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同治年间,合肥有几户南北杂货商号开始经销、代销进口的煤油(俗称“洋油”或“火油”)。光绪年间,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国际石油垄断组织在芜湖设立分理机构,合肥市场经销、代销煤油的商号增至10余家。
民国26年,合肥专营、兼营煤油的商号达40余家,其中批发商号有德孚、福记、鸿义发3家。鸿义发商号有资金约40万元(法币下同),雇工约70人,主要经销“美孚”煤油。德孚商号有资金约20万元,雇工近50人,主要经销“德士古”煤油。福记商号有资金约15万元,雇工30余人,主要经销“亚细亚”煤油。是年,合肥市场煤油销售量约1200吨。日军侵占合肥后,日伪洋行对石油严加控制,实行“组合配售”。原先经营石油的商人多数逃难他乡,仅剩一些小商号靠批进的少量的煤油供应居民照明。抗战胜利后,合肥县除鸿义发、德孚、福记3家煤油批发商号相继复业外,另有永和、义威等7户煤油商号先后开张。这一时期,合肥市场经销的石油商品多从蚌埠购进。民国37年,合肥专营、兼营石油的商号有22家,销售石油(主要是煤油)总量约900吨。
解放初,政府鼓励私营商号继续经销、代销煤油。1951年,国营合肥石油营业部成立。此时国产石油不多,货源主要来自苏联。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方便群众购买,合肥石油营业部从成立起即着手增建石油销售网点。1953年,全市经销石油的网点已达134户,其中主营7户,兼营70户,小贩57户。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对汽油、柴油、润滑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石油营业部于1954年扩建成合肥石油供应站。
1956年,合肥市主营石油的私营商号全部实现公私合营。从1959年开始,由于国际关系变化,导致国内油源严重不足。这期间,合肥市对石油采取定量供应、合理分配、品种调剂、节约代用等措施,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最低需求。60年代,大庆油田开采,合肥石油业的货源有了保障。这一时期,合肥石油站经营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润滑脂统一由安徽省石油公司计划分配。受资源所限,合肥市对成品油采取按季分月、均衡调进的办法,按照“保主保重、兼顾一般,年定量、季安排、超耗不补、节约归己、年内有效、跨年作废”的原则供应。为了解决用户超计划用油的困难,合肥市于1983年开始经营高价油。1985年销出的高价汽油比1984年增长62%,销出的高价柴油比1984年增长1倍。1985年,合肥市对平价石油和高价石油,继续实行统一分配、计划包干办法,严格执行计划油不得超销、自采高价油供应不受计划限制的规定。在搞好石油进、销、运、贮的同时,重点抓合理分配、调剂余缺、节约用油等工作,收到了较好的较果。是年,合肥石油供应站共下设5个加油站、1个零售商店和6个门市部,拥有1个油库和1支车队。供应的成品油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润滑脂及其他石油产品共6大类70多个规格品种。供应范围由建站初期的5县1镇扩大到1市11个县及县以下32个供销社。全市石油购进量比1958年增长41.96倍,销售量比1958年增长32.54倍,实现利税比1954年增长22.34倍。商品购进
晚清时期,合肥县煤油货源由外商驻芜湖分理机构提供。代销商号需向外商分理机构提供有担保的保证书和寄押财产契约,方可按季或分月提货。
民国初年,合肥四乡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发展,经销煤油的商号除采用代理、代销方式外,还采用订购、现购、赊购、函购等方式购进煤油。日军侵占合肥后,经销煤油的小商号被迫接受日伪洋行的规定,只能代营,不能自行进货,否则将受到惩处。抗战胜利后,英美石油再度进入合肥市场,经销煤油者一般都采取自行进货。
解放后,合肥市的石油货源由国家按计划统一调拨,再召开供货会议进行分配。起初从华东区石油公司浦口储油所进货,后由合肥石油站根据上级下达计划,从满洲里调进苏联石油,从抚顺调进煤油,从锦西、新疆、北京等地调进润滑油,从茂名调进页岩油。1960年,由于国际关系变化,满洲里无石油供应,合肥石油站改从兰州、玉门、上海等地进油。60年代,大庆、胜利油田相继投产,合肥市主要从这两处进油。70年代,为解决重点单位用油不足的问题,合肥石油站除向上级追补进货计划外,还派专人或发函电向省内外兄弟单位求购或调剂石油。80年代,为满足供应区的需求,除按计划进货外,还向上级申请调供议价(高于市价)油。
商品销售
晚清时期,经销煤油的商号为扩大煤油销售范围,常向民众作点灯示范,以消除用户对煤油“易燃易导致火灾”的恐惧心理。由于煤油价格较贵,将其用于照明者仅限于城内的商号、赌场和殷实人家,因此销量很少。
民国年间,城市将煤油用于照明者较为普遍。经销煤油的商号带着各种灯具走乡串村销售煤油。批发商以舒城、庐江、六安、含山、无为等县为主要销售区,用代销、赊销方式销售煤油,有的还送货上门。日军侵占合肥期间,日伪当局对煤油实行统配,除较大商店用煤油照明外,多数居民恢复用植物油照明,不少贫民摸黑过夜。抗战胜利后,原来的煤油商号相继复业。然而,由于货缺价涨,商号常囤积居奇。
解放初,受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影响,合肥市场煤油奇缺。为平抑煤油价格,国营百货公司千方百计设法调进煤油供市民照明。1951年,国营合肥石油营业部奉上级指示,负责将调进的煤油、汽油、润滑油供应给本市及六安、寿县、舒城、肥东、肥西等县。各地的批发起点为汽油200公斤以上,煤油15公斤以上,润滑油3公斤以上;零售煤油敞开供应,批零差率基本上为9%。1953年,为推销积压的苏联石油,合肥市首次利用幻灯、街头黑板报宣传用煤油照明及烧饭的好处,并对耕作机械所需柴油实行价格优惠。1955年初,根据商业部批转的《煤油商品凭证限量记录供应办法》,合肥市实行居民凭《购买证》,基层供销社凭《购货登记簿》,机关团体凭《介绍信》的办法供应石油。8月,根据省商业厅通知精神,发给用油单位《购油证》,实行凭证按计划供应。1957年下半年,合肥市在供应区内实行按行政区划分块供油办法,由用油单位的主管部门统一申报计划,再由供应部门按量统一掌握分配供应。
“大跃进”时期,市场石油需求量猛增,油源紧缺。为保证重点单位用油,合肥市石油供应部门一面压缩非生产性供油,一面开展节约用油活动。对求供的居民,按每人每次凭介绍信限购一定数量的煤油。1961年,按农、轻、重顺序供油。1968年,城市居民凭粮本按月供油;郊区农民由供销社按实有人口进油,再由公社安排供油。
70年代初,合肥市对农牧业、茶业国营、集体企业按批发价,每吨优待90元供油;对水利建设事业按每吨优待125元供油。1976年,对使用汽油的小汽车、大客车统一发放加油票,对机耕、救灾、农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及运输所需的柴油一律按计划,对工矿企业生产按计划的50%供油。1977年,实行“三管”(管供、管用、管节)、“四定”(定员、定额、定耗、定节)办法,统购统配、定量供应。
1983年,合肥市实行以上年核定的计划量为基数供给“平价油”(即计划油),不足部分全部按高价油供应。1984年,执行“年定量、季安排,包干使用、超耗不补、节约归己、年内有效、跨年作废”的供油原则,对超计划的求购单位一律按高价供油。1985年,敞开供应高价油,按月、按日供应平价油,优先保证公交、警务、消防、救护、环卫等部门用油;对年耗50吨以上的74家用油大户,采取按系统分配,由油田直接供油。是年,合肥石油供应区范围为:合肥市、肥东、肥西、六安、舒城、寿县、巢县、庐江、霍山、金寨、霍丘等市、县及县以下32个基层供销社和1000多个用油大户。
储运设施
储存设施清末民初,合肥煤油商号多利用店房储存煤油,购进的煤油全用10公斤装的白铁密封桶包装。
民国年间,部分商号开始租赁空闲的公房、民宅储存石油,并备放黄沙等物品防火。
1952年初,合肥市石油业始于城东三里坎兴建简易油库,所储石油几乎全用大铁桶包装。是年末,油库迁至大殿岗。1957年6月,迁至白水坝。
1959年7月,南门油库首期工程竣工,计建成油罐5座(容量5000立方米),轻油泵房80平方米(后扩大到180平方米)。泵房内设油泵5台,真空泵、罐各2台,总动力144千瓦。1961年,油库建2000立方米钢质油罐2座,1000立方米钢质油罐1座,80立方米计量罐3座,油泵房20平方米。1968年,建成162平方米小流量发油间。发油间内装直径40毫米流量表6台,80毫米流量表1台,进发油料基本实现机械化。自1974年起,油库陆续增添往复泵、齿轮泵7台,空压机1部,总动力72千瓦。1976~1978年,先后建成10000立方米钢质油罐2座,5000立方米钢质油罐3座,500立方米钢质油罐28座,50立方米钢质油罐4座,润滑油罐36只,总容量40000余立方米。配套设施有:6车位轻油装罐间252平方米,直径80毫米流量表20台、50毫米流量表6台,小品种发油间224平方米,地磅1台,输油管道6158米(其中进油管道1071米,出油管道5087米)。1985年,油库占地总面积为164亩,拥有油罐66座,总容量52240立方米。
运输设施1958年,合肥石油站在市南郊兴建铁路专用线1272米(其中通往南门油库线长480米)。此线源于18公里铁路专用线106号道岔。
1959年,省商业厅拨给合肥石油站3辆油罐汽车(12吨位)。1964年,合肥石油站购货运汽车3辆、14吨位,并成立了车队。1976年,为便于接卸,将铁路专用线延伸。80年代初,新建铁路三股线245米,后因故至1985年仍未启用。1985年,合肥石油站共拥有油罐车10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