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咸丰年间,合肥及其周边地区“土纺土织”棉布业兴旺,棉花成为抢手货。所产青麻除供本地市场需求外,还供邻省商人前来采购。光绪年间,“洋布”开始占领市场,“土纺土织”机匠停产者众,市场棉麻曾供过于求。
民国初,外地商人来合肥参与棉麻购销活动者渐多。地产“洋纱”、“洋布”、“洋袜”、“洋巾”(毛巾)对棉花的需求渐增,坝上街、崇德街、二里街等较大的棉花专业市场开始形成,且购销两旺。民国24年,合肥县输出的棉花达3万担,青麻达2.4万担。民国26年,合肥有棉花商号12家。日军侵占合肥期间,日伪当局将棉花列为军需物资,指令三井、大阪、大丸洋行垄断经营,民用棉由洋行按人计量配售。抗战胜利后的民国35年,合肥有棉花店(坊)23家,麻店2家。内战期间,国民政府将棉花列为军需物资,未被批准经营的棉花商号只得关门停业。
解放后,中国花纱布公司皖北分公司合肥办事处、中国土产公司皖北分公司合肥办事处于1951年相继成立,分别承担棉、麻购销业务。1954年,国家开始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计划销售,(即统购统销),禁止棉花进入自由市场买卖。1955年,合肥市棉、麻等21种商品由市农副产品采购局经营。不久,此机构撤销。1956年3月,国营合肥市棉花采购供应站(又称二级站)正式成立。该站拥有网点4个,仓库7幢,职工22人,专营棉花购销业务。1957年后,安徽纺织厂、针织厂等30余家纺织企业陆续投产,用棉量大增。为了做好棉花计划供应工作,市棉花采购供应站根据省级有关部门核批的计划进行平衡调拨,以满足生产和居民的需要。
1962年,市棉花采购供应站更名为市棉花站。1971年,市棉花站建立棉花加工厂,专业生产絮棉、被絮。
1977年4月,市棉花站更名为市棉烟麻公司。1982年,烟叶由市烟草公司专营,市棉菸麻公司更名为市棉麻公司。是年,公司拥有职工127人,专用棉麻仓库11幢、36718平方米,营业面积552平方米。1984年,棉麻业进行改革:将原棉供应由计划调拨改由生产单位按计划到产地直接挂钩采购。这一时期,合肥市的民用絮棉及国家储备棉仍由该公司调拨供应。1985年,市棉麻业拥有零售网点7个,代销网点5个,职工168人。
商品购销
清末民初,合肥市场的棉、麻商品主要由棉麻商贩购自本地乡村和宿松、太湖、六安、霍山、金寨等地。所购棉、麻除供本地需求外,还运销口岸城市销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棉花列为军需物资,按征购统配方式经营。其中亦有将棉花私运至津、沪供出口者,从中牟利。
解放初,合肥市场棉、麻商品由私商经营,芜湖、安庆等市和江苏、浙江等省的私营纺织厂家亦来合肥收购棉花。1951年11月,国营皖北花纱布公司合肥办事处从事棉布、棉纱、棉花批发、代购代销业务;青麻由中国土产公司皖北分公司合肥办事处经营。
1954年9月14日,国家发布《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合肥市遵照此令立即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并对经营棉花的私商进行妥善安置。1956年后,合肥市除按省、市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计划进行棉、麻收购、调运和销售外,还开展了按计划直供和送货上门的活动。对市民所需的棉花,实行按人年定量(1市斤)凭票供应;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用棉、麻,实行申购、审核、批供制度;对婚丧嫁娶、新生婴儿、复转军人、归国定居华侨等,凭有关证件定量批供。
1966年后,为支持上山下乡运动,对下放知青每人加供棉花6市斤。
自1984年始,棉、麻市场放开。棉麻购销由产需双方直接挂钩。市棉麻公司积极组织货源,敞开销售民用絮棉和棉被胎。
合肥市棉麻业若干年份主要商品购销数量表
单位:担

储运加工
储运清末民初,合肥四乡及邻县农民(其中亦有少数商贩),多以人力畜力等运输方式,将棉、麻输入合肥市场销售。经营棉、麻的本地坐商和外地行商就地购货后,在自有店堂堆放不下时,多租赁民房、货栈房(棚)储存货物,继而经水路运至芜湖、上海等口岸城市销售。民国25年淮南铁路通车后,部分商人改经铁路输出棉、麻。经营者在棉、麻库房周围置有消防缸,并禁止闲杂人等出入。
解放初,国营商业企业采取租赁码头货棚,或借单位闲置礼堂储存棉、麻。运输工具以大车和汽车为主,船运为辅。1956年,棉麻业于蚌埠路774号兴建砖结构棉、麻仓库7幢和简易货场2处(占地面积23832平方米),储量7.8万担。
1958年5月,棉麻业将上述2~7号库无偿交给市废品收购站兴办废品加工厂,并在大兴集重建露天简易货场15984平方米。1960年夏,又在淝河汽车制造厂斜对面建简易货场19314平方米。1962年,因废品加工厂撤销,棉麻业将以往无偿交出的仓库收回。
1966年,棉麻业首次购置跃进牌汽车1辆,开始自运部分棉、麻货物。至1975年,已拥有汽车5辆、载重24吨。1971年,于蚌埠路774号新建仓库2幢、3495平方米。1977年,市供销合作社将道士岗2幢仓库(2300平方米)无偿交给棉麻公司使用。1984年,为防止储备棉储期长易变质,经上级批准,市棉麻公司将储存期超过3年以上的棉花按降一个等级的价格销售。1985年,棉、麻市场开放,市棉麻公司购进的棉花多作储备用。
加工清末民初,合肥棉花市场成交的棉花多系皮棉,居民所需絮棉需请弹花匠加工。民国8年,合肥有弹花店6家,不少居民请弹花匠到家弹花。弹花店在经销棉絮的同时,还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生意兴隆。自民国35年起,正昌、陈同裕、曾和丰等弹花店相继开业。民国38年,合肥城共有私营弹花店17家。他们以棉弓、木棰、磨板等工具生产絮棉和被胎应市。此外,肩扛工具走街串巷吆喊弹棉花者络绎不绝。
解放初,私营弹花店有增无减,至1953年已达28家。不少店家购置木质弹花机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翌年,这些私营弹花店接受公私合营改造,承接市花纱布公司加工絮棉等业务。60年代,部分街道和农业社办起了絮棉加工厂,但多数生产质量不高。1971年,省棉麻公司无偿拨给市棉花站5台道勃生梳棉机。利用这些机器,市棉花站成立了絮棉加工厂。该厂生产的被絮质量可靠,受到市民青睐。至1985年,这个厂生产的絮棉和被絮常常供不应求。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茶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