款。全年开拆邮袋45.1万条,封发邮袋35.2万条,缝补2.1万条,洗刷0.22万条。1984~1986年,制做省内专用袋、报刊专用袋、汇票专用袋、邮票专用袋、公件专用袋、大户段专用袋、公物专用袋共3.5万条,报皮布4万块,从社会上收回流失的各类邮袋785条。保证了通用袋正常周转和省内专用袋的需要。
1987年9月,修订新的赔偿现金标准,规定丢损邮袋,按不同类别,每条赔偿1~20元。10月,贯彻部颁《邮袋使用管理规则》、《国内邮政快件邮袋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是年重新核定,清出超存邮袋5万多条。全年开拆邮袋96.2万条、封发43.9万条,缝补2.9万条,洗刷0.38万条,制作省内专用袋3.25万条。
1989年,开拆邮袋378.2万条,封发343.7万条,清退通用袋34.3万条,缝补3.7万条,洗刷0.52万条,制作专用袋1.3万条,清退外省专用袋0.27万条,配备缝补机4台。
1990年,编印出“邮袋管理三字经”,便于职工干部牢记、贯彻。10月,为配合邮袋大检查,请电视台现场采访录像,再用此规范作业标准,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对全市各科、班组、支局所,每月坚持1~2次检查。全年开拆邮袋375.5万条,封发340.6万条,清退通用袋34.7万条,缝补3.89万条,洗刷0.47万条,制作专用袋0.4万条,清退外省专用袋0.26万条。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