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市水库始建于1952年,大体经过了初创试建阶段、大发展阶段、除险加固提高阶段。据统计,1988年底,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库(董铺水库)1座,中型水库17座,(长丰县12座,肥东县4座,肥西县1座),小型水库438座(长丰县小(一)型23座,小(二)型64座,肥东县小(一)型43座,小(二)型183座,肥西县小(一)型21座,小(二)型99座;郊区5座),共456座,总汇水面积37048平方公里,总兴利库容5.1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
水库建设大发展阶段,曾掀起了两次建库高潮,第一次出现在1957~1960年。1957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水利建设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了条件。建库由民办公助,土方由受益社队负担,建筑物用材由国家分配,并补助其部分经费。出工劳力按受益大小,社队协商摊派。施工技术以社队培训农民水利员为主,较高的技术,由各县、郊区水利局派专业技术干部(工程师、技术员)掌握指导。这一期间全市建水库215座,占水库总数的47%。大型董铺水库,是在1952年、1954年南淝河大洪水使合肥城乡遭受严重水灾后,为治理南淝河,减轻城乡洪水威胁而建成的。该库于1956年开工,1958年建成蓄水。
第二次建库高潮,是1966~1970年滁河干渠、瓦东干渠、潜南干渠通水后出现的。这期间建成的水库,多为长藤结瓜式的渠道反调节水库。滁河干渠沿渠道有:泗水(长丰、尚未蓄水)、大官塘(长丰)、蔡塘(长丰)、张桥(长丰)、三十头(长丰)、众兴(肥东)、管湾(肥东)、袁河西(肥东)等8座中小型水库。瓦东干渠沿渠道建有:魏老河、龙门寺、陶老坝、红旗、双河、永丰、东方红(均为长丰)等7座中型水库。肥西县境内淠河总干渠和潜南干渠沿渠建有磨墩等中小型水库。
1975年,合肥市水库建设开始由兴建转为加固提高。1975年8月,淮河上游“75·8”特大暴雨,冲垮大型板桥水库和中型石漫滩水库大坝,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鉴于当时全国各地水库防洪能力不足,水利电力部于1975年底在郑州专门召开了水库防汛与安全会议,提出对历年修建的水库进行加固除险。根据此次会议精神,合肥市从1976年开始,对于各水库的防洪标准进行复核,分析各水库所处地理位置,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有计划、有步骤的水库加固计划和具体措施。此计划把对于合肥城市、肥东县城、淮南铁路及淮南矿区安全威胁较大的董铺、众兴、张桥、蔡塘、泗水(未蓄水)、罗集、红旗、双河、永丰、东方红、伍岗、三十头、梅冲、大官塘、龙头堰、三里河、迎春、泉山等18座水库作为重点,率先除险加固。截至1988年底止,全市除险加固的大、中、小型水库计217座,其中大型1座(董铺水库),中型水库7座(张桥、蔡塘、罗集、红旗、众兴、管湾、磨墩),小型水库209座。
水库建设的历程,是从无到有,从低标准到高标准的发展历程。在建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建库时,采取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仓促上马,而后问题较多,中途停建,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同一思想指导下,抓进度忽视工程质量,以致险病库很多,低标准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另一方面,重建轻管,水库建后,因管理不善造成工程损坏者也常有所见。
董铺水库
董铺水库是一座以合肥城市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郊区农业蔬菜灌溉和美化城市等除害兴利综合开发利用的大型水库。1956年11月开工兴建,1958年4月,完成大坝和泄水涵洞主体工程,并于当年拦洪发挥效益。
水库建在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的南淝河正源上游,拦河筑坝。库区位于城西北郊、大蜀山北麓。坝址在距老城区大西门7公里的董铺(乡间小集镇),因名董铺水库。又因库近大蜀山,曾一度称“蜀山湖”。库区周围为郊区蜀山乡、大杨乡、北三十岗乡,长丰县岗集乡和肥西县南岗乡地界。库区上游为丘陵岗地,地形自西北而东南向库区倾斜,平均比降为3.5~6‰。岗地高程28~50米(吴淞零点),库区地质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覆盖。水库集水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1966年开挖的滁河干渠,从水库上游通过,流域内有8座渠下涵,2座泄洪闸,15座放水涵通过干渠渠道或穿过渠下向水库汇水;大蜀山分干渠亦有6座渠下涵,一座泄洪闸,渠上渠下向水库汇水,设计总最大过洪量为194立方米/秒。沿库周围有7处抽水站从水库提水(自来水二、三厂,火力发电厂,通用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合肥分院等)。农用提水2立方米/秒,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水3立方米/秒。
库区内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摄氏15.7℃,年平均降雨量962.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降水量41%。
建库缘由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家教育、科研重要基地之一,淮南铁路及南淝河从市区穿过,水陆交通便利。南淝河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对繁荣城乡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频繁的水患又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仅近百年来,即出现了1849年、1931年、1952年和1954年几次特大水灾。1954年洪水,虽经奋力抗御,但受灾户仍有2800户,灾民1.2万多人,倒塌房屋8138间,受淹农田13025亩,菜圃1059亩,多处交通中断,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为减轻洪水对合肥市区的威胁,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以加速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责成安徽省水利厅、城市建设局及合肥市市政建设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合肥防洪规划组,对合肥市防洪进行规划。规划设计组在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顾问、苏联水利专家索洛诺维奇防洪理论指导下,在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代理总工程师王祖烈具体领导下,经过多种方案比较,最后形成规划意见是:在南淝河上游正源与中支四里河下游,兴建董铺和大房郢两座大型水库,以控制上游集雨面积386.2平方公里(占合肥市东门以上流域面积606平方公里的64%),中游市区段修筑防洪墙,下游河道疏浚。这些工程建成后,合肥市可在百年一遇洪水情况下不受损失。1956年7月,《董铺水库技术设计书》编成。
设计方案董铺水库1956年初建时,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万年一遇洪水保坝的标准,设计洪水水位31.95米,校核洪水位32.38米。大坝为均质土坝,枢纽建筑物按二级水工建筑物设计,坝顶高程为33.95米,1958年3月修改为33.10米,坝顶宽8米,坝长2581米,总库容1.73亿立方米。主要枢纽建筑在距坝南端725米处建筑泄水涵一座,涵长64米,底高程18.5米,进水口断面2×2.5米,出水口断面2×3.3米,百年一遇泄洪量57.20立方米/秒。1963年按河北省海河雨型进行核算,1965年初将枢纽工程按一级水工建筑物复核,即千年设计,万年加百分之二十校核。坝顶增加1.2米高防浪墙一道,墙顶高程34.30米,同时增开50米宽溢洪道一座,底高程30米,最大泄量418立方米/秒。1976年4月,省水利局批准了合肥市防汛指挥部按河南1975年8月林庄雨型复核的《董铺水库安全渡汛保坝工程报告》。此方案在原坝顶高程33.10米基础上,加高1.2米,顶上再做高为O.8米的子堰。溢洪道底高程由30.0米降为29.0米,底宽由50米拓宽至100米,最大泄量1690立方米/秒。1977年6月,水利电力部批准省水利局和合肥市农林水利办公室合编的《董铺水库加固设计》。标准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抗御可能出现的最大洪水标准校核。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洪水位31.50米,校核洪水位34.50米,溢洪道增筑溢流堰,堰顶高程30.60米,(平百年一遇洪水位),堰长115米,最大泄量1530立方米/秒,泄水涵洞维持原设计不变,但要求在水位超过31.50米时,停止使用。
工程实施1956年成立了安徽省南淝河董铺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由市委第一书记傅大章兼,副指挥王国昌(兼,当时任合肥市副市长)、张建民(兼,当时任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等。施工任务由治淮工程总队三支队承担。运土以独轮车为主,用羊角碾碾压。1958年4月,土坝及泄水涵洞按设计标准竣工。1965年1月,溢洪道与防浪墙开工。溢洪道位于距大坝北端900米的一道天然凹口处。顺凹口开挖长500米,宽50米,高程30.O米土溢洪道一条。500米以下至南淝河老河槽约4公里长一段洼地未做处理。防浪墙用浆砌块石筑成。施工由合肥市农业水利局工程师丁夫凡和大坝管理所共同负责。两项工程均于当年竣工。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冲坏几座水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鉴于这种损失给社会、经济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共合肥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在来不及编制除险加固计划的情况下(指1976年汛期迫近),决定采取临时渡汛保坝措施,于1976年3月,成立了合肥市“董铺水库安全渡汛保坝工程指挥部”,指挥由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丁之兼任,副指挥由金翠珍、萧克非、吴家法3人分任。指挥部随即组织领导保坝工程施工。溢洪道16万立方米土方任务由市革委会发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月巴机关、部队6万人义务劳动承担,4月10日开工,当月底完成。大坝加高与子堰工程5.65万立方米土方任务,由郊区11个公社组织社员投工承担,4月开工,7月底竣工。工程由省水利局拨款35.75万元包干使用。
1977年,水利电力部批准安徽省水利局和合肥市农林水利办公室合编的《合肥市董铺水库加固工程设计》后,1978年6月合肥市成立了董铺水库大坝加固工程指挥部,进行加固施工。指挥由合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魏瑞峰兼,副指挥先后有金翠珍、葛禹平、朱德康、吕能祥、张思靖和李绍武等人担任。加固工程于1978年9月开工,大坝土方由长丰县土山、岗集、夏店、三十头公社和郊区优胜公社、省水利局建筑支队、董铺水库机械队共同承担;溢流堰、防浪墙、坝顶路面、护坡、启闭机房升高及管理房等工程,由省水利局安装公司承担。加固工程于1981年7月竣工,坝顶高程35.8米,防浪墙顶高程37.0米,坝顶宽5米,坝长2876米,最大坝高25.80米,总库容2.42亿立方米。土坝全部用羊角碾碾压,容重每立方米为1.65吨。1985年12月,中央防汛总指挥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省水利厅、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等14个单位派人共同验收。验收结果是:“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具备验收条件,可以验收,投入正常运行。”加固工程共完成土方30.02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混凝土0.18万立方米,加固经费共用391.28万元。
迁移安置按照原设计兴利库容29.86米水位,相应淹没面积为21.6平方公里,其中农田17223亩。肥西县岗集乡的远景社、共耕社,高桥乡的优胜社,分路乡的幸福社(现均划归长丰县)和合肥市郊区蜀山乡的蜀山社,十里庙乡的建设社,共140个自然村需要拆迁。有1037户,4885人。拆迁房屋3690间,猪栏、厕所731个,坟墓6740座。
为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组成安徽省南淝河董铺水库迁移安置委员会。主任张化、王国昌,副主任高玉美、徐毅、韩子和,委员有汪佩华、习刚等25人。委员会根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安置处理。首先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的道理,向移民讲清,使其思想通,乐意迁移,不强迫命令,不谎言欺骗。在执行政策方面,不因国家建设而损害群众经济利益。拆迁房屋等折价合理,人员安置适得其所。具体处理有三项:淹没区土地,因属国家所有,不付购置金,只在社队间进行调剂。人员的安置,把1200名强壮劳力吸收入城为国家正式搬运工人,连同家属转为城市户口,每户发给人力板车一辆;对于烈军属、鳏寡孤独和缺乏劳动力而不适宜进城的农户,在本乡插入其他社队安置,仍从事农业生产,亦发给补助金。房屋拆迁分等级评价,草房根据房料质量、新旧程度,每间补偿25~80元不等;瓦房亦根据此方法,每间补偿40~120元不等。所有各项拆迁,共用经费465954元。需要付给的拆迁费,该发给社队的发给社队掌握,该发给个人的发给个人,一旦决定下来,当即兑现,不拖不欠。1958年竣工时,全部安置就绪,无遗留问题。
管理、运行、效益水库竣工后,1958年12月,成立合肥市蜀山湖大坝管理所,隶属于合肥市城建局园林管理处,1961年4月,划给合肥市水利局领导。1963年6月,因合肥市水利局与郊区水利科合署办公,管理所转为郊区水利科下属单位。1965年改蜀山湖大坝管理所为董铺水库大坝管理所。1969年底,省蜀山湖水产试验场并入。1973年7月,管理所改属市农林局,1976年更名为董铺水库管理处。1980年,蜀山湖水产试验场划出,归属于水产系统,董铺水库管理处专司水库管理工作。管理处下设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水产科、保卫科、劳动服务公司。全处职工118人,其中技干8人,其他技术人员10名,技工92名。管理处办公楼及职工宿舍建在大坝南头坝下。坝中部及北端溢洪道处设两个管理站,派专人住站管理大坝背水坡护坝及溢洪道工程。保卫科负责全库区保卫工作,泄洪闸处设岗亭,日夜值班。
水库1958年建成蓄水后,1964~1988年,共拦蓄1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峰15次。1980年与1984年两年,在出现类似于1954年大暴雨时,水库拦蓄了南淝河正源207.5平方公里地面的全部来水,削减合肥市东门以上来洪量1/3,特别是1984年6月13日,洪峰流量为629立方米/秒,拦洪总量为3380万立方米,削减了进入市区洪水总量的37.8%,大大减轻了洪水对合肥市及淮南铁路的威胁,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1985年10月,最高蓄水位29.13米,是建库以来最高水位。
1958年水库建成蓄水后,先后供给合肥市第二、第三自来水厂、合肥火力发电厂、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和沿库周围农村的人畜用水,日供水量由5万吨增至目前的18.47万吨。农用灌溉有少年号、张岗等电力灌溉站,1966年滁河干渠和大蜀山分干渠未建成前,这几个站担负着郊区和肥西4个乡4万余亩的农田灌溉任务。最大干旱的1978年,水库不但保证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而且还担负着农业灌溉和农村的人畜用水,在干旱之年发挥了它的最大作用。董铺水库建库后30年,供给工农业用水共11.20亿立方米,是合肥市重要的优质水源。1973年底以前,水库向所有需水者免费供水。1974年1月,根据合肥市革委会关于用水要有代价的决定,水库始向用水单位征收水费。标准是:工业用水7厘/立方米,生活用水3厘/立方米。1985年5月,合肥市物价局决定调整董铺水库收费标准:生活用水每立方米由3厘调为1分,工矿企业用水每立方米收费由7厘调到2分。自来水厂在水库提水暂不调整。自1974年征收水费后,各项经费转由水费收人中解决。水费只收供水部分,不收防洪部分,水费标准偏低,仅能维持管理人员工资及工程小修,中修、大修资金仍需国家拨款。
众兴水库
众兴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的综合利用水库。1959年冬始建,1970年竣工,1972年蓄水。该库是滁河干渠上一座较大的中型(按容积属大型水库,但省水利厅未予认定)反调节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4.0平方公里,总库容原设计9900万立方米,除险加固后,提高到1.312亿立方米。
众兴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店埠河上游,库区在肥东县西北部的高塘、草庙、元町和众兴4乡之间,坝址建在众兴乡的金王村、范岗村处。大坝下游距肥东县城店埠镇和312国道15公里,距淮南铁路23公里。库区属江淮丘陵岗地,地势起伏,高差20米左右。区内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平均年降水量945.9毫米,最大的1954年为1673毫米;最小的1934年为564毫米。降雨多在5~9月。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次为麦类、菽类、薯类、棉花、油菜和花生等。
建库缘由肥东县中、北部地势高亢,历来缺乏水源,干旱严重。滁河干渠水仅可解决高程在40.0米以下的农业灌溉和人畜用水,而在此高程以上26万亩农田和人畜用水,靠滁河干渠无法解决,为此肥东县决定兴建众兴水库。
规划设计1959年,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办法仓促上马施工,后因不符合建设程序,工程质量差而停建。1965年11月,肥东县水利局作出了众兴水库工程设计,报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后复工兴建。这次设计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万年一遇洪水加百分之二十保坝安全。设计洪水位46.45米,校核洪水位47,3米,坝顶高程49.20米,最大坝高26.2米,坝长3180米,坝顶宽5米,坝内坡为1:3,外坡为1:2.5,兴利水位45.6米,相应库容6800万立方米,总库容9900万立方米。水库主体工程,由均质土坝、泄洪洞和进水闸组成。泄洪底高程33.0米,二孔,每孔宽2.5米,高2.5米;进水闸底高程40.8米,单孔,孔宽3.1米,高3.3米。1976年,按照林庄雨型洪水不漫坝的要求进行复核,结合水库存在局部坝段渗漏,抗震稳定不足等问题,采取临时渡汛措施,在坝东端开挖一道宽200米,底高程46.9米的土非常溢洪道。1981年10月,省水利厅批准由巢湖地区水利局和肥东县水利局共同编制的“众兴水库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设计标准是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抗震烈度7度。设计洪水位46.7米,校核洪水位48.68米,相应库容1.312亿立方米。根据加固设计要求,在原坝顶高程49.2米的基础上,增筑1.1米高浆砌块石防浪墙。将200米宽的土非常溢洪道改成石砌堰,堰顶高程46.9米,堰下设5米宽护坦兼做进库公路路面。老河槽段32~36米高程,增做14米宽35米长压重戗台,并对850米长渗漏段进行灌浆处理。
工程实施众兴水库于1959年1月始建,上工人数达16000余人,至1960年3月完成土方20余万立方米,用去经费30万元,工程粮60余万斤。由于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办法,开工仓促,工程质量差,标准低,未发挥效益即停建。1965年,《水库扩大设计任务书》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后,肥东县成立了众兴水库工程指挥部,由韩立仁任指挥,汪海波、张映发任副指挥,指挥组织领导施工。参加施工的15个公社,以公社为单位成立指挥所,指挥本公社民工施工。11月,3万余人进人工地。1970年,大
坝土方、泄洪洞、进水闸建成,计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石方1.3万立方米,经费303万元,于1972年蓄水,发挥效益。临时渡汛措施的施工,于1976年5月由店埠、梁园两区担任,于当月底竣工,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1983年10月,加固工程由肥东水利安装公司与巢湖地区工程队共同施工,1984年5月底竣工,共计完成土方200万立方米,石方1.54万立方米,混凝土3000立方米,投资400万元。
淹迁水库淹没耕地面积2万亩,涉及到35个自然村庄,1278户,5436人,房屋4337间。拆迁移民补偿标准:房屋每间按40~55元,厕所、猪栏每个5元,砖井每眼500元,取土区青苗赔偿每亩10元。根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进行安置。第一期迁移39米高程以下的村庄,包括众兴乡的朱小河、司底,高塘乡的罗户、前施园,草庙乡的三星集等5个村庄;第二期迁移高程在39~42米的村庄,有众兴乡张小郢和高塘乡的金小郢、李四店等3个村庄;第三期迁移高程42~48米的村庄,众兴乡有王城、后张、义合、老宋等村,高塘乡有吴郭、大金等村,草庙乡有利新、陈段、张大郢等村,凡淹田不淹村,淹后人均合一亩田者不再迁移。移民大部分安置在本公社,个别户到邻近公社去投亲奔友插队落户。在迁移过程中,工程指挥部在当地社队协助下,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拆迁补偿政策,登门查看,折价合理,当即兑现。拆迁程序上,先安置后迁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1976年10月顺利安置就绪。
工程管理和效益众兴水库1965年兴建时,成立众兴水库工程指挥部,1968年水库工程指挥部和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肥东)合并,改名为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众兴水库工程指挥组。1982年成立滁河干渠工程管理处和众兴水库管理处,两个单位名称,实一套人马,隶属于肥东县水利局,实有职工45人。
灌溉:水库建成后,肥东县中北部江淮分水岭两侧高程45~80米,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境内的30万亩农田,灌溉有了水源,其中提水灌区26万亩,自流灌区4万亩。水库周围建有草塘、路集、蔡岗、高塘、众兴等电灌站,平均年提水量250万立方米。由于水库发挥调节作用,滁河干渠于1976年开始向店埠镇送水,流量为0.253立方米/秒,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
防洪:百年一遇溢洪道不泄洪,出现可能最大降水时,可拦洪6270万立方米,削减店埠河洪峰四分之一,减轻洪水对店埠镇、撮镇镇及淮南铁路的威胁。
养殖:水库可饲养水面13000亩,由于水质贫瘦,加上经营管理不善,收效不大。1973~1985年,共投放鱼苗870万尾,仅捕捞成鱼8.5万公斤。
其他中型水库
中型水库是合肥市重要骨干蓄水工程,17座中有13座为淠河引水工程反调节水库。由于这些水库发挥着调节作用,提高了引水工程效益,扩大了灌溉面积。同时在防洪方面,汛期拦蓄大量洪水,错开洪流高峰泄洪,有效地减轻了下游洪涝灾害。
张桥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板桥河的中支上游,坝址座落在长丰县五十头乡赵湾。库区在三十头、五十头、吴店3乡的交界处。西距淮南铁路双墩集车站6公里,下游距合肥市明光路桥14公里。滁河干渠顺坝脚东流,水库是滁河干渠上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殖。
水库于1959年冬动工兴建,因国家经济困难,次年停建。此时东西两冲洼地,已筑成矮坝,可蓄少量水灌溉农田。1966年,滁河干渠施工时,结合开挖渠道续建。1968年11月,主体工程基本结束。该库集水面积34.40平方公里,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设计洪水位45.61米,校核洪水位45.90米,设计坝顶高程46.60米,坝长1900米,总库容1245万立方米。附属工程,坝西端有一长120米的砌石滚水坝,顶高程44.87米。泄洪闸与渠道下坝相连,位置与滚水坝相对应,闸底高程41.37米,5孔,每孔宽3.5米;底孔放水涵位于坝西端岗头旁,洞身长93米、直径为70厘米的砼涵管,底高程37米;渠道向水库进水闸,位于底涵与滚水坝之间,为1.5米×2.0米长方形砌石拱涵,底板高程41.87米。1977年8月按河南省林庄雨型复核,采取临时保坝措施,在水库大坝东西两端分别各开挖一条100米宽土非常溢洪道,底高程为44.00米,上筑土子埂,子埂高程45.50米,并将原滚水坝顶高程降低0.5米,即降至44.37米。土溢洪道施工,由三十头、五十头、吴店3个乡组织民工完成。滚水坝降低由双墩工程队完成。1980年该库又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可能最大暴雨洪水校核进行加固处理,设计洪水位45.60米,校核洪水位46.85米。相应库容1332万立方米,坝顶高程47米,坝顶宽4.0米,上筑1.2米高砼板防浪墙一道,坝长1900米;将滚水坝高程恢复到44.87米,最大泄量665立方米/秒。两道土非常溢洪道改建成浆砌石堰,堰顶高程45.65米,长度东溢104米,西溢100米,最大泄量425立方米/秒。同时在滚水坝与进水闸之间增建一座4米宽的泄洪闸,闸底高程41.37米,泄洪闸最大泄量95.3立方米/秒,合计1185立方米/秒。下坝上亦筑有相应的泄洪设施,非常溢洪道下游的引河未开通。加固工程设计、施工组织领导、施工队伍分别由长丰县水利局、合肥市水利局、肥东县水利安装公司承担,1982年开工,1985年完成并进行验收。库周建有吴店、春庙、蒯岗、卫岗4座电灌站,装机14台,663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多余水量向渠道调节。水面养殖权属长丰县水产局,在坝下设有鱼苗养殖场。泄洪闸建成后,汛期即可根据天气预报,事先腾空库容以拦蓄洪水,对合肥市防洪起到应有的作用。水库工程管理由滁河干渠管理所张桥管理段负责,管理员4人。
蔡塘水库是一座综合利用(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板桥河的西支上游,坝址座落在长丰县双墩乡胡小郢,西距淮南铁路双墩集车站3.5公里,下游距合肥市明光路桥14公里。滁河干渠顺坝脚东流,水库是滁河干渠上的反调节水库之一。
该库于1958年开工,1959年建成蓄水,原是一座小型水库,1966年开挖滁河干渠时,扩建为中型水库,集水面积26平方公里。建库标准,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进行续建。设计洪水位45.84米,校核洪水位46.10米,相应库容140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46.80米,坝顶宽4米,坝长1140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坝西端建一道80米长的浆砌石滚水坝,顶高程45.00米。相对应下坝建有6孔2.5米宽的泄洪闸,闸底高程40.25米。滚水坝东侧建一座宽1.5米,高2.O米的进水闸,底高程42.OO米,底孔放水涵均利用原东、西两涵改造而成。原东、西放水涵均为2孔,各封1孔,保留1孔,孔径为70厘米砼涵管。1977年按照1975年8月河南林庄雨型进行复核。复核后的临时保坝措施是:在坝东端开挖一道170米宽的土非常溢洪道,底高程44.00米,上筑子埂(1.5米高),同时将原滚水坝高程降低O.5米,即降至44.50米。1981年按照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可能最大暴雨洪水标准校核,对水库进行加固。设计洪水位45.73米,校核洪水位47.07米,总库容208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47.03米,墙顶高程48.50米,坝长1116米。原土非常溢洪道改建成砌石溢洪道,底高程45.73米,宽170米,最大泄量518立方米/秒。原滚水坝顶高程恢复到45.0米,并在滚水坝中增建一道4米宽、6.3米高的泄洪闸,用以腾空库容。闸底高程41.00米,最大泄量92立方米/秒,滚水坝最大泄量930立方米/秒,合计最大泄量2540立方米/秒。下坝相应筑有泄洪工程,但非常溢洪道下游引河未开挖。以上工程由长丰县水电局设计,合肥市水利局组织领导,肥东县水利安装公司施工。1985年完工并验收。
工程效益:除了水量调节渠道外,建有吴店、双墩电灌站。装机14台,424千瓦,灌溉面积5.8万亩。长丰县政府决定由水产部门利用水库水面进行养殖。
水库由滁河干渠管理所蔡塘管理段负责管理。管理人员5人。
1975年7月库水位45米,天气预报近期仍有大暴雨。为腾空库容,打开进水闸向渠道放水,冲毁对岸渠堤30米,事后进行了修复。1977年8月10日库水位达45.00米时,土非常溢洪子埂被冲破,洪水进入渠道,冲毁渠堤,因该段渠道是挖方段,故未造成大的损失。
罗集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瓦埠湖水系沿河支汊上。坝址在罗集乡向岗村,西距淮南铁路罗集车站2.5公里,是罗集乡的唯一农灌水源。建库始于1972年冬,1974年春建成蓄水。
该库集水面积17.1平方公里。1972年由长丰县水利局姚景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设计水位57.00米,校核洪水位57.94米,坝顶高程60.00米(施工时实做坝高58米),坝顶宽5米,坝长1119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总库容1312万立方米。建筑物有泄洪闸1座,灌溉放水涵2座。1976年根据河南林庄雨型进行复核,在现有坝顶高程58.00米的基础上,计划在坝西端开挖土非常溢洪道1条,底宽70米,底高程55.00米,上加1.5米子埂。1982年按照可能最大暴雨校核,校核洪水位为58.03米,相应库容1339万立方米。设计坝顶高程58.30米,防浪墙顶高程59.30米;非常溢洪道拓宽至170米,其中100米为浆砌块石实用堰,堰顶高程为56.80米(平500年一遇洪水位)。余70米为自然地面溢洪,高程在57.0~57.30米,最大泄量511立方米/秒。
库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水源除天然径流外,还需由分水岭南滁河干渠的蔡塘水库抽水补充。而水库的泄洪,则经分水岭以北的瓦东干渠燕庄渠下涵流入瓦埠湖。因此,该水库与滁河、瓦东两条干渠工程都有牵连。
水库施工:罗集乡政府发动全乡人民经过3个冬春奋战,将土坝筑至58~58.5米高程,同时建有泄洪闸1座,灌溉放水涵洞东、西两端各1座。1974年蓄水灌溉,发挥效益。建库时,由于大坝未筑至设计高程,迎水坡未护坡,工程质量又较差,未蓄到兴利水位(57.0米)即发现下坝脚渗漏,成为病险库。再加经过几年运行,迎水坡被风浪冲刷,浪坎逐年增大,险情更加严重。为保证水库及下游淮南铁路的安全,该水库是省、市、县及铁路部门在每年汛期的防汛重点。1976年5月,根据河南省林庄雨型进行复核,在坝西端增挖一道底宽为70米、底高程55.0米、子埂高程为56.50米的非常溢洪道,6月中旬竣工。1976年冬,省水利局拨给除险经费10万元,要求对土坝进行加高培厚,拟筑1:7的坝坡,实际仅筑泄洪闸以东长约100米,其余的因施工取土困难拖下未筑。1977年4月,泄洪闸西边墙漏水,补浆处理后发现继续漏水。1983年按照加固设计进行施工,1985年底完成大坝土方任务,坝顶高程达58.30米,坝顶筑有5米宽碎石路面(坝顶为过冲公路)。完成迎水坡10公分厚混凝土块护坡、非常溢洪道80米长浆砌块石,溢流堰砌筑(堰宽4米、顶高程56.80米)和罗集乡政府进水库公路3.5公里修筑任务。大坝防浪墙和土坝灌浆任务,延至1986年6月底完成。加固工程投资59.3万元,共做土方2.61万立方米,石方320立方米,混凝土2587立方米。
该水库是一座乡政府自管自用的中型水库,由于地处淮南铁路上游,水库安危直接影响淮南铁路运行,故国家列为重点监护工程之一,除险加固经费由国家拨给。
工程效益:1975年在库东端建筑罗集电灌站,二级提水,装机6台,55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为3.4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78万亩。1982年又另建一戌灌站,灌溉面积0.23万亩,自流灌溉0.2万亩。除灌溉、防洪外,还发展渔业,管、用权都属该乡自有。电灌站和水库由一个管理所管理,管理人员7人。
红旗水库位于淮河流域瓦埠湖水系沿河支流牛冲河上,坝址座落在长丰县下塘乡小顾岗,位于淮南铁路上方,西距下塘集车站3公里,是瓦东干渠反调节水库之一,1969年与瓦东干渠同时兴建。
该库控制流域面积24.25平方公里,由长丰县水电局姚景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45.05米,校核洪水位45.58米,坝顶高程47.00米,顶宽4米,坝长1200米,总库容126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有均质土坝、泄洪、进水两用闸。泄洪(进水)闸底高程40.6米,二孔宽3.5米、高3.8米。1977年按1975年8月河南林庄雨型复核,万年一遇保坝措施,开挖一道150米宽土非常溢洪道,底高程为44.50米,上筑子堰,顶高程45.5米。1982年按照可能最大洪水复核,进行加固设计。复核洪水位为46.46米,坝顶高程47.00米,顶宽4.5米。增做浆砌石防浪墙,墙顶高程48.00米,坝长1260米,上游迎水坡由1:7削为1:3,然后用混凝土块护坡,护坡高程由43.00米护至47.00米。原150米宽的土非常溢洪道,改为200米宽的浆砌块石溢流堰。
施工:1969年冬,瓦东干渠工程指挥部组织埠里、下塘民工施工。瓦东干渠在此处单坝过冲。1970年大坝采用小断面施工,闸门采用木制叠梁式闸门,当年蓄水,向埠里电灌站供水。1973年,坝坡采用1:7缓坡,意图是不进行护坡。1974年4月土坝竣工。由于土坝碾压不实,经沉陷,坝顶高程实际只有46.30米。1977年,由埠里乡组织民工按照设计要求开挖了土非常溢洪道。1983年,埠里乡和县水利工程队按1982年可能最大洪水复核的加固设计,进行加固施工。加固工程项目,土石方有:上下坝加高加厚,上坝迎水坡混凝土护坡,增筑防浪墙,开挖泄洪闸引水渠;建筑物有:浆砌石溢流堰,上下闸墙维修,渗漏灌浆,更换手溢动两用启闭机。新筑泥结石进库公路。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等。加固工程于1985年全部竣工,同年12月25日,经省水利厅、合肥市水利局及长丰县水利局验收合格。
该水库在未进行除险加固施工前,由于建库时工程剩余尾工多,质量差,且位置重要,为了安全起见,每年汛期均低水位运行,汛期水位为43.5米。
加固后,除充分发挥防汛、灌溉工程效益外,还有效地向瓦东干渠调节水量。库区建有红旗电力灌溉站,二级提水,共装机9台,1900千瓦,已实现设计灌溉面积7.7万亩的工程效益。
水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红旗管理段负责管理。管理段职工3人。
双河水库位于瓦埠湖水系沿河支流双河上,坝址座落在长丰县陶楼乡瞿乐庄与花中岗之间,下游距淮南铁路陶家湖车站4公里,是瓦东干渠上一座较大的中型反调节水库。土坝随渠道走向呈圆弧形,集水面积61.8平方公里。该水库是为解决长丰县东南部岗地陈刘、造甲两乡14.19万亩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源而建的水库,同时汛期拦蓄地面径流,以减轻洪水对淮南铁路的威胁。
水库是长丰县水电局姚景仰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45.16米,校核洪水位46.09米,兴利水位44.00米,总库容3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87万立方米。坝顶高程47.70米,坝顶宽4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最大坝高11.7米,坝长300米。水库主体工程由土坝、进水闸和泄洪闸组成。库区淹没面积6300亩,移民高程为46.50米。
1969年冬,水库建筑与瓦东干渠施工同时进行,1971年完成土坝及泄洪、进水涵建筑物工程,1972年夏蓄水发挥效益。1973~1976年,续建土坝迎水坡混凝土块护坡工程,护坡高程38.00~46.00米。1977年,按照河南林庄雨型校核,临时保坝措施是在土坝东端开挖一道200米宽的土非常溢洪道,底高程44.00米,最大泄洪量1349立方米/秒,防洪能力可达万年一遇。复核加固工程在1986年以后进行。
1977年以前共完成土方102万立方米,石方1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888立方米,投资153.51万元。土坝迎水坡混凝土块护坡,由于工程质量较差,受风浪冲击后有部分损坏,坝顶实际高程只有46.70米,非常溢洪道上子埂亦未达到设计高程。因此,汛期水位控制在43.5米。1980年7月18日,曾出现44.34米的高水位。库上游建有双河电灌站,二级提水,装机12台,332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9.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4万亩。该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双河管理段负责管理。管理人员7人。
永丰水库位于高塘湖水系沛河支流上游。坝址座落在长丰县朱巷乡的小梁拐,西距淮南铁路3.5公里,是瓦东干渠上反调节中型水库之一。兴建该库目的:一为调节缓和瓦东干渠下游水源紧张局面,以满足朱巷、柘塘、左店3个乡11.2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之需;二是削减汛期洪峰,减轻高塘湖沿岸洪涝灾害。
该库控制来水面积44.14平方公里。1966年5月,在“四清”工作总团水利组协助下,由长丰县水利局孙为勤按照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报经安徽省水利厅批准后兴建的。设计洪水位42.36米,校核洪水位42.89米,总库容253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83万立方米。设计坝顶高程44.20米,坝长2119米,坝顶宽4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主体工程有均质土坝一道和泄洪涵、进水闸各1座。泄洪闸闸底高程32.70米,洞长79米,最大泄量45.1立方米/秒。灌溉放水涵底高程36.5米,流量3立方米/秒。库区淹没面积5500亩。
库区水域为东西两片冲洼地,施工时采取先建东库,后建西库,进而合为一体的方法。1966年冬开工,为时不久,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被迫停工,1968年复工续建,1969年底完成东大坝1143米长土方和泄洪、放水涵闸建筑物任务。1971年,对大坝39.00~42.00米高程的迎水坝做了干砌石护坡工程,并于当年蓄水发挥效益。1974年冬,大坝向西延伸续建西库,废除原东库南段封闭堤,两库合为一库,增加库容400万立方米。西库大坝长950米。迎水坡采用1:7缓坡,未进行护坡,同时新建进水涵一座,用于渠道向水库充水。涵底高程38.86米,涵宽1.8米,高2.0米。西库工程于1975年夏竣工。1977年按照林庄雨型复核,采取临时保坝措施,在水库东端开挖180米宽土非常溢洪道一条,底高程41.50米。子埂高程42.9米,使防洪能力提高到万年一遇标准。1978年对原东库大坝的干砌块石护坡进行翻修,并在41.5~44.2米高程间增做了混凝土护坡。泄洪闸门启闭,原为手摇卷扬机,1979年更换为手摇、电动两用双螺杆启闭机。整个水库建成,共做土方70.64万立方米,石方1.22万立方米,混凝土942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7万元。
1969年,瓦东干渠施工。渠道从水库大坝下游经过,形成双坝,下坝坝顶高程43.16米,渠底高程38.86米,正常渠水位41.66米。
该库由省水利厅按可能最大暴雨防洪标准核定。1986年开始实施,1988年底完成。
水库东侧建有永丰电灌站,二级提水,装机11台,2350千瓦。设计灌溉朱巷、柘塘、左店3个乡农田面积8.45万亩,实灌7.2万亩,并解决了柘塘乡高岗地带人畜用水问题。
水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永丰管理站管理。管理人员3人。
陶老坝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位于瓦埠湖水系沿河支流上。库区介于高塘、钱集两乡与下塘镇之间,坝址座落在长丰县中部高塘乡。东距淮南铁路下塘集车站2.5公里,集水面积44.2平方公里,是瓦东干渠上反调节中型水库之一。1958年开挖瓦东干渠时,以单坝拦冲形成东、西两个水库,故有大、小陶老坝之称。1975年在两库中开挖一通道,双库沟通,今总称陶老坝水库。
1966年,该库由长丰县水电局李树海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兴建。设计水位45.60米,校核洪水位46.63米,坝顶高程48.00米,坝长1600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8米,总库容1096万立方米。主体工程有均质土坝一道,泄洪、进水两用闸1座。
1966年,瓦东干渠续建时,该段仅对原1958年已建成的过冲渠堤进行加固加高,堤坡为1:3,系单堤过冲潴水洼地,未形成水库。水位低时,影响杭岗电灌站(1969年建成)及下塘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位高时,风浪冲击渠堤,堤上风浪高达1.5~2.O米。堤顶窄的地方,仅有1米,险情日益严重,年年成为防汛重点。1975年冬,长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把潴水“大肚子”改为水库,成立了陶老坝工程指挥部,由县水利局局长杨久平坐阵指挥。组织下塘区2000民工动工建库。1976年春,一道均质土坝按设计方案,完成了土方任务。为节省经费,多做土方,库内迎水坡按1:7施工,不用块石或其他方式护坡。东、西两库之间挖一条长约400米的通道相接,同年建成进水。泄洪闸,闸底高程41.06米,2孔,宽4米,高4.5米。自此库渠分开运行。1977年,按照千年一遇洪水保坝的要求,在坝西端开挖100米宽土非常溢洪道1条,底高程为45.0米,子埂高程46.5米,最大泄量387立方米/秒,当年6月底竣工。
该库共完成土方70.85万立方米,石方4020立方米,混凝土692立方米,经费72.91万元。
库区上游建有杭岗电灌站,装机9台,1630千瓦,灌溉江淮分水岭两侧农田6.17万亩。水库养鱼由长丰县水产部门经营。水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陶老坝管理段管理。
龙门寺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瓦埠湖水系沿河上游一支流上,坝址座落在长丰县陶楼乡龙门寺东侧,东距淮南铁路下塘集车站10公里,是瓦东干渠反调节中型水库之一。
该库在1958年开挖瓦东干渠时已筑渠堤形成一个小水库,1966年瓦东干渠工程续建时,由当时“四清”工作团水利组协助,长丰县水利局进行规划设计,扩建为中型水库。工程设计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为47.05米,校核水位是48.20米,总库容23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8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170万立方米。坝长3558米,坝顶高程49.55米,最大坝高8.5米,坝顶宽4米,控制来水面积90.8平方公里。主体工程由均质土坝和泄洪涵、渠道进水涵各一座组成。泄洪涵底高程39.00~41.00米,过水断面2.5米×3.55米,3孔,最大泄量207立方米/秒;进水涵底高程41.00米,过水断面高2.55米,宽2.0米,最大进水量7.2立方米/秒。
1966年冬至1967年春,在瓦东干渠续建施工过程中,将原小水库土坝加高,成为中型水库。但在控制运用中,干渠通过水库下行,库水位无法控制,水位高时,风浪冲损堤坡,形成陡坎,危及渠道安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3年冬,中共长丰县委决定成立龙门寺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静安坐阵指挥,组织2万民工施工,将大坝迎水坡由原1:3改为1:7,并修筑干渠下坝,水库、干渠分开,1974年春完工。形成水库、渠道各成完整体系。1976年6月,对泄洪涵下游护坦被冲毁部分进行修复,同时对涵洞洞体进行除险处理。浆砌块石涵洞洞身及洞外严重漏水,而且塌方,危及水库安全。县领导派技术人员检查,研究决定切开洞身两侧及上方土方,采取涵外用厚20公分混凝土环抱,涵内进行喷浆堵缝处理,并将控制闸门由坝下移至坝上游(即库内)。经过处理,消除了隐患。1977年冬,按照千年一遇洪水标准,对大坝进行复核,决定在大坝西端开挖宽120米的土非常溢洪道l条,底高程45.50米,子埂高程47.00米。该水库先后共完成土方78万立方米,石方1.14万立方米,混凝土70立方米,总投资83.55万元。水库上游建有国营陶楼电灌站,灌溉面积6万亩。水面养鱼归水利管理单位,由于经营不善,成鱼捕捞量不大。水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龙门寺管理段经营管理。管理人员5人。
魏老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长丰县境内瓦埠湖支流魏老河上。坝址座落在涂郢乡,东距合淮公路四树站2公里,是瓦东干渠上反调节水库之一,集水面积44.8平方公里,总库容1090万立方米。
1965年,水库由长丰县“四清”运动总团水利组设计,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设计洪水位47.00米,校核洪水位48.78米。大坝为均质土坝,设计坝顶高程50.00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4米,坝长2458米,枢纽工程包括泄洪闸、进水涵各1座。
1958年开挖瓦东干渠时形成单坝。1966年冬续建干渠时对单坝加高加固建成水库。次年,建成三孔泄洪闸,为拱型圬工结构,进口高程42.00米,出口高程36.50米,长82米。1975年按设计续建水库,土坝迎水坡为1:7,坝东端建进水涵,新建下坝,库、渠方分开。1977年制定临时保坝措施,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在坝西端开挖宽100米土非常溢洪道1条,底高程47米,子埂高程48.5米。建库先后共完成土方70.42万立方米,石方37.8l立方米,混凝土569立方米,投资71.67万元。
该库以灌溉为主,库上游建有吴山电灌站,装机13台2500千瓦,灌溉面积6.8万亩。
水库由瓦东干渠管理所魏老河管理段管理。工作人员3人。
名城寺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池河一大支流储城河上,坝址座落长丰县隆兴乡名城寺西侧约1公里处,集水面积20.8平方公里,总库容1035万立方米。1973年动工兴建,1976年大坝、泄洪涵建成。
该水库设计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61.5米,校核洪水位62.58米,坝顶高程64.00米,坝顶宽4米,迎水坡边坡1:7。1977年制定千年一遇洪水保坝措施,在北端增开1条溢洪道,底高程61.50米,宽10米。
1975年,隆兴公社为解决农业灌溉和人畜用水,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动工兴建(建筑物由农水经费补贴),是民办公助的1座中型水库。施工进行两个冬春。197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7年,土溢洪道开宽10米。1980年,坝南端放水涵建成(北端未建)。由于施工质量差,未按标准碾压,坝高亦不够设计标准,虽经多次加高培厚,现坝顶高程63~63.5米,坝顶宽窄不一,宽的达4.7米,窄的只有3米。设计迎水坡为1:7,实际迎水坡只有1:6.3至1:4.4,风浪冲击使浪坎高达1.7米。因施工未达到千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管理上一直降低水位运行。乡政府虽配有5名专管人员,但管理水平差。
该库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提灌面积占90%。1977年,由于提水装机容量小,仅能灌4000亩。1983年经过改建,总装机8台440千瓦,灌溉面积已扩大到2.3万亩。水库由隆兴乡自管自用。
霍集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长丰县东北部的沛河乡。库建在高塘湖支流沛河上游,坝址在长丰县境内,坝东端接定远县界,库区跨两县地,集水面积37.8平方公里。该库原为定远县修建的“半拉子”工程,1965年设置长丰县时,随沛河公社划归长丰县,是沛河乡东部地带一大水源工程。原坝顶高程为47~48米,坝顶宽2~3米,无泄洪设施,只有l座灌溉用放水涵,迎水坡浪坎大。1970年冬至1971年,长丰县沛河公社,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扩建,对大坝加高培厚,并开挖溢洪道。溢洪道底高程46.5米,宽15米;水库设计洪水位48.15米,校核洪水位49.02米,设计坝顶高程50.7米,坝长1924米,总库容1575万立方米。由于经费不足,迎水坡未加护坡,坝坡受风浪冲刷严重。1975年冬,对该库大坝加固时,溢洪道以东1452米处,采用1:7缓坡,坝顶高程达50.0~50.5米。该库浪坎高而且长(长1400米),其中有200米高达2.3米,一般也在1.3米左右,属险病库。1977年按照省水利局要求,该库要按千年一遇洪水校核保坝,应在坝东端开挖土非常溢洪道,但该处属定远县管辖,一直难于落实,至今尚未设土非常溢洪道。该库属社办公助,国家投资23.18万元,实做土方33万立方米,砌石1400立方米,灌溉农田3.5万亩,由沛河乡政府管理。
管湾水库位于滁河一支流上,坝址座落在肥东县护城乡管湾村,是淠史杭灌区滁河干渠上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1959年开挖滁河干渠时,此处形成水库雏形。1966年复工开挖滁河干渠时,正式将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组织施工。设计洪水位为46.1米,校核洪水位为47.9米,坝顶高程48.8米,坝长2010米,坝顶宽5米,迎水坡为1:3。控制流域面程67平方公里,总库容240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除均质土坝外,还有进水、泄洪闸建筑物。进水涵2座,各1孔。一座位于泄洪闸东,卧式,底高程40.8米,孔径为0.7米;另一座位于泄洪闸西,竖井式,底高程39.5米,孔径为1.2米。泄洪闸位于坝中部,底高程40.0米,宽6米。1977年按河南林庄雨型校核,临时保坝措施,在坝西端开挖180米宽土非常溢洪道1条,底高程46米。1983年,省水利厅批准了肥东县水利局对该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除险加固方案。加固设计洪水位为46.1米,校核洪水位为48.08米,总库容为2547万立方米。坝顶高程48.8米,防浪墙顶高程49.2米。为防止非常溢洪道行洪时,洪水进入干渠冲刷坝脚,特在渠道上做一道防洪闸,宽2.5米,高3.1米;土非常溢洪道改成浆砌石堰,顶高46.9米,达到百年一遇不溢洪;改造土坝泄洪闸,由水压式启闭改为电动启闭,并增修大坝上、下游护坡和西库生产桥及观测设施等工程。
1959年,水库随滁河干渠开工而开工,而后也随着干渠工程几修几停,1976年竣工。1977年,县革命委员会组织民工开挖了非常溢洪道。1983年11月,除险加固工程开工,由县水利局组织肥东县水利安装公司、撮八电灌工程管理处及梁园区3个单位分别承担建筑物、护坡、管理房及土方施工。1985年底,除土方尚有尾工外,其余均已完成。
坝东端建有撮八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同时还供应梁园镇企业生产与生活用水。水库由滁河干渠工程管理处统一管理。水库建设共做土方54.8万立方米,石方1.06万立方米,总投资162万元。
袁河西水库位于滁河上游支流袁河西河上。坝址座落在肥东县梁园区护城乡与张桥乡交界处的袁河西村,是淠史杭灌区滁河干渠上反调节中型水库之一,1970年11月动工兴建。该库来水面积52.3平方公里,淹没面积4.1平方公里,双坝过冲,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设计洪水位44.9米,校核洪水位45.67米;设计坝顶高程47.5米,坝长1800米,最大坝高18米;总库容30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4万亩。坝东端建泄洪闸(上下坝各1座)。上坎闸底高程39.6米,两孔,每孔宽3米,最大泄量113立方米/秒。下坎闸底高程38.5米,两孔,每孔宽4米,最大泄量130立方米/秒。库西端有一狭长低洼地带,宽237米,底高程45.0米,为天然溢洪道,排洪量大,可确保水库安全。
该水库在兴建时为节约经费,大坝未用石料护坡,采用1:7边坡土坎体迎水,但蓄水以后,被风浪冲刷严重,陡坎崩塌,成为险库。后为确保大坝安全,肥东县水利局决定用混凝土预制板和块石护坡保坝,共完成土方103万立方米,石方6495立方米,混凝土4187立方米,投资经费135.6万元。下游自流灌区已经受益,上游提水灌区正在开发。该库是淠史杭滁河干渠渠尾的一座水库,设计驷马山引江工程来水和巢湖提水在此汇通,实现三水互相调济,扩大工程效益。
岱山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位于肥东县东北部岱山脚下,为一座山谷水库。大坝建在长江流域滁河水系马湖河上,属古城区古城乡界。
水库筹建始于1959年12月,原坝址选在北塘院下面,开工后只完成坝址清基任务,因农村经济困难,民工体力孱弱,被迫停工。1966年冬,在庄户村东拦河打坝,取名为“永丰水库”,后又以“半拉子”工程而搁置。1969年,肥东县列为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规划之内,拟复工兴建,但淹没范围大,大部分为全椒县西王乡农田,肥东、全椒分属两地区(肥东隶巢湖地区,全椒属滁县地区)管辖,拆迁赔损等一系列问题不好解决,迟迟不能开工。1970年6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出面,主持召开全椒、肥东两县负责人会议,当面协商解决问题后,将坝址改在庄户村下面,正式定名为“岱山水库”,1970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
水库集水面积89.5平方公里,计划灌溉农田6.74万亩。根据这一自然条件和利用情况,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水位51米,相应库容190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53.3米,相应库容329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55.5米,最大坝高25米,坝长388米,其中东头副坝146米,为均质土坝;西端主坝长176米,为浆砌块石八拱连拱坝。在主、副坝之间的小石山上,开挖一道宽90米、底高程51米的溢洪道。1976年利用副坝东端的自然冲,又挖一条底高程51米、宽90米的土非常溢洪道,最大泄量940立方米/秒,并利用落差建一所小型发电站。库南靠山坡建一卧涵,孔径60厘米,涵底高程44米。
建库由古城区公所组织受益乡万余民工施工,由中共古城区委书记张鼎三驻工地指挥,由县水利局工程师高本义负责技术指导,大坝护坡和各建筑物均由肥东县水利工程队承担。坝址地点从地形上讲,条件优越,为一小狭窄口,但淤沙层厚,清基工作量大,整个工程经过5年奋战,1975年全部完成,计做土方40余万立方米,块石2.3万立方米,投资经费215.4万元。
工程完成后在使用运行中,发现由于施工时对坝基淤沙未清净,只采用粘土覆盖的办法,大坝上土时又有冰块土掺人,而且碾压不实,致使渗水严重。为消除隐患,于1976年,由该区区委书记黄如松和各受益乡乡长带领民工,进行加固处理。1979年,又采取灌浆办法两次补救施工,终将隐患消除,用去除险加固经费36万元。
兴建该水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古城区古城、广兴、陈集3个乡6.74万亩农田灌溉水源问题,现库下建有机灌站4座,装机(柴油)18台套,共1440马力,3乡有效灌溉面积5.26万亩。库区青山环抱,水域植物腐殖质和浮游生物多,养鱼自然饵料丰富,对于发展综合经营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水库控制运用和提水机灌站,现统由岱山水库管理处统一管理。
磨墩水库位于肥西县西部的山丘结合部,属丰乐河水系,是淠史杭灌区潜南干渠唯一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坝址在山南镇荷冲村解大郢北,官亭至山南公路从大坝顶通过。库区青山环抱,库中有古墩两个,状如磨盘,水库以此得名。
水库工程于1958年11月在肥西县淠河航灌工程指挥部领导下开工,1966年竣工。工程由山南指挥所山南公社水利团施工,土坝为均质砂壤土坝,在44米高程以下大多采取水中倒土,以上采取人工压实方法施工,工程质量较好。1960年春,大坝筑到44米高程合拢时,中途停建,5月17日山洪暴发,大坝漫溢决口10米。次年春修复,直到1965年潜南干渠施工时,水库工程复工续建。设计标准:土坝按照5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为48.20米,校核洪水位48.80米,坝顶宽5米,坝长500米,内外坝坡1:3,流域面积24.2平方公里,总库容1260万立方米。附属建筑物有泄洪涵洞(设在坝南端,涵宽3米,高2.7米,底高程为41.20米,装有3.5米×3.2米的混凝土平板闸门2扇,10吨手摇式启闭机2台,最大泄量64立方米/秒)、山南支渠放水涵(位于水库右侧,竖井式,涵宽2米,高2米,低高程40.5米,装有2.9米×3米混凝土平板闸2扇,8吨手摇启闭机2台,设计出水量11立方米/秒)、白龙斗渠放水涵(位于大坝北端,直径0.6米,底高程42.2米,装1米×1米的混凝土闸门1扇,5吨手摇启闭机1台,设计出水量O.5立方米/秒)、入库引水渠(位于水库左侧,渠首在潜南干渠聚星节制闸右岸,渠长3.7公里)、进水闸(位于引水渠O.5公里处的童老庄,装10吨手摇启闭机1台,设计引水量12立方米/秒)。
1976年,按照《安徽省中、小型水库渡汛安全洪水设计办法》进行校核。校核洪水位50.58米,设计坝顶高程50.60米,坝顶扩宽至6米,增建防浪墙(墙顶高程为51.70米),总库容1624万立方米;增设非常溢洪道,位于水库左侧,宽50米,长420米,底高程48.4米,最大泄洪量344立方米/秒。1976~1985年,按此标准进行加固续建竣工。
汛限水位定为47.4米,历年最高洪水位为48.4米(1984年),1978年大旱库干。根据1982~1984年3年4~9月统计资料,水库灌溉期间平均年引水量3316万立方米,径流拦蓄916万立方米,输出水量2748万立方米(灌溉1966万立方米,滞洪270万立方米,蒸发渗漏等损耗512万立方米),存库568万立方米。
水库设计灌溉农田9万亩,已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库内养鱼、蟹,最高年产量1万公斤(1972年)。1978年后,库区茶、林生产有新的发展,现库区周围群众开茶园300亩。
工程总投资152万元,其中水库49万元,山南支渠配套工程103万元。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石方1100立方米,砌体8500立方米。配套工程593处,库区移民452人,抵销产量3280亩。
水库设有工程管理段,隶属于潜南干渠管理所,有职工5人。
泗水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游,距合(肥)~淮(南)公路线上的哑叭店东3.5公里,滁河干渠由坝下通过,系滁河干渠的中型反调节水库。集水面积41.1平方公里。由省水利厅设计院按2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设计。
1965年冬,水库与滁河干渠同时动工。1968年6月,完成水库双坝土方及大坝护坡任务。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6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均质土坝,坝长1700米,顶高47.20米,最大坝高13.4米,顶宽4米。泄洪、进水建筑物已全部建成配套,因库内490多户农民折迁安置工作未处理好,至1988年底尚未蓄水。
杜集水库在瓦东干渠末端,坝址座落在高塘湖支流沛河上游。建成后既可解决长丰县沛河、杜集、隆兴乡水利死角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缓解瓦东干渠供水紧张情况;同时,对削减高塘湖汛期洪峰,减轻沿湖洪涝灾害也起到一定作用。县水利局按中型水库标准设计,已报省水利厅批准兴建。1978年至1979年底,水库进水、泄洪、放水等建筑物均已竣工,并兴建了35千伏变电所一座,计耗资100余万元。1980年,农业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库区移民无法安置,故大坝土方工程至1988年底尚未动工(1996年建成蓄水)。
小型水库
合肥市共有小型水库455座,库容在100万立方米的87座。在重要城镇和铁路、公路上方的重要水库12座。
大官塘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游,坝址座落在长丰县夏店乡官塘村,距合肥市20公里,是滁河干渠上一座反调节水库,与干渠同时兴建,1967年建成。
建库时,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水位46.38米,校核水位46.62米。主体工程有均质土坝、溢洪道和进水闸。设计坝顶高程47.12米,顶宽4米,坝长1100米,迎、背水坝坡均为1:3。控制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总库容850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圬工滚水坝,顶高程45.62米,宽105米,最大泄洪量115立方米/秒。进水闸为一孔石拱闸,闸宽5米,底高程42.62米,最大进水量3.2立方米/秒。溢洪道与进水闸均位于坝东端,底孔位于坝底,高程38.O米,孔径0.7米,出水量0.7立方米/秒。
1977年按照河南林庄雨型复核后,临时保坝措施:在坝西端开挖宽150米、底高程46.45米的土非常溢洪道1条。此溢洪道1980年7月18日曾泄过洪。1983年合肥市水利局按照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暴雨校核的标准进行除险加固。此次设计洪水位为46.45米,校核洪水位为47.70米,坝顶高程47.80米,顶宽4米,坝长1100米,增筑浆砌块石防浪墙,墙顶高程48.9米,墙长970米,总库容1080万立方米。正常溢洪道顶高程不变,缩短为56米,上筑便桥与土坎,和新筑泄洪闸相连。泄洪闸为一孔,宽4米,高4.5米,底高程41.62米,最大泄量80立方米/秒。该闸用以腾空库容。非常溢洪道堰顶高程46.2米,宽150米,最大泄量246.5立方米/秒,下坝相应设自溃堰一道。堰顶高程46.6米,宽135米,最大泄量384.5立方米/秒。加固工程由合肥市水利局组织领导,省水利安装公司和肥东县水利安装公司承建,1983年10月开工,1985年底完成加固工程项目。
工程效益:沿水库周围建有5处乡营电力灌溉站,装机21台,1052千瓦,灌溉面积1.53万亩。由滁河干渠管理所大官塘管理段管理,管理职工3人。
幸福坝水库位于肥西县城东北2.5公里,合(肥)安(庆)公路右侧。在派河左岸的一条支流上,是淠史杭灌区大蜀山分干渠古埂支渠最下游的调节水库。
1957年冬季,土坝开工。1958年1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大坝。在工地听取了社主任侯守伦汇报后,总理很高兴,指着库区说:“这叫用不完的幸福水,吃不完的幸福粮啊!”施工的干部和民工听了深受鼓舞,水库因之定名为幸福坝。
1958年春修结束时,土坝筑到22米高程,筑两处简易放水涵。当年蓄水50万立方米,灌田1000余亩。因全县集中力量兴建淠史杭工程,水库工程暂停。1966年大蜀山分干渠建成通水后,此地区用水仍感困难。1977年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缅怀总理关怀和鼓舞,中共肥西县委和肥光公社党委决定续建该水库。当年冬开工,肥光公社动员民工7000余人,县直机关和上派镇83个单位支援块石2000余立方米,一个冬春完成了水库的扩建配套工程。
水库集水面积1.94平方公里。按照3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水位22.5米;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水位23米。总库容126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坝顶高程24.O米,坝长560米,坝顶宽5米。最大坝高7米,坝内、外边坡均为1:3,迎水坡全部块石护坡;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21.5米,最大泄量14立方米/秒;两座放水涵,孔径0.4米,孔底高程17.8米,最大流量0.4立方米/秒。
设计灌溉面积3250亩,由于淹没区有100亩包产田未处理,以兴利水位降低0.9米运行,年最高灌田达1850亩(1979年)。一般年份只灌1000亩左右。
工程由肥光乡政府直管。
长丰县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肥东县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肥西县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塘坝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