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合肥市郊区杏花公社出土的隋墓泥塑模型陪葬品中,有马1件、牛载2件、狗1件、猪2件、双绵羊1件、雌鹿1件、双鸡1件、双凫(家鸭)1件,由此可见,隋、唐时代,合肥古畜牧业已六畜俱备,全面发展。清嘉庆八年(1803)《合肥县志》:“养猪,猪应设圈,不得野放,有利三焉:垫圈之土,一月数易,壅地最肥,一利也;不令蹄迹于外,免食庄稼蔬菜,二利也;免生邻衅,三利也。”是以最迟在清中叶,江淮一带养猪就已舍饲。
建国后,合肥市畜牧业呈波浪式发展。
1949~1957年为恢复发展阶段,以保护和增殖耕畜为主。大牲畜(主要是耕畜)作为生产资料全部作价入农业生产互助组或农业生产合作社,猪、家禽等牲畜作为农村家庭副业,继续由社员户养。由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畜产品需求增加,发展猪、家禽等生产也逐步提到合肥市畜牧生产的重要位置,因此畜牧业得到持续发展。1957年末,生猪存栏量48.33万头,大家畜存栏12.26万头,禽存栏726.41万只。
1958~1977年为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1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不但耕畜作为生产资料归社所有,猪、羊、禽等也逐步转为社、队公养。全市大办猪场,到处培养“卫星猪”,普遍提倡“三割”(割尾巴、割耳朵、割甲状腺)快速育肥法,使生猪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6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5万头。1962~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生猪生产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猪的数量得到迅速恢复,1965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38.9万头。1966年末至1976年为“十年动乱”时期,把社会主义正当家庭副业说成“资本主义尾巴”,规定社员不准养母猪,同时大办集体猪场,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大批判开路,以养猪头数的多寡,衡量养猪成绩,就地限养、禁养其他畜禽。在生产目标上,强调猪上“纲要”,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由于片面追求数量,不讲经济效益,集体猪场普遍出现“三低一高”(饲料报酬低,母猪繁殖率低,仔猪成活率低,饲养成本高)现象,肥猪出栏率只有4成多。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贯彻落实了各项经济政策,较早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畜牧生产获得较快的发展,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根据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的原则,加快了草食牲畜和家禽的发展,初步改变了单一养猪的局面。在商品经济推动下,城郊先后办起了工厂化蛋鸡场、肉鸡场,农村涌现了畜禽饲养专业户。1985年,合肥市有国家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40余人,集体性质的兽医人员近800人。生猪饲养152.48万头。生猪存栏数88.38万头(能繁殖的母猪77013头)。肥猪出栏数64.10万头。大家畜存栏数17.1038万头,其中耕牛16.9304万头。羊存栏数24316头。另有蜜蜂4520箱,家禽935万只,兔5.62万只。畜牧业产值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9%。建成饲料加工企业23个(配合饲料厂3个,年单班加工能力15500吨;统糠车间200个,年加工能力35000吨)。有肉类联合加工厂1个,年加工猪60万头;禽蛋加工厂1座,年加工家禽2000万只;国营皮革厂1个,年加工山羊皮18万张,猪皮30万张,牛皮6万张;有畜禽良种场6个(良种猪场3个,种禽和机械化养鸡场3个),兽医生物药品厂和兽药厂各1个,饲料微量元素添加剂厂1个。
合肥市主要年度畜禽生产统计表

合肥市畜产品产量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耕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