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康熙年间,合肥官绅士民捐款在县城兴办庐州育婴堂收养被弃婴儿。光绪年间,育婴堂废毁。其后多年,社会溺婴、弃婴成风。民国23年9月,县府成立募捐委员会,拟募款兴建公立育婴堂(未成)。1O余年后,合肥始有保育院。
建国后,市生产教养院设少婴所、托儿所,托育被弃婴儿。1953年6月,市人民政府发布《严禁弃婴实施办法》。翌年,市人民政府民政科、市生产教养院追查起诉弃婴者,市人民法院判处弃婴者1年以内徒刑。
1958年8月,中共合肥市委批转市民政局、公安局、妇联党组报告,要求县委、区委及有关机关党组研究执行报告所列7点意见:1.各乡、社、居委会、街妇联、接生站划片包干,发现弃婴,立即追查;2.批判重男轻女思想,宣传弃婴违法;3.追查婴儿去向不明户;4.建立保姆、奶母介绍所;5.责令被查出的弃婴户领回婴儿,赔偿抚养费,并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或罚款、判刑;6.动员群众领养已收容的婴儿;7.严格执行出生、死亡登记制度,宣传避孕节育,对贫困产(孕)妇予以适当救济。
1960年2~3月,各区召开派出所和街委会负责人会议,发动群众、分片包干,严防弃婴,将查获的弃婴犯立即交有关部门处理。此后,市、区民政部门协同有关单位,一面收容抚育或动员群众领养被弃婴儿,一面追查惩处弃婴者,使弃婴现象逐渐减少,几乎绝迹。
庐州育婴堂
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县文学王景道、程云发起,庐州知府张纯修、合肥知县贾晖支持倡募筹设。起初,该堂收养婴儿100余名,每名有1乳妇喂养。乾隆十年(1746),因原址狭窄乳妇不能住堂,乃于德胜门内府旧署基(现金寨路市干休所附近)建房32间为新堂所。乳妇居住堂屋,每名每月米3斗,冬季为婴儿置装。育婴堂有堂役2名、堂医1名,月给米各6斗,工食钱各420文;另给堂医药资4500文。光绪初年,堂废毁。
合肥保育院
位于南门洋楼巷9号(原三育农场旧址,今省立医院附近),民国35年7月由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举办,翌年9月移交省社会处接办。院有平房32间,保姆及员工28人,收养婴儿48名、2~4岁孤儿10名。每月经费800万元,其中职工薪金占600余万元(保姆每月2.5万元左右)。院内无医疗设施,无医药费。所收婴儿多患重病或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死亡较多。民国37年10月,该院停办。
合肥市福利院少婴所
1950年,市生产教养院始收养婴儿。1953年,因婴儿增多,院内设少婴所。至1989年,总计收容、抚养、托养、领养婴儿10000余名。
起初,群众发现弃婴就直接送往市生产教养院。自1964年起,市里规定需经市民政局同意后送往;1979年后,改经区民政局同意后送往。凡婴儿入院,须经过检查身体、取名、照相,登记被弃时间、地点、衣着、生日,立档、发床头牌,然后交少婴所护理。
抚养建所初期,少婴所收养的婴儿,由政府按月供给每名60斤米。后将给米改为给人民币。1970年后,院给婴儿按年龄、智力、病残状况编组,每组10名左右,3~4组为一班。婴儿不足周岁的,日喂鲜牛奶(1/3磅)及奶粉、奶糕、果汁等;周岁以上的,为其设专灶,每周更订食谱,米面肉蛋鲜菜适时调剂。1981年,少婴所制订的《婴儿护理细则》规定:护理员须熟悉婴儿姓名、体质、特点,每4小时喂食,中间喂水、换片;夏季,给婴儿每日洗澡、换衣,平时每周剪一次指甲,3周拆洗一次被褥;婴儿周岁断奶,须教练其学会坐、站、走、话。
托养建所初期,少婴所将部分婴儿托养在农民家,每名每月给托养米60斤,(1953年改为人民币)。农村公社化后,托养保姆费由少婴所按人月9元、粮票9斤统付人民公社,再由公社给保姆适当补助。托养保姆须35岁左右、健康、乳汁多。1953年首次保姆评奖会召开。此后5年,每年评选1次。曾获一等奖的保姆谢从发,抚养3名病弱婴儿均康复健壮被人领养。其中1婴病重时,她曾冒风雪抱送病婴就医,并3次为其输血使其得救。获头等奖的陆大嫂,曾将6名病婴养胖。其中1名曾遍身烂疮,经她精心服侍,很快痊愈。托养婴儿一般都能享受家庭温暖、“母子”亲情,但其中呆傻者易被虐待。1979年,少婴所规定保姆守则:1.精心哺育婴儿,不得虐待;2.病婴及时就医;3.因故不能继续托养的必须将婴儿退还院方,不得私行转让;4.婴儿不幸夭亡,须具医疗证明。80年代,市福利院将托养婴儿逐步收回集中抚养。
领养1952年,少婴所规定有抚养能力、有职业、无子女者,可凭地方政府或机关介绍信领养婴儿。此后5年间,市民政部门曾多次函请各地区协助宣传领养婴儿。195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函告接收一部分婴儿,并派员前来挑选。9月,市教养院派干部乳母包乘2节卧车将这部分婴儿护送至赛汗塔拉(现温都尔庙)。当地干部群众以锣鼓乐队迎接,还召开了欢迎大会。牧民代表说:“汉族兄弟将亲骨肉送给我们,使蒙汉人民亲上加亲。”
1961年6月,西市区民政科查访区内居民领养的45名婴儿中有35名状况良好、4名病弱、4名夭折、2名被虐待(后收回福利院)。翌年10月,市民政局、妇联检查被永青、优胜公社与县桥、濉溪公社居民领养的23名婴儿中,有20名成长良好,被养父母视如亲生。80年代,市福利院察看被萧县、砀山等地居民领养的40余名婴儿,普遍生活良好、健康成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