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合肥县境丘陵地带主要靠塘、堰、坝拦蓄地面径流,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塘,多在村旁或田间,利用低洼地加以修筑;坝、堰,多系拦冲、拦河修筑。塘有家塘、几家塘、宗族塘、官塘等,一般是一村数口。堰、坝多为一村、两村或数村共筑,规划较大,灌溉田亩较多。合肥县境内塘坝始见于史籍的是在东汉。史料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刘馥为扬州刺史,治合肥,广屯田,兴治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灌稻田,官民有蓄。一千多年来,合肥地区塘坝是农田灌溉的唯一水利工程,各朝代都为重视。清嘉庆年间,合肥县知县左辅,对合肥县地形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称:“庐属五州邑合肥地最高,恒忧旱不忧涝,他邑小涝,则合肥大熟。邑境西北尤高,忧旱尤甚,故宰斯邑者宜以水利为政首”。左辅称为政首的水利,主要是教民修筑塘坝。接着他称:“……凡灌稻百亩,须广十亩,深二寻之塘一,然后田水均……梁北地高益不治塘堰,夏水盛涨无所容,弥漫泛溢,道路为泽,歧流奔注归淮归巢,留余者无异盆勺,兼旬曦赫半龟拆焉,此邑之所以常夏旱也”。
《合肥县志》记载的塘坝有72口,浅心很多。塘之可名者仅四十有二。建国前这些塘坝面小而浅,堤埂低矮,蓄水量少,抗旱能力极低。有民谣道:“碟大塘、碗大堰,三天不雨塘底现。人焦渴,大牯喘,稻田裂缝二指宽。”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兴修塘坝经历了曲折的阶段。
1950~1957年,塘坝兴修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冬季农村主要农事活动,就是修塘打坝。1950年,塘坝随土地分给农民一户、数户或数十户所有,塘坝整修规模较小,主要是将旧塘堰坝堤埂加高培厚,清淤挖深,增加蓄水量。所需经费多自筹,国家给予技术指导。较大塘坝整修国家给予少量经费支援。
1951年后,由于农业互助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土地连片田块变大,一家一户的小塘小坝,已不适应大田块灌溉的需求。在1955~1957年治水高潮中,除渐次兴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外,对原有塘坝普遍进行连并,挖深扩大,增加建筑物等。这些塘坝在农田灌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工程效益。
1968~1978年,塘坝处于衰落阶段,有废无兴。一方面,大批水库兴建,淠史杭灌区形成,滁河干渠、瓦东干渠通水,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沿岸电灌站发挥效益,水源充足;另一方面渠道挖压了部分塘坝,割裂了部分塘坝灌区,导致人们“重大轻小”、“重引轻蓄”。同时片面提出“扩大面积攻总产”的发展农业方针,把塘坝作为“扩”面积“攻”总产对象,许多塘坝被废为农田。肥西县仅1971年即废塘1700口,蓄水量减少1000万立方米。1966~1977年,郊区由于全区丘陵地带农田全部受到滁河干渠、大蜀山分干渠水自流灌溉,对于塘坝几乎无人过问,任其溃决和跑水漏水。部分较大塘坝,上半年蓄水,下半年栽秧。全区丘岗地区,除村边留有部分塘坝供人畜生活用水外,田间农田灌溉塘几乎全部废为农田。根据抽查材料表明,长丰县平均废塘为12.5%。陶楼乡陶楼电灌站灌区1965年塘坝412口,70年代末,只有385口,废塘27口,废塘率6.6%。杨庙乡四树电灌站灌区,1965年塘坝491个,70年代末,有塘417口,废塘94口,废塘率18.4%。
大量塘坝被废,加重旱涝灾害。1978年上半年,降水正常,却很少被塘坝拦蓄,任其流失,连育秧水也靠电灌站打水。下半年大旱,淠史杭干渠供水量锐减,致使肥东县东、北部地区和长丰县东南部地区不少村镇农田龟裂、禾苗枯死,人畜饮用水用汽车运入。
1978~198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除被废的塘坝大部分已还塘蓄水外,还兴建了不少塘坝。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农民不再担心“承包田短命”,逐步重视了承包田的农田水利建设。不少农民挖了灌田、养殖综合利用塘,现塘坝基本趋于稳定。郊区在1978年前,塘坝被废所剩无几,大旱时旱情严重,受到教育,注重恢复旧塘,至1988年,已有塘4054口,蓄水2445万立方米,占农业平均用水量的7.1%。
蔡城塘
蔡城塘是合肥市境内有名古塘之一,位于长丰县北境孔店乡,距县城水家湖8公里,位于淮南铁路九龙岗至孔店站区间东侧。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寿州志》载:“蔡城塘,……寿州水利之大者”。清光绪十六年(1890)《寿州志》记载:“蔡城塘水利次于芍陂(安丰塘),南北长一千八百丈,东西宽五百丈,周围约计二十六里,西靠高岗,东、南、北三面筑埂,设斗门十三座,灌田三百余顷。”《寿州志》又载:“蔡城塘北引黄闾、舜耕诸山以及平陡漫洼之水五派,从姚皋、马厂向南汇于沟,逶迤十里,由孔家店过桥入塘。沟旁有减水石闸、滚水闸各一座,遇水异涨则减泄至炉桥入河归淮。”
蔡城塘的治理,据历史记载曾有几次。清光绪十六年《寿州志》记载:“蔡城塘建成后岁久不修……乾隆四年(1736),知州范从彻详请币银三千六百两有奇,修理大闸一座,减水闸一座,河口闸一座,斗门三座,挑浚沙河十余里。十四、五年,山水大涨,塘水盈溢,塘西田浸没,塘埂决,曾命有田之家同力筑埂。三十一年,知府席芑亲诣塘所,督令环塘使水人户协力重修。清嘉庆后四代未修,光绪十七年,风颍道任兰生鉴于斗门损坏,塘埂坍塌,乃拨款重修,知州陆显勋谕张玉和、洪裴然为塘长,月余竣工,用制钱六百八十一千四十三文”。民国期间,塘长王筱杵曾向用水户派劳力、摊粮款,进行一次小修,并带领团练武装数十人强行扒掉来水路上的朱家坝,引起水利纠纷,官司打到南京国民政府,结果王败诉,被责令其重新修筑朱家坝,赔偿有关损失,从此再无人出头整修蔡城塘。后修淮南铁路,从塘上岸边经过,打乱来水渠道,部分水源被支开流往别处,来水量渐少。1949年,蔡城塘已几成废湮状态,水口斗门全部毁坏。塘底淤高水浅,塘攻薄漏洞百出,稍遇天旱,塘水干涸,灌区已是有名无实。
建国后,于1952年8月1日,正式成立起蔡城塘水利工程指挥所,对蔡城塘进行多次综合治理。
1952年冬,先整修引水和蓄水设施。施工期间,寿县抽调干部近百人参加领导。民工除灌区劳力参加外,又从三和、曹庵两区动员民工8000人支援。动用木船49只,于10月23日开工,次年1月底完成第一期施工计划。共做土方26.85万立方米,石方4718.95立方米。修筑渥奇式滚水坝1座,三孔进水闸1座,涵洞4个,斗门4座(南斗门1,北斗门1,引水渠南斗门2),沿渠道人行木便桥3座,开挖5.2公里引水渠1条;修筑上游引水渠土埂两条,塘下土堤12.3公里(堤顶宽4米)。
这次整修工程,是由治淮委员会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的。由于
当时规划设计忽视了进水闸引水渠以北24平方公里及淮南铁路以西12平方公里的泄洪问题,使预计灌溉效能降低,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淮南铁路安全没有保障。
针对上述情况,1954年经省水利厅报请中央水利部批准,拨款13.35亿元(旧人民币),于当年9月20日,由寿县水利科、寿县三河区、淮南市洛河区、省水利厅技术员联合组成蔡城塘修建工程指挥所,从三河、蔡城塘、曹庵、高皇、王集、孔店、杨公、小孤堆、杨庙9个乡动员民工2600人,于10月24日正式开工,次年3月10日完工。建成节制闸、陡坡式溢洪道、斗门各1座,抬头堰1道,便桥5座,开挖溢洪道渠1850米。另外还进行了排水渠清淤,沙浆坝整修工程。
经过这次改建,泄洪出路畅通,解除了洪水对铁路的威胁,蓄水量增加,原灌区灌溉用水基本有了保证。
1968、1974两年,孔店人民公社两次组织劳力近万人,对蔡城塘进一步改一建。这两次工程计完成:
一、挖深塘底,加高加宽塘埂,东埂(下埂)拓宽到12米,西埂(上埂)拓宽到8米;埂顶高程加到27米(废黄零点)。塘内填筑3条横隔埂。
二、用掘深的塘土,于南段中间堆起面积60亩的泻一座,岛上植桑40亩,建平房6间,住人看管渔桑。
三、完成环塘埂植树绿化带一条。
为补充水源,扩大灌溉效益,1976年又建成孔电一级电力提水站1座,提引高塘湖水充塘。同时扩建孔店二、三级电灌站,提塘水灌溉孔店、马厂两乡25米高程以上农田,进一步扩大了灌区。
建国39年来,蔡城塘经过多次整治、改建、扩建后,在灌溉、防洪、养殖等多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目前,蔡城塘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0.5~1.0公里,呈长条形,面积3.1平方公里,塘埂宽3~12米,可行驶大型汽车。建斗门16座、节制闸1座、进水闸1座、溢洪道1条、排水堰1座、5.2公里引水渠1条。集水面积86.3平方公里,洪水位26米,兴利水位25米。总蓄水量492万立方米,兴利蓄水量328万立方米。灌溉孔店、马厂两乡20个村(行政村)74300亩农田。充塘水源:平时引舜耕山水、鹿沙河水及平坡冲洼径流入塘;来水不足时,由孔店一级电力提水站从高塘湖提水补充(1977年前从淮南市屯头电灌站提水补充),水源可靠。
灌区农田用水有保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现平均亩产超千斤,比建国前增长10倍。塘内蓄水常年不涸,水生植物繁茂,为发展渔业提供了丰富饵料,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1982年前,蔡城塘由国家与公社合资经营渔业,此后,国家水产养殖公司、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长丰县畜牧水产局三级共投资17万元,联合经营水产养殖业,水面达2000.5亩。并利用塘供水源,在塘埂外修建6种不同精养鱼塘191口,每年为本塘和其他乡村提供了大量鱼苗,为市场提供了大量鲜鱼。“珍珠大王”王吉鹏即以蔡城塘育珠发家,成为合肥市农村首富之户。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蔡城塘水资源,1984年,蔡城塘灌区被划为“蔡城塘特区”,隶属长丰县。
肥西县古塘坝
胡家大塘在合肥县城南45里,灌田300余亩。今在肥西县上派镇中街后,蓄水6万立方米,灌田400亩。
石邱堰在合肥县城南45里上派河东,灌田若干亩。今在肥西县馆驿乡芮祠村,蓄水灌田420亩。建有自来水引水闸,为上派镇饮用水源。
马塘、关陂塘皆在合肥县城南46里中派河北,众姓,灌田150亩。今均在肥西县中派乡西刘村一带。马塘已废。关陂塘今名关明塘,蓄水面积80亩,容量6万立方米,灌田500亩。
清明塘在合肥县城南50里,后废为田,又复还塘。今在肥西县北张乡金岗村,拦蓄10亩地面径流。
大官塘、小官塘在合肥县城南60里。大塘灌田200余亩,小塘今为田。大、小官塘皆在今肥西县程店乡安淮村,小官塘1958年还塘。1976年,两塘并连,容量50万立方米,为淠河灌区调节水库。
大丰塘在合肥县城南60里。今为田。
永安塘在合肥县城南63里,灌田300余亩。今在肥西县刘河乡永安圩内,塘已废。
竹陂塘在合肥县城南65里。后为田,今已还塘,在肥西县程店乡民主村,灌田200亩。
周家官塘在合肥县城南68里,灌田200余亩。今在肥西县严店乡郑岗村,原名应为周家公塘。今名长塘,容量1万立方米,灌田200~300亩。
大龙塘在合肥县城南70里。今为田。
关塘在合肥县城南70里无名地,施姓,灌田160亩。今名曹官塘,为淠河灌区小(二)型水库,塘址在肥西县程店乡管祠村,灌曹大郢、施夹街两自然村庄田1000亩。该塘原为施姓用水,后众姓公用,常闹纠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一月二十五日,清合肥县府为此塘管理专门发出《告示》。
黄龙塘三墩塘皆在合肥县城南75里。今为田。
小南塘在合肥县城南80里。今为田。
神灵沟在合肥县城南85里,通三河。灌田若干亩。今在肥西县清平乡神灵村,1962年为神灵沟电力排灌站排灌区。
官塘有二:一在合肥县城西15里奇山集东,灌田300亩;另一在合肥县城西20里十八里岗西,灌田400亩。
李张坝在合肥县城西二十三里井西,灌田240亩。
老堰在合肥县城西30里新城南,灌田400亩。在今肥西县南岗乡桂岗村。在淠河灌区内,堰内泥沙淤积,容量渐小。1979年废堰为田。
姚家堰在合肥县城西50里长岗店东南,灌田160亩。在今肥西县长岗乡路东村,1960年开挖淠河渠道穿堰而废。现为淠河灌区。
肖家大塘在合肥县城西50里稍麦岗。灌田(一家)百亩,旧志云“在稍麦岗东”,“稍麦”为“烧脉”之误。查今烧脉岗无此塘。
枯草塘在合肥县城西50里雷麻店东。灌田1200亩,今在肥西县城西桥乡陶岗村。1954年扩建为小(一)型水库,今为淠河灌区内调节水库。
樊家大塘在合肥县城西六十庙西南。灌田200亩。在今肥西县河东乡袁圩村,容量9万立方米,现为袁圩村当家塘。
稍北塘在合肥县城西六十里庙东。灌田400亩。今名邵伯塘,在肥西县长岗乡贾郢村,由于水源沟洫淤塞,来水量少,大部分改为农田。
大官塘在城西65里青阳镇东。灌田400亩。今在肥西县董岗乡官塘村。1957年扩建,今为淠河灌区小(一)型水库。
花屏涧在合肥县城西70里方家桥西。灌田若干亩,今名花明荡,在肥西县程店乡方桥河上,1977年修筑一座泄洪闸,灌田4000亩。
小官塘在合肥县城西75里花子岗西。灌田1200亩。今在肥西县四合乡合(肥)安(庆)路沿。原为官修,蓄水面积48石(合240亩),志载“灌田千二百亩”。清咸丰年间为郭姓私有,民国初转卖给周姓,抗日战争期间废塘为田,至今未有修复,但灌溉渠系尚存。1956年扩建为小(一)型水库,水面1200亩,灌田3600亩。
邱家大塘在合肥县城西75里白露寺西。灌田320亩。今在肥西县高刘镇白露寺村,埂长700米,原蓄水面积300亩,后塘稍改为田。现容量6.5万立方米,为淠河灌区。旧时孔、葛两姓为此塘水结为世仇,互不联姻。建国后辟为淠河灌区,根本解决水源紧张后,两姓复又和好。
盘塘在合肥县城西90里双峰顶南。灌区240亩。今在肥西县长镇乡平河村,现灌田300亩。
金城河即铁索涧。在合肥县城西90里虞家集北。灌田2400亩,此处今不详。
孔家大圩“圩”为塘之误。在合肥县城西90里双峰顶东北。灌田300亩。在今肥西县高店乡双峰村。现为淠河灌区,蓄水面积128亩,灌田1000亩。
沙塘在合肥县城西90里。灌田无亩数,在今肥西县长镇街后,灌田80亩。
李碑塘在合肥县城西120里马家集东。灌田240亩。今在肥西县王集乡郭桥村,蓄水4万立方米,灌田200亩。
蔡家墩塘在城西120里南分路口东。灌田180亩,今在肥西县南分路村。现名蔡墩塘,蓄水面积30亩,容量3万立方米,灌田160亩。
平塘在合肥县城西120里大潜山西南。灌田若干亩。今在肥西县井王乡井王村,容量1万立方米,灌田100亩。合肥市郊古塘坝
龙潭港在合肥县城北四里坛东北。灌田百数十亩。
八角塘、汪家塘皆在合肥县城东北6里,各灌田60余亩。
站塘在合肥县城东北7里,灌田百余亩,今在郊区七里塘镇,灌田300亩。
包公池即今包河。在合肥县城南薰门南,灌田无亩数。
潮城塘在合肥县城南30里(无地名),灌田300亩。今在郊区义城镇。
护城河在合肥县城西平门左,即今鱼花塘,一名楼,河以稻香楼得名也,灌田1500余亩。
石河即今琥珀山庄处,在合肥县城西平门右,灌田1500余亩。
黑池坝在合肥县石河北(今双岗金笔厂南侧),灌田1500余亩。肥东县古塘坝
百子河在合肥县城东55里,灌田千亩。
乌桕坝在合肥县城东60里,灌田千亩。今在肥东县长临河乡,现名鸟桕陂。
长宁湖在合肥县城东60里。灌田数千亩。
孔源五大塘在合肥县城东60里,灌田300亩。今在肥东县长临河乡,现名孔大塘。
富家坝在合肥县城东60里,灌田300亩。
长坝荡在合肥县城东60里,灌田300亩,在今肥东县复兴乡。现名复兴长荡。
盛家冲在合肥县城东65里。灌田400亩。
张家塘在合肥县城东65里,灌田300亩。
陆家畈闸即潜溪河。在合肥县城东65里,灌田400亩。今在肥东县湖滨乡。
朱家荡在合肥县城东50里。灌田500亩。
牛背塘在合肥县城东65里。灌田480亩。
六车畈在合肥县撮城西4里,灌田700亩。
草塘陂在合肥县撮城东2里,灌田400亩。
宣家坝在合肥县撮城南3里,灌田千余亩。今在肥东县撮镇,现扩建为小(二)型水库,总库容76万立方米,灌田700亩。
老坝即撮城河。在撮南10里,灌田数万亩。
浪陂塘在合肥县城东北70里石塘桥北,灌田千余亩。今在肥东县,现已扩建为小(一)型水库。蓄水298万立方米,灌田4114亩。
陷湖陂在合肥县城东北70里梁县东南,灌田200亩。今在肥东县新河乡。现已扩建为小(一)型水库,兴利库容320万立方米,灌田7500亩。
竹丝坝在合肥县城东90里小岘口,灌田1000亩。今在肥东县文集乡,现名竹丝坝水库。
白小塘在合肥县城东北90里付王集西。今在肥东县富王乡,已扩建为小(一)型水库,现名白首水库。总库容113万立方米,灌田2000亩。
池家陂在合肥县城江北100里望梅亭下,灌田400亩。今在肥东县文集乡。
冯家坝在合肥县城东北130里古城集,灌田千余亩。今在肥东县古城乡。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