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车提水
合肥市水车有手摇、脚踏两种。
手摇水车,由车筒、龙骨、刮水板(车幅子)、齿轮轴和手牵杆(车拐子)等部件构成。此车一般两人操作,扬程不高的低平地,一个强壮劳力亦可操作。扬程高的,两人外需另增一人“倒拐子”助力。由于车体短(长3米左右)、轻便、搬动容易(两人可抬,一人可扛)。丘陵岗地农民多将此车放在塘坝、沟渠边低水头车水,直接灌田。
脚踏水车通称大车或龙骨水车,由车筒、龙骨、刮水叶板(车幅子)、俯压横杆、连杆齿轮盘和齿轮盘杆两侧4~8个圆木踏头部件构成。此种水车长5米,4~8人操作。操作时人俯压于压杆之上,双脚轮番踩踏圆木踏头,用力向后推踏,使齿轮盘带动龙骨、刮水叶板旋转,关水推其向上出筒,一般出水量为O.1立方米/秒。由于此种水车筒长、出水量大、多人操作,多在南淝河、丰乐河、派河、店埠河下游及巢湖沿岸圩区固定安置使用。遇大旱和大涝时,常将此种水车多辆并排安置在圩堤上大量抽水,或者多级安置翻水。1955年肥东县在姚埠圩排涝时,从圩区调集705辆大车排列在圩堤上抽水,很快排除了该圩内涝。1958年大旱时,肥西县四合乡组织97辆大车,在3.5公里地段,四级提水翻岗,把丰乐河水送上高岗农田,战胜了严重干旱,获得了丰收。
水车是农民大农具之一,在丘岗地区,凡有田10亩左右者,必有手摇水车1辆,富户田多车多。此种车为1户私有,2~3户合有者有之,3户以上共有者较少。脚踏水车在圩畈区,富裕户多数为一家独有,中等户(中农)几户共有,有的圩全圩共有多辆,由圩董、圩长、片长统一派人保管,统一维修、调遣使用。水车为农业生产资料,1950年土地改革时,地主水车随土地分给农民。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水车均随土地入社为集体所有。木制水车沿用1000多年来,无甚变化。1958年大搞工具改革时,一种铁制封闭式水车曾推广使用一时,因构件损坏修配不便,同时工效并不优于木制水车,故自然淘汰。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由于引淠灌溉工程建成相继通水,自流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机械、电力提水工程蓬勃发展,一些地方已不用水车。岗地水车原本都在沟塘边使用,70年代初,由于农村电网密度加大,多数农村有了电源,许多社队以小型轴流泵(俗称靠埂泵)代替了水车。排水提水全部实现电力化的郊区,水车已不再见。肥西县1950年有水车2.3万辆,1963年统计只有1.2万辆。长丰、肥东有水源、电源的地方,水车也都大量减少。
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为了节约生产费用,同时也为排灌及时,不少农户又新置了木制手摇水车。此种水车在无电源、仅靠从塘坝沟渠提水灌溉的肥东县东北部和长丰县东南部,还很普遍。
机械提水
民国36年11月,安徽省政府建设厅水利工程处对南淝河流域内气象水文、河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了《淝河灌溉工程意见书》和《淝河灌溉工程视察报告书》两个文件。计划在南淝河中、下游建立固定机械灌溉站18座,流动机械船20只(机械安装在船上),总装机容量2200马力,灌田30万亩,投资银元57万元。报省府请求拨款没有批复,提请合肥县政府督其筹措实施时,又无回应,加之人民解放战争迫近合肥,因而搁置不了了之。
1950年春,皖北行政公署农林处水利局调拨了5台汽油机给肥西县抽水排涝,这是合肥市使用机械抽水的开端。由于农田所有权归个体农户,田坵交错分散,无成片灌溉渠系,水利部门所使用的抽水机械,主要用于圩区排涝。1951年夏季雨水偏少,沟塘蓄水不敷农灌需求,郊区在城东乡建成一座求心庵机灌站,安装柴油机2台,160马力,将南淝河水抽入大片稻田,使其获得丰收。
50年代前期所使用的提水机械设备,多来自民国时期遗留,因损坏严重,都经修复或改装。
50年代提水机械有蒸汽机(锅驼机)、煤气机、柴油机、汽油机。后由于蒸汽机、煤气机成本高、功率小,加之煤、油燃料供应紧张,渐而搁置不用,普遍安装大功率柴油机。
此间机械操作人员缺乏,提水机械陈旧破损严重,故障层出,不能发挥应有的机械功能。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土地逐步连片耕作,需要有一定的水利设施与这种新的生产体制相适应。各县在水利建设上开始把建立机械排灌站列为一个重要项目,实行县、社、队三级所有,国家、集体一齐上,大、中、小量力而行的方针。肥西县建有大官塘、扬寺岗、保教寺(花岗、将军乡各l处)、龙潭河、老庙、金桥、二里半河、柿树岗等处机灌站和四合圩、五合圩两处机排站,装机50台,2708马力;肥东建成龙塘、秦桥、长临河、湖滨、撮镇、岱山和引巢济滁7处机械排灌站;今长丰境建成柯湖、严冲、万岗、郑岗、南郢、长岗、张桥、义井、庙北、仇嘴、新集、孔圩、兴隆、陈刘等处机灌站;郊区建成井岗、江淮机灌站。共建成柴油机、汽油机排灌站装机1367台,34872马力(锅驼机、煤气机未计),排灌农田44.5万亩(郊区未计在内)。
1966年后,电力逐渐代替了机械动力,一些机械排灌站改为电力排灌站,大批柴油机或改为他用动力,或留为防汛抗旱时机动使用,或放置任其锈蚀,用于排灌数大为减少。肥西县排灌机械最高数为288台,9326马力,用于排灌的66台,2726马力;肥东县最高数496台,11818马力,用于排灌的70台,6600马力;长丰县最高数589台,1270马力,用于排灌的66台,1320马力;郊区柴油机全部封存作为防汛抗旱备用机械。
1966年后,仍使用机械提水的地方多为不具备电源的地方。肥西县井王乡山地和圩畈区,不少农民拥有柴油机(包括手扶拖拉机),自管自修自用,抗旱排涝及时,成本低,效益高;肥东县岱山引巢济滁两处8座机灌站,年灌田仍有2.3万亩;长丰县水利局由60台柴油机组成机械排灌流动队,担负着县境内无电源地区的防汛抗旱任务。
电力提水
兴建1952年,淮南田家庵高压电输送到合肥。1953年4月,在安徽省水利厅帮助设计和经费支援下,合肥市郊区在城东南近郊接引东城工业区螺蛳岗变电所电源,建成了方桥电力排灌站。这是合肥市出现的第一座电力抽水站。1956年,又建成了北门电灌站。方桥、北门两座近郊电灌站,灌溉农田3.6万亩,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9%。在中共合肥市委的“工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下,机关、工厂、学校派出人员为郊区建立电灌站做了14000个义务劳动工日,100多个工程技术人员下工地,帮助建造厂房、安装机泵、架设输电线路,无偿支援电机、水泵、变压器100多台以及大批电杆、电线等物资器材。全省少年儿童将捡拾废旧物资出售得款40万元捐献建成了少年号电灌站。(至1964年合肥市郊区相继建成少年号、群生、汪潦、张洼等23座电灌站,装机107台,7062千瓦,灌溉农田11.84万亩,占郊区耕地面积78%)。
1956年,合肥西北郊变电所建成,合肥市开始向远郊及毗邻县送电。肥西县于1957年开工,1958年建成了兴集电力排灌站(1978划归郊区)。1958年,肥东建成撮镇电灌站。接着肥西、肥东两县在合肥北郊建成蔡塘、三十头、岗集、龙头堰、三十埠、新民、三叉河、梅冲电灌站。
肥西、肥东建成的兴集、撮镇两座大型电力排灌站,不仅以巨大效益鼓舞了人们兴办电力提水的积极性,也为以后发展电力排灌工程创造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1961~1965年,肥西建成了中派、丙子、刘河、神灵、艾岗、万龙和王小桥电力排灌站,使派河、丰乐河和巢湖沿岸8万亩丘岗旱地灌溉有了保障,2万亩易涝洼地免除了涝灾。肥东县除建成了撮镇电灌站外,还改建了龙塘、秦桥两座电灌站。兴建阶段所建的电力排灌站,以大型骨干站为主,为以后发展区乡小型电力排灌站提供电源、水源创造了条件。在兴建电力排灌阶段中,郊区电力排灌发展较快,至1965年,已基本上实现了全区提水排灌电力化。肥西县已处于电力大发展的准备时期,肥东、长丰也已着手电力排灌的规划安排。
发展1965年起,合肥农村开始形成电网,为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电源;引淠灌溉工程在市境内积极施工,相继通水,为农灌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1964年,国家投入肥西县农村电网大修改造资金68.5万元,改造了1958年以后兴建的35千伏及3~6千伏临时输电线路76.9公里,改造了上派、中派、兴集3座35千伏简易变电所,改善了巢湖电力排灌区的供电条件。1964年后,随着淠河灌区渠道的延伸,该县建站重点从河湖圩区转移到淠河灌区。先后建成官亭电灌站和淠河灌区江夏站、将军南站、将军北站、磨墩站、英山站等万亩以上的电灌站。1969年,在兴建北分路电灌站的同时,建成了北分路35千伏变电所,开通了该县北部电线,为素有“西伯利亚”干旱之称的高刘区兴办电力提水灌溉创造了条件。1972年,以高刘为重点,在瓦东干渠上建成了陈桥、河东、共和3座电灌站,使这个易旱穷困地区实现了电通、水通。大站带小站,掀起了社队办站高潮。
肥东县在南部提巢灌区扩建撮镇电灌站的同时,大力开发北部引淠灌区,相继建成了众兴、众西、高塘电灌站,使传说中曾经渴死曹植的八斗岭高岗地得到灌溉。
长丰建县前无电源、水源;建县时,从寿县划入庄墓电灌站和区乡接引合肥电源建成的8座小型电灌站。建县后,规划以滁河干渠、瓦东干渠、两湖(瓦埠湖、高塘湖)三大水源和已建成的农村输电线路的条件,采取县、社、队三级办站的方针。县水利局主办中型骨干电灌站;社、队举办小型电灌站,县水利局给予技术指导和少量经费补助。南部滁河干渠灌区已有电源基础,为发挥社、队自力更生精神,以建立小型电灌站为主;中部的瓦东干渠和北部的两湖灌区,以建立大型骨干电灌站为主,为社、队兴建小型电灌站提供电源、水源。按照上述规划,1965~1967年,由县水利局建成朱集、孔店、孔圩、吴店4座国营电灌站。随着瓦东干渠的延伸,1968~1971年,先后建成了四树、杭岗、吴山、陶楼、红旗、双河6座国营电灌站。1976年,又建成了永丰电灌站。
郊区在1966年以前已经铺开了骨干电力排灌工程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型电灌站,使全区电力提水形成网络,消灭水利死角,实现了全区排灌提水电力化。
在这一电力排灌大发展时期,由于各县(区)都作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大部分工程布局合理,效益显著。但由于发展步伐快,面广头绪多,少数地方也出现了大小站之间安排不当,浪费电源和器材的现象。
技改1977年后,全市对于电力提水排灌工程进行配套挖潜、更新改造。肥西县1978年、1985年先后更新了官亭一、二两站的机组和厂房。1982~1985年,以神灵沟、丙子、北分路、中派四站为水利配套重点,配齐完善了灌区建筑设施,提高了工程效益;圩区结合恢复水毁工程,分别在易涝的丰乐河柳湾圩、西大圩、永丰圩和沿湖的三十二联圩、滨湖圩投资扩建、改善。新建了柳湾、三义、西畈、中心庄、陶墩、临岗、仓、房小堰、湖光、四合圩、幸福、大兴、罗蕲、东安、太华、五合、王小圩17处小型电力排灌站,进一步提高了排灌能力。郊区除1978年、1979年两年新建了卫塘电灌站(兴集三级站)、东林电力排灌站外,沿南淝河先后建成了张生圩、永红、黄苍、五一排涝站,改造了东林站输电线路。对国营电力排灌站进行重点挖潜,先后更新改造了兴集、北门一站、北门二站和汪潦、群生、张洼站及淮西电力排灌站,提高出水量,扩大灌溉效益,降低了排灌成本。肥东县重点更新了撮镇电灌一级站、秦桥一级站。长丰重点更新改造了庄墓、朱集电灌站。
在更新改造电力提水排灌设备中,提高了大型电灌站排灌能力,带动了大批小型电力排灌站的更新改造,使工程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灌溉和排涝效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排灌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