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蚕桑
建国前,合肥有些地方零星采集桑叶或榨树叶养蚕,饲养量不大,多为蚕农自缫、自织、自用。农民于家前屋后栽植少量高秆桑树,以用材为主,养蚕为辅。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除推广先进蚕桑技术外,并从经济上予以扶持,蚕桑生产有了大的发展。50年代,合肥市随着引种蓖麻,开始养蓖麻蚕,1958年,提倡饲养榨蚕。60年代,开始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湖桑,但发展不平衡。
50~60年代,长丰、肥东零星种桑养蚕。肥西县50年代初年产茧200多公斤,1957年产茧2100公斤。70年代,长丰县发展较快。1976年,全市桑园975亩,其中长丰县有桑园891亩,占全市桑园面积的91%,全县产蚕茧105担,桑园主要分布在罗塘、孔店两乡。
70年代末和80年代,肥西县种桑养蚕是建国以来第二次发展较快时期。1983年,全市桑园面积5406亩,其中肥西县4903亩,占全市桑园面积的9l%,年售茧量6万公斤,列入省蚕桑重点县。肥西县蚕桑主要分布在金牛、山南、聚星、南分路、官亭、金桥、孙集、芮店、花岗、雷麻等10个重点乡镇。
80年代,肥东县栽桑养蚕开始有所发展。1981年以前,肥东县众兴、磨店两乡及沿山一带,部分农民有养蚕习惯,但1981年前出售量一直不到10担。1982年,国家贷款并提供桑树苗,栽培成片湖桑600多亩,年产茧15.5担。
1985年,全市桑园面积5272亩,产茧13.56万公斤。其中,肥西县桑园面积4313亩,占全市桑园面积82%,产茧13.46万公斤,占全市年产茧量的99%;肥东县桑园面积854亩,占全市桑园面积的16%;长丰县桑园面积105亩,占全市桑园面积的2%。
烟草
合肥地区烟草主要分布于肥东、长丰两县。
肥东县烟草主要分布于园疃、路集、青龙、肖凤、费集5个乡。1949年,面积2063亩。1958年,扩大到20932亩。此后,由于产量徘徊不前、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差,种植渐少。1985年,只有2680亩。
长丰县烟草主要分布于合肥至淮南的公路以东地区,尤以朱巷、下塘及舜耕山南麓较为集中。抗日战争前,这些地区就有种植烟草的习惯。50~60年代多为零星种植。70年代,面积有所增加。1981年,全县烤烟面积25457亩,其中朱巷区15274亩,总产占全县60%。位于北部的马厂、三和及孔店乡的舜南、刘庄、上蒋3个村,地处山丘坡脚地带,排水条件良好,土壤含钾量丰富,含氮量不高,有利于烟草的生长。后由于效益差、品质下降,种植面积逐渐缩小。
麻类
肥东县有一定种植面积,肥西、长丰两县及郊区只有零星分布。
1965年,肥东县引种黄麻1.5万亩,因产量低(平均亩产17.5公斤)、费工多、效益差,不久淘汰。后又引种少量大麻、苎麻,也由于同样原因,于1985年停种。
西瓜
清代,合肥店埠有种西瓜记栽。民国时期,合肥西瓜多为零星栽植。70年代后,长丰等地引进推广园陵瓜等西瓜品种,但品质一般,产量不高。合肥市农科所通过12个品种引种试验,筛选出新澄、蜜克等优良杂交西瓜组合,建立了良种繁育管理制度。1982年,制种西瓜面积2亩,总产13公斤。1983年,面积36亩,总产0.045万公斤。1984年,面积0.023万亩,总产0.29万公斤。1985年,面积0.311万亩,总产3.89万公斤。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商品西瓜面积和产量也逐步增加。1981年,合肥市商品西瓜面积0.68万亩,总产1020万公斤。1982年,面积2.07万亩,总产3105万公斤。1983年,面积2.20万亩,总产3300万公斤。1984年,面积3.32万亩,总产4980万公斤。1985年,面积20万亩,总产10800万公斤。主栽西瓜品种有新澄、聚宝一号、新红宝、郑杂五号等。
草莓
早在民国25年,“民生医院”的刘梦久从青岛引进草莓,在葆园栽植了一分地。以后,在合肥的美国基督教会也栽植了2~3分地。年产量几百斤左右,主要是自食。除“直立”品种外,还有一种拉藤品种。日本投降后,合肥草莓栽植一度中断。
1955~1957年,全市草莓栽植量少。大量引种草莓是从1980年开始。郊区农技站从杭州大观山果园场引进5000株草莓(品种为“鸡冠”)栽种了1亩地,经精心管理,于次年5月在双岗市场出售第一批草莓鲜果,很受欢迎。1982年,市农科所等单位从沈阳等地引进四季草莓、姆托、北京三路居鸡冠、丹东大果、戈雷拉、红岗特兰德、抚松大鸡冠、达娜、宝交早生、索菲亚、保定鸡心、鲁迅公园、满城鸡冠、绿色种子、久保等草莓品种,当年全市草莓栽培面积达20亩。1985年,合肥市草莓栽培面积50亩,除成片栽植外,群众还在庭院或用花盆栽植。草莓平均亩产约10000斤,经济效益较好。栽培表现较好的草莓品种有:宝交早生、绿色种子、戈雷拉、红岗特兰德、姆托、保定鸡心等。

唐前,庐州、寿州就有产茶记载。相传清末合肥县境紫蓬山有僧人种了一亩茶园,产量高、质量好。建国前,合肥近郊已无茶树踪迹。1954年,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迁肥后,在校内开辟了小型教学实验茶园。1953年,肥西有3亩茶园。1958年,肥西县苗圃试种7亩双行条播茶园成功。1963年,肥东县国营鸡笼山苗圃试种几亩茶树。1971年,肥东县将湖滨乡的白马山劳改农场改建为白马山国营茶场,开辟茶园300多亩。同年,肥西县聚星乡高塘茶林场和黑树生产队引进少量茶种,经试种获得成功。1972年春,肥西县在花岗、山南、上派、小庙、官亭、高刘6个区的部分荒山、丘陵地上开辟3800多亩茶园。1973年,又辟新茶园2000亩,全县已有茶园7800亩。1973年开始,肥东县在湖滨、复兴、王铁、阚集4乡发展茶园1045.7亩,长丰县在土山、岗集2乡发展茶园近500亩;郊区在蜀山镇和大杨乡发展茶园600多亩。
70年代初开辟的茶园,由于土地未深翻,基肥未施足,“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多数茶园缺棵,茶根裸露,茶树未老先衰,质量差,总产只40吨左右。白马山茶场是合肥市唯一的国营茶场,因土壤呈微碱性,不太适宜茶树生长,加上管理不善,茶叶产量低,质量差,1985年,茶园仅剩近100亩,且杂草丛生(现已改种别的经济作物)。
全市茶园多由乡镇茶林场管理,有茶厂15个,用机械加工,也有少数手工制茶。1985年末,全市共有茶园6035亩(肥西4015亩,肥东1135亩、长丰194亩,郊区691亩)。茶树品种均为祁门楮叶种。合肥茶园除制炒青外,蜀山镇茶场已制成质量合格的兰花茶;肥东县王铁乡新桥村茶场在海拔413米的浮槎山上,有200亩茶园,由于管理好、措施得力,除制炒青、兰花外还制毛峰,且产量高、质量好。
上一篇:第三节 棉花
下一篇:第五节 种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