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方桥电力排灌站
方桥电力排灌站是建国后安徽省最早兴建的电力排灌站,位于合肥市东南近郊,南淝河西岸,以南淝河为水源,接引螺蛳岗变电所电源。设计灌溉合肥市郊区城东、城南、常青、姚公、骆岗5个乡2.5万亩农田,并担负城东、城南两乡0.1万亩土地的排涝任务。灌区控制面积37.5平方公里,分五级提水。一级站在巢湖路高埂埭,二级站在城南乡张小郢,三级站在常青乡范小郢,四级站在城南乡姜坎村,五级站在常青乡爆竹村。
规划南淝河中下游沿岸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盛产稻谷之地。但两岸在店埠河口以上多为丘陵地带,地势较高,人工车水灌溉较为困难,农田常因旱歉收或颗粒无收。
民国时期,安徽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处计划过兴办淝河灌溉工程,但没有实现。1952年6月,淮南高压电输送至合肥。7月,皖北行政公署农林处水利局编制了《淝河电力灌溉工程测量计划》,后经安徽省农林厅水利局多次补充修改规划设计方案。1953年5月,华东水利部转中央水利部文件,批准方桥电力排灌站一级站工程。1956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为适应灌溉用水的需求,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兴建了方桥二级站工程。1956~1959年,先后建成三至五级站。
施工方桥电力排灌站一级站由安徽省水利工程处施工,1953年9月开工,1954年4月建成。二级站工程于1956年2月动工,工程分临时抗旱和按设计标准两个阶段施工。
一、临时抗旱施工。支渠土方缩小断面,突击进行;站房及进出水池,采用排桩档土板和部分干砌块石砌成;输电设备,除高压外线为正式架设外,内线均为临时安装;对电动机及水泵进行抢装。5月24日正式抽水,当年灌田3000亩。
二、按设计标准施工。
(一)渠道土方,由受益农业社分段包干。引水渠600米,第一干渠4900米,第二干渠2176米,各农业社于195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二)建筑物,多为圬工建筑,施工以浆砌块石、干砌块石和砖木结构为主。施工由工程处备料,派人监督,由合肥市劳动局协议承包。
(三)输电线路和机泵,由淮南电业局电力安装队承包架设站房内外电缆设备;机泵管道安装,由合肥郊区电工培训班学员安装;其他电线架设、配电盘安装、真空水泵安装,均由省水利厅、合肥电厂派人研究协助解决。
规模方桥电力排灌站总装机2l台,1348.7千瓦,共分5级,其中:
一级站装机9台,561.9千瓦。变压器2台,880千伏安。设计灌溉进水位7.8米,出水位16米,排灌流量2.2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700亩。1960年改建成排灌结合站,排涝面积0.1万亩。
二级站装机4台,300千瓦。变压器1台,420千伏安,扬程6.8米。该站为无灌区输水站。
三级站装机4台,300千瓦。变压器1台,320千伏安。设计灌溉进水位22.3米,出水位29.7米,提水流量为1.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800亩。
四级站装机3台,140.1千瓦。变压器l台,180千伏安。设计进水位29.3米,出水位34.4米,流量1.0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7000亩。
五级站装机1台,46.7千瓦。设计进水位34米,出水位43米,提水流量0.3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000亩。1966年拆除调到四级站。
方桥电力排灌站灌区共开挖干、支、斗渠12条,长34.4公里,建筑物137座。完成土方129.44万立方米,砌石311.3立方米,混凝土590立方米,水泥553.5吨,钢材195.6吨,木材53.5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57.1万元。
1966年,大蜀山分干渠水厂支渠通水,与方桥灌区渠系沟通后,使五级站变为大蜀山分干渠自流灌区,机泵拆除调整到四级站。三、四级站干渠与水厂支渠形成的自流和提水灌区交汇,如水厂支渠水量充足,即可向三、四级站灌区自流送水。因此方桥站提水灌区面积大大减少,现实际灌溉面积仅1万亩。1969年灌区粮食亩产400公斤,1972年亩产650公斤,1985年亩产800公斤。
管理方桥电力排灌站灌区配套齐全,管理机构完善,1959年,实现经费自给(主要来自水费和多种经营)。1970年后,开办了机械修造厂,生产2吨以下启闭机、闸门以及电焊机等产品。对外开展机电修理、电氧焊、车床加工、铁管镀锌等业务,每年都有经费上缴。
灌区范围缩小后,水费收入减少,多种经营不景气。现仅生产黑古陶,销路不畅,致使近年来经济收入减少,自给困难。
全站职工42人,其中干部4人,工人38人。1954年,属安徽省水利厅领导,1958年11月改属合肥市水利局领导。1963年7月改属合肥市郊区水利科领导。
撮镇电力灌溉站
撮镇电灌站位于巢湖北岸,是肥东县引巢灌溉骨干工程,三级四站,灌区控制面积561平方公里。总装机150台,1791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实灌31万亩。提水流量,一级站为30立方米/秒,受益区为撮镇、石塘、店埠、梁园4区18个乡(镇),并担负一部分引巢济滁任务。
规划设计撮镇电灌站于1958年3月由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处规划设计。原设计:一级站装机40台,单机110千瓦;二级站装机30台,单机130千瓦;三级站装机25台,单机11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同年9月工程开工后,施工期间,发现资金不足,机电泵管设备配套亦有困难。施工领导者间发生分歧意见,或主张按设计标准边施工边向上级报请追增资金、设备,或主张减少站级,缩小灌区范围。两种主张一时难以统一,工程只按临时抗旱站施工,1961年发挥一部分抗旱作用。
1962年4月,中央水利部派副部长周骏鸣、司长李伯宁率工程技术人员亲到施工现场审查设计方案。经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认为该工程是肥东县发展灌溉事业一项骨干工程,建成后,对促进该县农业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对有关资料演算比较,并从发展前景考虑,认为原设计符合实际,可以实施。经与省、地区、县水利部门商讨后,决定由滁县地区和肥东县两级水利局进一步编制设计文件报部审核。同年11月《肥东县撮镇电灌站扩大补充设计》编制完成上报,1963年4月,中央水利部决定总投资1060万元,并从凤阳、定远两县调拨一部分机电泵管设备,批准该工程施工续建。
施工撮镇电灌站经过初建、两次扩建、设备更新改造4次施工。
初建施工:1958年9月,肥东县成立撮镇电灌站工程指挥部,组织撮镇、店埠、石塘3区4万民工开挖机房基地、引水渠和干渠土方工程。1959年夏大旱,工程指挥部决定突击建成临时抗旱站,抽水保苗,减少农业损失。在指挥部率领下,民工奋力开挖土方,机械安装、供电、运输等部门大力支援,苦战1个月,建成了一、二、三级临时抗旱站,在当年抗旱中,初步发挥工程效益。抗旱结束后,工程转入正常施工,经过两年时间,开挖干渠6条、引水渠3条、支渠多条,完成一、二、三站建筑物施工和机泵站安装任务,1961年正式发挥工程效益。
1963年4月,中央水利部批准投资1060万元后,按照《肥东县撮镇电灌站扩大补充设计》标准施工,计开挖、拓宽干渠、分干渠14条,长145公里,完成建筑物382处,架设输电线路31公里。电灌站施工包括2次扩建和1次设备更新改造。
1966年肥东县干旱,北部八斗岭高岗地带,农作物和人、畜用水困难。该县决定在定光乡刘营村增建1座三级站,装机6台,1320千瓦,抽水流量4.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9.75万亩。在该站以上,再建四、五、六级站5座,把巢湖水送到八斗岭高地。另在二级站增装机18台,1350千瓦(该站装机已达48台,5250千瓦)。
1978年遭百年不遇大旱,一级站出水量达不到灌区各站抽水需求,经报请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拨给抗旱经费158.5万元对该站扩建,增装机23台,2345千瓦,增加出水流量8立方米/秒。刘营三站增装机11台,1100千瓦,增加流量3.85立方米/秒。同时,东三站(原老三站)干渠上又建一至三级小站,把水送到东山一带山坡110米高程山地,全灌区灌溉面积扩大到40万亩。
撮镇电灌站初建于50年代,因受当时机械生产水平的限制,设备质量普遍较差,又经长时间运转,多数机电严重老化,耗电量大,功率低。1980年经中央水利部批准,拨款142.7万元进行更新改造,将老化严重的16台(功率110千瓦)小电动机,更换为12台(功率为200千瓦)大电动机,改造工程于1985年完成。
撮镇电灌站整个工程,计开挖渠道127条,536公里,其中引、干、支渠15条,145公里;农渠112条,391公里。完成建筑物382处,其中倒虹吸19处、分水闸11座,节制闸5座,渡槽107座,铁路涵2处,桥梁178座,支渠口放水涵112座,跌水、溢流堰38处。总计完成土方485万立方米,砌石1.9万立方米,混凝土2324立方米,架设输电线路3.1公里(原从合肥螺蛳岗供电所接引,后改山王供电所接引,长为18.4公里),变压器17台,23120千伏安,总投资1320万元。
规模一级站装机60台,7495千瓦。下水位6.45米,上水位21米。抽水量30立方米/秒。
二级站装机48台,5250千瓦。下水位29.45米,上水位31.50米,抽水流量16.8立方米/秒。
东三站装机25台,2750千瓦。下水位31.35米,上水位44.50米,抽水流量10立方米/秒。
北三站装机17台,2420千瓦。下水位29.5米,上水位45.5米,抽水流量9.5立方米/秒。
效益与管理撮镇电灌站原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其中一级站3.8万亩,二级站7.5万亩,东三站8.8万亩,北三站6.9亩。1987年,东三站南北干渠上又建乡管站一至三级,装机65台,3200千瓦,增加灌溉面积13万亩,灌溉总面积达40万亩。1981年东三站灌区内的解集、王集、高亮3乡9万亩面积划为驷马山引江灌区,现撮镇站实灌总面积3l万亩。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建站前为100公斤,1988年底增至490公斤。
撮镇电灌站管理单位为肥东县撮镇电灌工程管理处,建有灌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灌区代表大会,研究管理工作,落实负担政策,确定按方计收水费,实行责任承包制。灌区内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渠道淤塞严重,通水不畅;二是灌区内废塘还田多,引与蓄不能有机地协调,对电灌站依赖思想较重。
庄墓电力灌溉站
庄墓电灌站是1960年兴建的l座大型电力灌溉站,位于瓦埠湖东岸,原属寿县,1965年长丰建县时划归长丰县。全站分南、北两站,分别座落于阎涧河(庄墓河)南、北两岸,通过阎涧河提引瓦埠湖水,灌溉庄墓、罗塘、徐庙、车王、兴隆、代集、朱巷、曹庵、水湖等乡(镇)21.3万多亩农田。电源接引代集35千伏输电线至庄墓桥,长8.8公里,建有一、二级站35千伏变电所各1座,变压器3台,总容量7100千伏安。
庄墓电灌站经初建和更新改造,共计完成土石方512.85万立方米,砌石1.76万立方米,混凝土0.15万立方米,开挖干渠4条,53.5公里,装机29台,4400千瓦,总投资531.2万元(不含社营6座三级站16台电机734千瓦数)。原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由于乡营6座三级延伸和灌区内修建16座小型水库协调,灌溉面积扩大至21.3万亩,实际保证灌溉面积为20.5万亩。存在问题为:一级站更新改造后,出水流量9.3立方米/秒,而二级站出水流量只达到6.2立方米/秒,呈口大咽小状态,限制了灌溉能力。
庄墓电灌站系长丰县水利局直辖二级机构,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1988年底实有职工38人。
北站庄墓北站初建时,由六安地区水电局设计,二级提水。一级站座落在庄墓镇西北2公里处,装机20台,2200千瓦。架设输电线路8.5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3200千伏安。二级站座落在庄墓镇东北4公里的罗塘寺南栾岗,装机15台,1650千瓦,架设输电线路0.3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320千伏安。
1960年10月,寿县水电局组织2.5万民工动工兴建北站。1961年10月,干渠、站基前池、压力墙、机房和机电设备安装等主体工程完成,共做土石方282.2万立方米(含主要建筑的砌体石方),架设代集至一、二级站35千伏输电线路8.8公里,建成两站35千伏变电所各1座,当年试机出水,1962年正式抽灌发挥效益。
1976年,开宽二级站黄花山干渠,将原黄花山分水闸改建成黄花山节制闸,兴建瓦东干渠黄花山干渠进水闸,使过水流量达10立方米/秒,从此沟通了瓦埠湖提水灌区和瓦东干渠引水灌区,保证了两灌区水源相互补济、调节,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
该站建成运行一段时间后,暴露出原设计不合理之处。首先是一级站选址不当,站址选在此处,利用阎涧河(庄墓河)作引水渠,长15公里,河道弯曲淤塞严重。当瓦埠湖水位降至16.5米时,引水渠抽不到水,需要投入大批人力清淤,而且一级站灌田仅有2000亩。若站址选在罗塘公社樊祠大队老虎岗,可缩短引水渠6公里,灌溉面积可扩大到2万亩。其次是机座偏低,仅19.5米,当瓦埠湖水位在汛期多年平均有40天涨至此高水位时,即要组织百多人抢险队驻站防洪抢险,稍不慎,即有淹机危险(曾发生过两次淹机)。再一是机电老化严重,单机出水流量仅为0.304立方米/秒,能源单耗高达10.4度电,千吨每米抽水效率仅62.2%。配电设备20台机组,每年启动的仅为80%,经常停机检修。
为改变这一状况,长丰县政府于1984年安排商品粮基地建设时,决定对该站更新改造,由县水利局设计室重新设计。其项目为更换机电设备,挖深进水渠道,抬高机座高程,确保机台安全。考虑如改变站址耗资太大,暂不变动。
更新改造工程投资130万元,于1984年11月动工。施工由庄墓电力灌溉站更新改造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改造工程有土建部分、机电安装、电器安装等项目。
土建部分,由安徽省水利建设安装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处承建。砂石配料、钢筋扎结、混凝土浇筑,均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机电安装,由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机电安装工程处承担。施工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安装机组设备,一部分安装配电及动力线路。为确保工程质量,机泵采用直径3.2米、2.8米大泵校正安装,泵体、电机采用0,02毫米的方水平校正检验。六台水泵同心度三道止口上、中、下最大偏差0.25厘米,最小偏差O.04厘米。安装后,泵座、电机座水平测量检验,6台机组座水平误差仅零点几丝米,符合国家排灌机械安装标准规范。电器安装,更换两台变压器,并相应更换一部分配套装置。
北站更新改造施工历时16个月,1985年4月,完成20.2米高程以下部分土方工程,拆除围堰通水,老站抽水春灌。9月,新机房主体工程完成,12月,出水管开始安装,1986年1月完工,2月安装机组,4月完成试机抽水灌溉,发挥工程效益。
一级站原装机20台,单机110台千瓦,总容量2200千瓦,更换为6台,单机310千瓦,总容量1860千瓦,减少340千瓦,抽水流量由8立方米/秒增加9.3立方米/秒。
一级站更新改造后,为与一级站更新后提水功能相适应,二级站除将原15台机组中一部分老化的更新调整外,又从一级站更换下来的较完好机泵中挑选两台安装在二级站,二级站机组增至17台套。
北站更新改造后,单机出水流量1.553立方米/秒,总扬程11.7米,效率为65.1%。以年平均抽水3500万立方米计,年节约用电269万度,折款16.14万元。年节省防洪、机电维修等费2.5万元,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瓦埠湖高水位降低扬程0.8米,节省用电8.4万度。
南站庄墓南站于1965年春兴建,座落在阎涧河(庄墓河)南岸庄墓大桥西侧。初建时以社办公助方式,由庄墓公社组织施工,寿县水电局派技术员指导。4700名民工奋战45天,筑起一条填方出水渠道,高3.5米,长12.5公里;建机房一座,装机6台,450千瓦;架设输电线1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750千伏安;完成土石方11.5万立方米。当年5月出水。该站设计灌溉庄墓、车王两公社农田3.5万亩。南站建站时由庄墓公社经营,1970年改为国营,并入庄墓电灌站。
朱集电力灌溉站
朱集电灌站是长丰县大型电力灌溉站之一,位于瓦埠湖北岸杨公区朱集附近。1965年11月破土动工兴建,1966年建成,设三级提水站,总装机20台,5479千瓦。提引瓦埠湖水,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电源接淮南市望峰岗变电所。灌溉朱集、孙庙、杨公、曹庵4个乡全部及三和、小孤堆、史院乡部分农田。灌区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1万亩。
设计长丰县西北部舜耕山以南,瓦埠湖东北杨公区一带为缺水易旱地区,历来农业生产落后。1965年,长丰县建县后,决定兴建朱集电灌站。工程由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规划设计。
一级站站址选在朱集西北2.88公里金家小庄附近,装机5台,2625千瓦。二级站站址在朱集北2.5公里池洼附近,装机4台,1744千瓦。三级站站址两处:一处在杨公庙北侧0.5公里处,装机4台,400千瓦;另一处在曹庵乡境内大孤堆北2公里处,装机7台,710千瓦(此站归曹庵乡管理)。
施工朱集电灌站是长丰县建县后首建工程,县领导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干部30人组成工程指挥部,省水利厅调派两位工程师驻工地作技术指导。全县共组织施工民工12.5万人次。1966年5月,一级站竣工出水,二级站同年11月建成,两座三级站同年12月完成机组安装任务。整个工程架设望峰岗至朱集18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兴建杨公35千伏变电所1座,安装变压器3台,容量为6340千伏安;开挖干、支渠12条,长107公里;兴建各种建筑物178座,累计完成土石方和混凝土145.25万立方米,总投资189万元。
管理朱集电灌站为长丰县水利局直属站,1988年有职工37人,灌区管理委员会由乡和站负责人组成,负责灌溉方面决策。财务上按亩计征水费,实行“收支包干,定额上交,超收留用”制度。
官亭电力灌溉站
官亭电灌站位于肥西县官亭镇,合(肥)六(安)公路南侧,提潜南干渠水,灌溉官亭地区江淮分水岭两侧农田,是淠河灌区重点提水工程之一。该站1960年11月始建时,为一级提水小站。1961年扩建,1966年后,淠河自流灌区逐步开发,灌区规划变化较大,改为三级提水。
1961年肥西县为开发官亭、五十里小庙和上派三区地面高程(废黄基面)25~65米的农田灌溉,决定扩建官亭电灌站。经1961~1963年3次规划设计,最后由安徽省水电厅批准兴建。设计一级提水,装16丰产24水泵23台,灌溉14万亩。为奠定肥西县北部用电基础,决定扩大设计兴建官亭110千伏变电所1座。变电所和电灌站于1961年同时开工,1964年同时建成。电灌站装机泵11组,当年投入抗旱。1965年夏,增建南天门临时抗旱二级站。
原站由于设备不足,出水量小,渠线又长,不能实现计划效益。1966年后,下游原列为计划灌区的五十里小庙和上派两区,为相继开发的潜南干渠、小蜀山分干渠自流灌区和英山、山口、大柏店电灌区所代替,规划灌区缩减6.12万亩。1966年潜南干渠切断南天门二级站引水渠后,另建官南站为其送水,并将二级站机泵由两组扩增到四组。1971年扩建社营蟠龙墩三级站,装机泵两组,二级站以上灌区增加到1.37万亩,全站三级提水灌区基本定型。
为改善二级站引水条件,1974年在潜南干渠江淮切岭上,架设官亭渡槽1座,拆除官南站,恢复由官亭一级站送水到南天门站的原来规划。渡槽过水量5立方米/秒,全长131米,为U型钢丝簿壳结构。
1978年,根据灌区变化和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对一、二级站进行了更新改建。
一级站改建于1978~1980年。原设计引水渠进水位高程48米,多年来灌溉期间进水位只能达到47米,水泵吸程增高,出水量小,因此改降1米。进水高程为47.0米,出水高程65.0米。原11台16丰产24水泵配110千瓦电动机老化,全部更新为14台套20SH——19水泵配220千瓦电机,翻建了机房,并建立了专用35千伏变电所,改善了供电条件。
二级站改建于1985年,更新了4.8公里临时线路和机泵,扩建并砌护了进出水池。进水高程64.2米,出水高程76.O米。临时厂房和管理房也进行了翻建。
官亭电灌站总装机19台,3890千瓦。设计一级站灌区6.12万亩,二级站0.94万亩,三级站0.43万亩,计7.5万亩。干渠长1.9公里,支渠2条,长27.3公里,分支6条,长33.8公里。配套涵闸104座,桥11处,渡槽1座。由于长期以来渠道和建筑物配套不全,灌区内社队又另建小站提水,1988年该站实灌面积为3.77万亩。工程累计完成土方125.4万立方米,石方0.74万立方米,使用水泥826吨,钢材37.75吨,木材202立方米。国家投资405万元(不含110千伏变电所造价108万元)。工程兴建后,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灌区粮食产量自建站前亩均175公斤,增长到1988年的350公斤,复种指数增加,油料面积扩大。由于利用渠道航运,官亭这个“旱集”,现已成为肥西县北部水陆交通的繁荣区镇。
该站在兴建和配套中,由于规划设计多次变更,施工又在边规划边设计中进行,因而浪费比较严重:一级站进出水池和干渠,是按开始规划设想灌溉18万亩、33台机组的规模兴建的,偏大。原规划一级站焦婆支渠下段(焦婆店至农兴镇)的倒虹吸工程,1966年挖土15万立方米,备了价值15万元的工程材料,因施工难度大半途而废。在灌区配套中,为了省工,有的渠道是绕岗沿等高线开挖的,水路长,输水损失大,灌溉不及时;有的涵闸达不到设计水位,已受破坏;有的便桥是群众自发兴建的,跨度小,阻水;部分渠道淤阻失修,村队又重建小站提水;二、三级站灌区为山丘、砂石土壤,渠道难开,又难防渗,尚未完全开发;1975年,三级站已改提潜山水库水。
官亭电灌站为肥西县水利局直属站,管理人员34人。
众兴电力灌溉站
众兴电灌站为淠河灌溉工程滁河干渠灌区配套工程,1970年3月动工兴建,四级提水,规划灌溉面积27.2万亩。一级站建在众兴水库上游同心乡张段稍村,基本上属喂水站,灌溉面积仅0.4万亩,抽水流量18.7立方米/秒,提众兴水库水向二、三级站送水。二级站设在同心乡汪东岗村,三级站有同心、园町、园西、杨圩4处。三级站以上配套,又建有3个四级小站,共9个站。计划装机60台(套),14305千瓦,1988年底安装44台(套),11040千瓦,实灌面积14万亩。
该站电源从合肥铝厂——梁园35千伏输电线路接引至二站变电所,长14.5公里。二站变电所两条出线,一条仍以35千伏送至园町三站,再延伸至白龙区供电所;另一条以6千伏送至一站和同心、杨圩三站,计长37.5公里。一、二、三站共有变压器14台,容量17375千伏安。
该站工程规模较大,由县水利局、区、公社三级负责干部直接领导施工。县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土方工程由白龙区组织2万多民工开挖。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工程,由供电局承担架设。该站规划装机60台(套),14305千瓦,1988年底实装机44台(套),11040千瓦。规划灌溉面积27.2万亩,实灌14万亩,实灌面积与规划面积相差尚远。现有输电线路断面偏小,从梁园至二级站的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有待架设。
滁南电力灌溉站
滁南电灌站位于肥东县东北部滁河南岸,系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肥东灌区4片(滁南、杨塘、黄疃、龙山)中的1片。1981年10月动工兴建,1985年建成。灌区介于肥定干渠田埠赵二级站与刘桥坝三级站之间,地面高程22~25米。灌区为石塘区的高亮、文集、王集、解集4乡,控制面积81.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6万亩,其中提水灌溉7.2万亩,自流灌溉0.4万亩。三级提水,共安装13台机组,2080千瓦。开挖干(支)渠4条,长22公里。施工由肥东县水利局领导,土方工程由该县石塘区10个乡共同承担,共完成土方52.9万立方米,混凝土1012立方米。工程投资305.3万元,另外群众自筹资金19.9万元。1988年底实灌7.2万亩。
站一级站站址在高亮乡余家户村,引水渠穿过刘桥坝,安装5台机组,900千瓦,扬程10米,流量5.3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实灌4万亩(自流灌溉0.4万亩)。
二级站站址在高亮乡余家大塘附近,离一级站0.7公里,安装4台机组,720千瓦,扬程10.1米,流量4.2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6万亩,实灌1.2万亩。
三级站站址在高亮乡小孙庄附近,离二级站6公里,安装4台机组,460千瓦,扬程12米,流量1.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6万亩,实灌1.3万亩。
渠系余家户一级站引水渠分上、下两段,塘东刘至刘桥坝为上段,长1.O公里;刘桥坝至一级站为下段,长0.4公里。二级站引水渠亦分两段,自一级站出水口至余家大塘为一段,长0.5公里;自余家大塘至二级站为第二段。余家大塘为调节水塘。二级站分出两条支渠,一条为二级西支渠,一条为二级东支渠。三级站引水渠也分两段(长6公里),自二级站出水口至刘兴大塘为上段,水位42.5米;自刘兴塘至三级站为下段。刘兴大塘为调节水塘。三级站出水渠至分水闸长0.3公里。分水闸水设两条支渠,三级西支渠长5.3公里;三级东支渠长2.7公里。
主要建筑物一、进水闸有二:锹拐刘进水闸,位于塘东刘附近,为渠首引水建筑物,2米×1.5米开敞式闸门。余家户进水闸,是一级站引刘桥坝水的站前进水闸,1米×2.5米涵洞式结构。
二、祝大塘节制闸。当小流量时抬高水位,向下一级渠道配水;当祝大塘双坝和跨溢洪道上渡槽运用期间发生故障时,作紧急断流之用。闸为浆砌块石结构。
三、祝大塘和大孟两座渡槽,均曲拱少筋混凝寺结构。拱跨10米,高1.67米。槽内水深1.15米。流速2.17立方米/秒。
四、公路桥。店埠至高亮公路穿越渠道,设置净宽7米的双曲拱桥。乡队公路桥面净宽5米。
输变电工程从皖中电力系统的220千伏桥头集变电所接引。抽水站用电,自桥头集至刘桥三级站架设40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并在刘桥三级站设110千伏变电所一座,电压110/35/6千伏;变压器2台,容量4,05千伏安,供谢湾四级站、田埠赵二级站、刘桥三级站及肥东面上抽水站16处,合计抽水站负荷61450千伏安。滁南灌区输变电从刘桥110千伏变电所的35千伏引线间隔引用,长3公里至二级站变电所,再以10千伏电压送至一级站和三级站,长9.4公里,线路总长12.4公里。现有变压器8台,总容量4000千伏安。丙子电力排灌站
丙子站位于巢湖西岸丙子铺,是肥西县灌排两用三级提水站:一方面,提巢湖水灌溉丙子、四十井两乡农田1.51万亩,另一方面排丙子乡涝田0.19万亩。一级站装20丰产35水泵3台,24丰产50水泵2台,均配95千瓦电动机,进水高程7.3米,出水高程14.6米;二级站装20丰产35水泵3台,24产丰产50水泵2台,均配95千瓦电动机,进水高程14.5米,出水高程20.5米;三级站(位于四十井乡东七大户)装16丰产50水泵2台,配75千瓦电动机2台,进水高程20米,出水高程29.0米。三站均由丙子变电所供电。
该站规划设计和机泵增减有6次反复。1959年初建,规划为二级提水。10月,引水渠防洪闸土方动工,1960年停建。1961年复工续建时,改为四级站。一、二级站各装20丰产35水泵3台,三级站装PV50水泵2台,四级站装PV50水泵l台。一、二级站当年建成,三、四级站1963年建成。1965年为加大三、四级站灌区供水,一、二、三级站各增装12H——19泵机2组,四级站增装10SH——19泵机2组。1966年引淠大蜀山分干渠自流灌区扩大到四级站灌区后,四级站撤销,一、二、三级站增装机组拆除。1971年,三级站2台PV50泵机更换为16丰产50泵机,提高扬程3米,相应加高了渠道,一、二级站又增装16丰产35泵机1组。1978年特大干旱,淠河总干渠断水,该县拨提巢抗旱经费32万元,又恢复了四级站,装16丰产50泵机2组。一、二级站增装24丰产50泵机2组,三级站增装12SH——19泵机3组,扩大灌溉面积1万余亩。1981年,再次拆除四级站设备和三级站增装的泵机。同年,二级站扩建厂房二间,至此一、二、三组站机械设备基本固定。
兴建丙子电力排灌站国家累计投资137.02万元,另外群众筹资1万元。
1982年,丙子电力排灌站总结了长期以来水费负担不合理,国家与群众两吃亏的教训,与灌区乡、村两级领导议定了“包田亩、包排灌、包水费”的承包合同。在承包田亩内,电灌站有旱包灌,有涝包排。灌区乡村无论排、灌水量多少,按年包干水费分期交清。承包合同经县公证处公证,一年一订。这种方法效果较好,首先是灌区农民不愁旱涝,可以大胆进行全年茬口安排,有利抗灾增产。其次电灌站可以因时制宜,开机排灌,避开抗旱排涝高峰,调节用电用水,统筹兼顾,更好地为灌区服务。1981年前,该站自给率长期徘徊在50%左右;实行排灌承包合同后,据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年计算,自给率已分别达到96%、90%、89.5%。
丙子站兼管牛角排灌站,牛角排灌站装机4台,260千瓦,提派河水,排灌丙子、四十井乡农田5400亩。
神灵电力排灌站
神灵电力排灌站,位于肥西县丰乐河北岸束家瓦屋,提丰乐河水,灌排清平、丰乐、苏腥3乡(镇)农田2.55万亩,其中单排0.43万亩。装20丰产35水泵8台,配95千瓦电动机,排灌流量5.6立方米/秒,进水高程6.5米,出水高程15.0米,由李小郢变电所1000千伏安主变3.15千伏出线直接供电,线路长0.8公里。
1961年6月大旱时,安徽省水电厅和厅属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派干部、工人1000多名,到丰乐河边抗旱劳动。在抗旱中边查勘设计边做土方,利用神灵沟自然河道引丰乐河水,建成临时抗旱站,装16丰产24水泵6台,配110千瓦电机。同年秋重新设计,改建为正式电力排灌站,利用三十二联圩截洪沟为东一灌溉渠。开挖了引水渠和东二、东三两条灌溉渠。1963年建成神灵沟35千伏安变电所(1982迁至李小郢)和电力排灌站10间厂房。1964年建成第一道防洪闸,发挥了排灌效益。排涝由东一灌溉渠泄入巢湖。1960年配套了六冲渠下涵、第二道防洪闸、李小郢和沈大郢公路桥,并在东一灌溉渠上增建了3座节制闸。由于东一灌溉渠断面大,路线长,、渠三用(灌水、排水、截洪),矛盾重重,1975年在渠首增建排涝闸1座,排涝改入神灵沟小河下丰乐河。1982年、1983年,肥西县拨给重点农水配套经费10.93万元,建配套节制闸31座,放水口210处,解决长期以来灌区由于渠道长、水位低、高田灌溉难的问题。此工程计完成土方34.2万立方米,石方3887.4立方米,混凝土870立方米,国家投资113万元。
神灵电力排灌站原灌田5.07万亩,1966年灌区程店公社和丰乐公社部分田改为淠河自流灌区。1968年,滨湖、清平、苏小3公社先后另建了太华、木兰、更生站。1978年三里二级站改为一级站,另提丰乐河水。1979年,清平公社又另建了滨锋站,神灵站灌区逐渐缩小,实灌面积常在1.5万亩左右。
神灵电力排灌站在1980年前连年亏损,1980年,实行成本核算,计量收费,每台小时水电费12.78元,并开展了多种经营,扭转了亏损,自给率110~120%,稍有盈余,为肥西县排灌经济效益最好的电力排灌站。
兴集电力排灌站
兴集电力排灌站原为肥西县兴建,后划属合肥市郊区,位于合肥市区东南郊、巢湖北岸,以巢湖为水源,三级提水。一级站在晓星乡小柏郢附近,二级站在义兴集附近,三级站在常青乡卫塘。灌区南濒巢湖,北接合肥市区,东靠南淝河,西与大蜀山分干渠灌区相联,控制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为低洼圩区。
该站由安徽省水利厅设计,省水利工程处施工二队施工,1957年2月兴建,1958年4月竣工。共装机18台,218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8.49万亩,排涝3.3万亩。灌区受益地区有郊区义兴、晓星、义城、大圩、骆岗、城南、常青和肥西县烟墩等8个乡镇,同时担负着合肥市自来水一厂供水任务,平均日供水量8万吨。全站包括一、二、三级站和东林电力排灌站。其中三级站和东林站原为独立单位,1988年划入。
一级站进水位6.46米,出水位20.88米,净扬程14.42米。原装机2台,1050千瓦,配36SH——24水泵2台,出水流量3.88立方米/秒。1978年大旱增加装机2台,600千瓦,现共有电机4台,1650千瓦,排灌流量6.0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20米高程以下农田4.54万亩,实际达到2.77万亩。排抽东大圩、小张圩、大张圩、杨婆圩、孟家圩等圩区易涝田3万亩。
二级站进水位20.66米,出水位31.6米,净扬程10.94米。原安装电机2台,330千瓦,配36SH——22水泵2台,流量3.11立方米/秒,后增加装机6台,现有机电8台,1080千瓦,灌溉流量达4.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20~31米高程岗地3.95万亩,实灌1.62万亩。
三级站(卫塘站)1978年兴建,装机6台,450千瓦,配“丰产35水泵6台,进水位31.2米,出水位42米,扬程10.8米,流量2.4立方米/秒,安装变压器3台,780千伏安。原为独立机构,设有南郊灌区工程管理所(卫塘电力灌溉站),现为城市供水和南郊农业灌溉的备用站。
东林电力排灌站,位于南淝河右岸、东大圩与张圩交界处的马家渡。1978年建临时站,1980年改建正式站,共装机8台,640千瓦,扬程6.5米,排灌流量5.04立方米/秒。安装变压器3台,850千伏安,提引南淝河水,接兴集变电所电源,担任东大圩、大张圩、孟家圩等圩田排灌任务。
兴集站灌区开挖引、排干、支、斗渠计15条,长69.2公里,修建涵闸、斗门140座,桥梁59座。完成土方198万立方米,砌石910立方米,混凝土1230立方米,国家共投资421万元(不包括卫塘、东林站)。机房、管理房、渠道共占用土地814.23亩。兴集站1960年前属肥西县水利局领导,1960年改属合肥市水利局领导,1963年7月,又重归肥西县水利局领导,1978年7月改属郊区水利局领导。
兴集站建成后,对促进灌区农业生产发展和为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服务起了重要作用。1960年实现经费自给,灌区配套完整,在向城市供水期间,每年都有利润上交。1987年自合肥四水厂建成,停止向城市供水后,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水费和多种经营收入,经费面临困境。
少年号电力灌溉站
少年号电灌站是由全省少年儿童捐资倡议兴建。为表彰少儿们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的爱国主义美好心灵,故命名少年号。该站位于合肥西郊,提引董铺水库水。电源接西郊变电所。灌区控制面积53.8平方公里,全为丘岗地带。三级提水,一级站座落大蜀山下大铺头北,二级站座落马小郢,三级站座落油墩,总装机16台,1211.9千瓦。设计灌溉蜀山、姚公、杏花村和常青等乡(镇)农田5.4万亩。
该站由安徽省水电厅设计,合肥市水利局组织施工。设计一级站装机7台,770千瓦,配带16丰产24水泵7台,进水位25.5米,出水位38.4米,出水流量4.97立方米/秒,安装变压器2台(760千伏安1台,50千伏安1台),灌溉农田2.5万亩。设计二级站装机6台,330千瓦,配16凸型24水泵6台,进水位38米,出水位46米,出水流量2.1立方米/秒,安装变压器2台,560千伏安,灌溉农田2万亩。设计三级站装机3台,111.9千瓦,配带16离心泵3台,进水位45.6米,出水位53.1米,出水流量1.05立方米/秒,安装变压器1台,180千伏安,灌溉农田9000亩。
该站1959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8月竣工,共开挖干渠1条,长10.5公里;支斗渠5条,长34.9公里;兴建涵闸、斗门、渡槽等建筑物77座,公路桥及便桥71座,总计完成土方182.8万立方米,砌石12630立方米,混凝土307立方米。用去水泥1166.5吨,钢材52.5吨,木材63.2立方米。后经续建配套,总计投资188万元,初建时,少年儿童捐资40万元,国家投资40万元。
少年号电灌站原灌区全靠提董铺水库水灌溉,1966年5月大蜀山分干渠开通,从滁河干渠放10.5~12.2立方米/秒流量进入该分干渠后,少年号电灌站一、二级站灌区为自流灌溉所代替,从此该两站变为备用站,只有三级站改提大蜀山分干渠水源,灌溉农田3000亩。
该灌区下游连接方桥电力排灌站四级站渠道,只有在大旱年才从董铺水库和南淝河提水补给,正常年份都用大蜀山分干渠自流供水。由于灌区改用自流水灌溉,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民收入增加。
少年号电灌站1963年6月前为省水利厅领导,1963年7月划给合肥市郊区水利科领导。1969年成立大蜀山分干渠管理所,与少年号电灌站合并统一管理,现有职工23人,其中干部4人,工人19人。现渠道、机房、管理房用地1394.26亩,房屋12幢,建筑面积1947.9平方米,目前经费自给率达200%,每年均有上交任务。
双河电力灌溉站
双河电灌站是长丰县瓦东干渠灌区一较大电灌站,1971年1月动工兴建,1974年建成,三级提水。
一级站位于双河水库南岸松树岗附近。二级站位于许庄东北200米处。三级站为乡办乡管,有风登、南刘小、许岗3处。总装机18台,容量3505千瓦。其中:一级站装机6台,2210千瓦;二级站装机6台,1110千瓦;三级站3处,共装机6台,185千瓦。
该站电源从下塘集110千伏变电所接引。以双河水库为水源,灌溉造甲、隆兴、陈刘3乡农田9.7万亩。其中一、二级站灌区占85%,三级站灌区占15%。总投资133.65万元,完成土方120.37万立方米,砌石1.55万立方米,混凝土1062立方米。该站一、二级为国营站,三级为乡管乡营站。国营站经营管理有方,经济效益较好,自给率为118.8%。
合肥市国营电力排灌站一览表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