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年间,合肥粮商常以就地挂牌批趸的方式销售粮油,有时也将粮油运至直隶、山东等省及芜湖、无锡等口岸城市出手。他们中有的联合操纵市场,有的为牟利而明争暗斗。不少砻坊、磨坊、油坊除代客加工粮油制品外,也参与粮油市场经营活动。他们与在晓市行出售粮油者一样,常用掺杂兑水、耍弄斗(秤)把式、藏底盖面等方式坑害消费者。
民国初年,合肥县多数粮油商取利有度,大行小店恪守其经营之道。民国20~21年,合肥县因连遭灾害而粮食歉收,粮商采取高价进、高价出的方式买卖粮食。民国23年,合肥县旱灾较重,粮商从外地运粮油来合肥销售,把市价抬得很高,时有饥民死于街头。县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曾采取限价销售粮油的措施,并对违者予以处罚。
合肥沦陷期间,粮行老板纷纷携资逃难,其库存余粮被日军掠夺并派兵看守。日伪当局封锁粮食贩运渠道,对粮食实行统配,规定由“洋行”为居民配售粮食。其配售之粮,多属劣质或霉变货。民国33年,合肥地区发生旱灾,粮源匮乏,《新皖日报》报道:“四乡农民户绝盖藏,食菜粥秕糠,哀鸿遍野,饿莩载道,饥寒之惨状,使人目不忍视”。
民国35年,当局强购硬派军粮,粮商乘机囤积居奇。翌年5月1~7日,合肥掀起居民抢购粮食风潮。18日,沈鸿昌、沈大生、信和丰3家粮行联手雇木船103艘,装粮1000石,由县保安队武装护卫外运。当粮船驶至桑树湾附近时,近千名饥民蜂涌上船抢粮。保安队随即开枪弹压,致民众亡3人、伤6人,还有4人被拘捕。此后,粮价一直暴涨不止,居民抢购粮食风潮迭起,以致发生多起挤伤、踩死百姓事件。县政府为平息抢粮风潮,慌忙筹款购粮供给省府机关公务人员、学校教员、医生和街道居民。然而,人多粮少,供给居民之粮仍不能保证供应。一些粮商趁机掺杂兑水,抬价售粮。对此,《公正报》载文揭露:“这些米蠹(指大米铺老板),十有八九是囤积居奇、掺杂兑水的好手,他们一句话能把米价抬到九十九天外;他们又善于和官场联络,因此,能(将粮食)大批打包私运。这一时期,居民在街头巷尾谈粮价时,无不动怒。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并实行粮食限价政策。于是,大粮行囤粮观望,小粮行多断货源,造成市场多日无米应市,贫民陷于断粮绝境。”《逍遥津》载文曰:“国民政府天天说平价,但是凭一纸命令平价,没有准备大量物资供应市场,结果是物资逃避,愈平愈贵”。《公正报》亦发表《物价与热度齐飞,人面共黄昏一色》等文章,抨击粮价暴涨。
解放初,合肥市国营粮食部门贯彻“以销助收,以购助销”的方针,在保证军需的同时,大力做好民粮供应工作。1950年3月,国营粮食部门为制止投机粮商扰乱市场,减少其中间剥削,让更多的市民能买到国营公司的廉价米,一面取消凭派出所介绍信限量购粮的规定,一面从外地调进粮食压价抛售。6月,国营粮站及门市部除实行挂牌售粮外,还与一些私营粮行签订中熟米代销合约,要求私商按国营牌价销售粮油。
1953年11月,合肥市开始对粮食实行计划供应。规定对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用粮,进行有组织的预决算;对市民口粮采取一次评定用粮数量,划段定点凭证分期分批供应;对农村集镇中的缺粮农民、灾民、手工业户及其他居民,一律按照规定价格供给其需;对熟食业、食品业、旅栈业、食堂及其他工业用粮,参照历史用粮水平定额供应;将全市私营粮行组建成13家粮食代销店,取消粮油自由市场,将粮油交由国营粮食部门统一经营。1954年7~8月,合肥市发生百年不遇洪灾,市粮食一库水深没腰,市民唯恐粮源不济,尽数购买计划粮。为防止粮食脱销,国营粮食部门迅速从东北调进糙米加工成熟米应市稳定市场。是年,市颁布《粮食划片定点供应办法(草案)》;
1955年6月,合肥市成立节约粮食办公室,将市民月人均用粮由30.5斤(市斤,下同)降至27.6斤。10月,实行以人定量凭证供应粮油制度。市民每人每月粮食定量标准为:特重体力劳动者45~55斤,平均49.93斤;重体力劳动者36~44斤,平均39.83斤;轻体力劳动者28~34斤,平均31.5斤;职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平均28斤;大、中学生34~38斤,平均34.52斤;无业居民和10岁以上儿童25~27斤,平均26.66斤;未满10岁儿童9~22斤,平均14.41斤;食油每人每月4两,僧尼高于此标准。11月,合肥市实行按计划凭票销售粮油制度。与此同时,全国通用粮票、安徽省流通粮票、安徽省定点粮票和安徽省料票(饲料票)及购粮通知书在合肥通行使用。12月10日,经市人民委员会财粮贸办公室批准,市粮食交易市场成立。规定在不违反国家粮油价格的原则下,允许农民到市场内出售粮食、薯类、饲料、油脂、油料等产品;允许机关、团体、粮油制品生产单位和居民到交易市场购买计划外粮食。1956年,因合肥地区农业收成较好,市粮食部门放宽了粮油计划管理,对求购粮油者持“有叫必增”的态度,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重领粮油票证。是年11月市整顿统销办公室成立后,即在全市开展核实人口、核定工种、按实供粮、杜绝浪费的工作,使市区月人均供粮由11月份的30.11斤降至28.85斤,基本上符合中央提出的人均供粮下降1斤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月人均供粮不高于28.77斤的要求。这一时期,市粮食部门在市区粮店开展了“六好粮店”活动,采取预约售粮、电话售粮和为老弱病残送粮上门等便民措施,获得市民好评。1957年,合肥市采取“划片定点”、“以点管户”的方法管理居民用粮用油。各基层粮店以户立卡,建立档案随时纪录供应范围内人员口粮的变动情况,并按月(季)核对,做到人、粮、户相符。
1958年“大跃进”,市粮食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对一些企业招募的农民工实行“预借”粮油计划,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加班实行增加粮油计划等办法,当年多销粮食近3000万斤。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合肥粮油严重不足。1960年3月4日,合肥库存食油只够市场3天消费。3月13日,库存粮食只够市民1.5天消费。中共合肥市委立即出面组织市粮食部门以山芋干与肥西县兑换稻谷(3000万斤)连夜加工成米应市,化解燃眉之急。是年,合肥市将市民月人均粮食定量标准减少3~5斤,食油由月人均5两下降为3两;同时还发出《关于动员全市人民节约粮食的通知》,号召职工、居民、驻军官兵每人每月捐献1.5~2斤粮票给国家;并规定凡销给居民的口粮,须凭粮票与《购粮证》到指定粮店按核定计划每月分3次供给。1961年6月,市粮食部门遵照中央《关于核实城市人口粮油和供应的紧急通知》精神,纠正了人走不(注)销、死亡不报、工种不符等虚报冒领粮油票的问题。1962年,市各粮店出售的玉米(粉)、山芋干(粉)、大麦粉等杂粮数占市民口粮计划的50%。市粮食部门不得不将居民食油月定量标准由3两减至2两,但对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还增供高价(市价2倍)食油1.5市斤。
1963年,粮油货源较前增多,供给居民的粮食全是细粮。是年9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巢湖路、黄山路、七里塘、双岗街等粮油交易所建立。交易所内,农民在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的剩余粮油可以上市出售。市粮食部门发出《关于粮油供应全部使用粮油票证结合办法的通知》,对申报粮油计划、领交粮油票及清算、分片管理、定点售粮等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同时印发了《合肥市定点粮票》。此定点粮票面值分O.5斤、1斤、5斤、10斤、50斤、100斤、300斤、500斤8种,与《安徽省流通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流通粮票》同时使用。因公到外地出差的人员需持证明信及合肥市定点粮票,至中心粮店(分片管理粮油票证的机构)兑换安徽省及全国通用粮票。1964年,为解决粮油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合肥市对部分粮油品种的销价进行了调整,并给每个职工及其负担人口(不足5人按5人、超过5人按实数)每人每月补贴人民币0.3元(由其所在单位按月发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各地来肥“大串联”人员与日俱增,贴大字报需要大量的面粉调制浆糊,以致粮油存量减少,细粮供不应求。因此,市粮食部门只好报请市革委会批准,在市民购买粮食时搭售山芋干(粉)、玉米(粉)等杂粮。是年调高粮油销价,普通市民每人每月粮贴增至O.7元(行政13级以上干部和收入与其相当的人员不发粮贴)。1967年7~8月间,合肥两大“造反派”组织之间发生武斗。以农学院为其“大本营”的一派,在一不给钱、二不给粮油票、三不经任何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从一里井、西七里塘粮店强行提走粮食42.13万斤,食油4003斤。在“造反派”打“派仗”期间,全市各粮店仍坚持营业,保证粮油供应。1970年11月,市粮食部门根据上级指示,调高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标准(月人均增加2~3斤)。1972年7月,合肥市对饭店用油计划量作了调整,对副食、酿造等行业用粮实行按计划批供。
1979年2月,合肥市开放粮油市场,建立了5处粮油交易所,其中坝上街、双岗交易所的生意最火红。10月,市粮食部门为支持糕点业恢复名优产品生产,竭力按该业提出的粮油质量要求和求供数量计划供货。12月,合肥市将僧尼、回民食油月定量标准提高到每人7两。1980年,市粮食部门为腾出仓容收购新上市油料,对市民每人每月增供1~2斤中价食油(约高于平价1/3);对老红军每人每月增发平价油票2斤;对县、团级离休干部每人每月增发平价油票1~1.5斤,每2个月凭票供给1袋(50斤)富强面粉。1981年,对完成合同定购上市蔬菜量的专业蔬菜队按每个劳动力月增发粮票3斤;对生产糕点厂(坊)按其购粮数量的12%(其中名牌素食糕点按16%)供应食油;取消向市民搭售杂粮的规定。从1982年始,每逢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节日,合肥市对非农业人口凭《购粮证》每人增供4~6斤中价食油。1984年8月,合肥市再次印发《合肥市定点粮票》,其面值分50斤、10斤、2斤、3斤、1斤、0.5斤、0.2斤、0.1斤等8种。为便于市民流动使用,在发放《合肥市定点粮票》的同时,搭发10~20%数量的安徽省流通粮票。市民到外省出差或探亲访友,需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并用合肥粮票兑换安徽省或全国流通粮票。1985年,市粮油食品供应公司成立,全市粮油票发放、回笼及居民粮油关系迁移和审批均由该公司负责。粮食供应部门提出“辛苦我一个,方便全市人”的口号,通知各家粮店皆配针线包、扎袋绳、擦手布、空油瓶和瓶塞等用品方便顾客。有的还为“五保户”、烈军属和缺乏劳动力的居民送粮上门,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1980~1985年,市区粮食销量平均每年以6.9%,油脂销量平均每年以13.6%的幅度递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