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丰县系1965年6月析寿县、定远、肥东、肥西边境地区置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6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4.53万亩(统计亩)。该县地形东、南、北部高,西部低洼,中部有江淮分水岭通过,岗冲起伏,属江淮丘陵阶地。
长丰县70%的面积原为寿县地界。该地界在50年代初有塘坝4万余口,大部分失修,效益甚微。古水利工程蔡城塘亦因年久失修,几乎濒临湮废的境况。为了恢复旧有水利工程,50年代前期,寿县提出“私塘私修,公塘互修”的方针,采取“浅挖深、埂升高、拓展塘面、加宽塘埂”的方法,整修恢复了大量塘坝。蔡城塘经过两次整修,亦出现了新的面貌。
1958年六安地区规划淠河灌区时,第一次对长丰地界(当时寿县)进行水利规划。长丰建县后,经过多次修订规划,始定下了长丰县水利建设发展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
淠河灌区规划
1957年,治淮委员会提出“利用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库的水源,灌溉六安、合肥、巢湖地区丘陵地带农田”的设想。1958年,安徽省水电厅和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根据这一设想,编出《淠河航灌工程扩大初步设计》,长丰境内(当时为寿县)有111.3万亩耕地(计算亩)被列入淠河灌区范围。其中:自流灌溉35.4万亩,提水灌溉75.9万亩。进入县境的渠道,是大潜山干渠上的瓦东、滁河两个分干渠。1963年,淠河灌区规划修正为:大潜山干渠由原自六安罗管庙至肥东县双墩集,缩短至肥西县的将军岭,并易名为大潜山总干渠(今淠河总干渠),瓦东、滁河分干渠升为干渠。
渠线规划瓦东干渠,原规划渠道在下塘集西魏瓦房村东折北,沿淮南铁路西侧平行北上,过车王集洼地(高填方),向罗塘寺、曹庵、杨公延伸,以解决瓦埠湖以北,舜耕山以南地区灌溉问题。1965年长丰建县时,肥东县的双墩区和定远县的杜集区分别划入长丰县境。为解决该两区部分农田灌溉水源问题,同时瓦埠湖以北地区灌溉水源问题,已建有庄墓、朱集2电灌站提水解决。1966年秋,灌区重新规划,渠线改为:从下塘集南穿过淮南铁路向东,过下塘渡槽折北,经朱巷至杜集水库止。改线后,既避开了施工难度大的车王洼地高填方,节省土石方,又能利用较合适的地形,结合渠道拦冲,增建红旗、双河、东方红、永丰、杜集5座反调节水库。后在实施中,建成这些水库后(杜集水库未建成),不仅增加兴利库容5998万立方米,相应扩大了灌溉面积,且又拦截地面径流,对缓和“两湖”内涝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滁河干渠,原规划从肥西县新民坝至肥东县谢家湾,总长121公里,后土方开挖至肥东县袁河而终止,实际渠长102.2公里。
灌区调蓄规划:长丰县南部和中部地面高程,大部分在50~90米,属高岗地带,耕作层浅,土质瘠薄,大部分农田靠瓦东、滁河两干渠提水灌溉。建县后,对这一地区水利建设规划提出了“以蓄、引、提并举”的治水方针,实行中型水库县办县管,小型水库社队建社队管的治水方针,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64座,兴利总库容1.5亿立方米。由于工程配套不齐全,加之干渠供水保证率低,水源紧张,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保证农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除要求淠河灌区按设计保证供水,县内尽快完成配套工程外,1982年冬,该县对灌区的蓄水工程作了近期和远期规划设想。
近期:一、整修加固中型和小(一)型水库,增加兴利库容748万立方米;二、整修塘坝和小(二)型水库,由每平方公里有效库容量7万立方米提高到8.5万立方米,增加兴利容量3057万立方米;三、做好泗水水库淹没区拆迁安置工作,尽快发挥效益,以增加兴利库容1266万立方米。
远期:一、续建杜集水库,增加兴利库容1691万立方米;二、兴建朱郢、东岗、老虎冲、王胡桥4座反调节水库,增加兴利库容4500万立方米。
灌区提水工程规划长丰县1965年建县时,初步规划:以国营电灌站为主,灌区内安排兴建电灌站31座,装机容量15526千瓦。70年代初期,8座国营电灌站先后建成,两大干渠竣工通水,解决了电源、水源,促进了小型电灌站的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止,按照规划,全灌区已兴建大型灌站17座,装机388台,总容量29758千瓦。1985年底,对灌区提水工程作了新的规划:一、国营电灌站的动力设备,因年久老化,拟分期分批更新改造;二、淠河总干渠水源,如不能按设计系数保证供给,拟在罗塘乡李圩村元路岗,以及庄墓乡枣林或杨湾村境内各兴建一座提水补给站,采取北水南调的办法,通过黄花山干渠和义井支渠,送水进入瓦东干渠(以上规划后已实施完成)。
两湖灌区规划
瓦埠湖灌区、高塘湖灌区(以下简称两湖灌区),是长丰县境内水源较为充沛的地带,但地处22米高程以下的是“涝灾窝”,22米高程以上的是“靠天收”的易旱地。为了除害兴利,发展两湖沿岸农业生产,建国后,寿县对这一地区作了如下规划治理。
防洪除涝规划1950年治淮委员会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规划:以治淮项目安排在寿县境内修复寿西淮堤,并于五里铺瓦埠湖入淮口处兴建节制闸一座(五里闸),以防淮河水大时,倒灌流入瓦埠湖,造成沿岸涝灾。以上两项规划工程,均于1952年实施完成。1965年长丰建县后,又经三县一市(长丰、定远、凤阳县、淮南市)研究,在淮南市上窑高塘湖入淮口处,兴建节制闸一座(窑河闸),筑窑河大坝一道,以防淮水流入高塘湖。此项工程后由淮南市负责组织实施完成。具体分工是:建筑物由淮南市承建,土方任务由长丰、定远、凤阳三县分摊,长丰分担大坝长2228.3米,土方任务90560立方米。五里闸和窑河闸建成后,淮河水倒灌入湖危害基本排除,但内涝仍有不同程度的威胁。由于两湖上游来水面广,又无截洪设施,根治内涝难度较大,故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寿县又进行了滞洪规划。在实施中,采取政府资助,受益地区出劳力的办法,在两湖各支流上游兴建了较大的截洪水库63处,如独龙背、高家坝、顾老堰、幸福坝、赵背塘、三里河等,均为国家资助兴建的滞洪灌溉两用的水利工程。
两湖提水规划两湖灌区位于长丰县北部,绝大部分在沿河(又名庄墓河)以北,属淮河流域的瓦埠湖和高塘湖两个水系,地面高程由舜耕山麓的80米逐渐降低到两湖沿岸17.5米,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万亩,耕地率为50.2%。为了充分利用两湖水源,发展农业生产,1960年,六安地区水利局规划,并实施在瓦埠湖东岸建成第一座大型电灌站——庄墓电灌站,总装机29台,4400千瓦。1965年8月,长丰县水电局规划安排以朱集、孔店、孔圩为主,兴建电灌站6座,装机容量为lOOOO千瓦。1968年冬,县水利局根据“三主”治水方针(配套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提出县、社、队分级办分级管的办法,规划兴建乡、村小型电灌站35座,装机容量2284千瓦。根据以上规划,灌区内先后总计安排兴建电灌站42座,总装机150台,容量16684千瓦,其中:国营电灌站4座(以一级站统计),装机67台,11765千瓦。经过多次规划并付诸实施,两湖灌区提水工程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