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空情监视
1949年合肥解放时,驻军曾在市郊制高点设立对空观察哨监视国民党飞机行动,每哨2~6人。此后,哨所增加。到1958年底,合肥市兵役局在市郊各乡(社)普遍设置了对空观察哨(了望哨),并扩展至市辖巢县、肥东、肥西三县(重点选设)。各哨均由当地基干民兵轮流担任,每哨15~20人,每晚2~3人。守哨时间一般在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4时。逢重大节日,增加人员昼夜值班。1960年,各哨陆续撤除。
1962年,市防空指挥部会同合肥市人民武装部,分别于花冲公社曹冲大队、袁岗公社兴华大队、张洼公社姚大郢大队、兴集公社东岗大队及建华窑厂、西市石油库附近高地重建对空观察哨,由上述大队或单位各派1个基干民兵班担任对空监视任务。1965年,又于井岗、江淮、孙岗、四里河、东方红公社各建1个对空观察哨,同时要求各防空分指挥部在市区适当位置分别设置观察哨。1966年“文革”开始后,各哨相继撤除,此后再未重设。
1969年,合肥加入统帅部及南京军区空袭信号传递网,市人防办公室开始设战备专用电话全时监听,并沿用至今。1978年后,驻军雷达站协助合肥市对空监视工作。
警报报知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合肥设有防空监视队、哨,专事对空监视活动。防空监视队设队长(上尉),编制12名,均属专任,隶属于安徽省防空情报所。配备有15门电话总机1部、5瓦电机1部、7倍望远镜1部、指北针2只、定向仪2副、时钟1座、时表1只、安徽省实图1幅。哨设哨长(中尉),编制8名,由县政府及保安团调兼,抗战爆发后,改为专任。配备有电话1部、8倍望远镜1部、指北针2只、定向仪1副、时钟1座、时表1只、安徽省明细图1幅。合肥沦陷后,防空监视队并各监哨均告撤离。战后,各队、哨复建。民国37年合肥防空队共设3个哨,编制12人。
国民当局曾规定各县及重要乡镇设主钟1座,适时发布空袭警报。合肥主要使用庐州师范、省立庐州中学的铜钟报警,有时也利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的铜钟。主钟多由防护团派人值守。报警信号有:空袭警报,即敌机距中心区105公里时发布;紧急警报,即敌机距中心区80公里时发布;解除警报,即敌机飞离105公里时发布。因合肥防空通讯落后,以上规定无法执行。每次敌机空袭,均在听到机声方敲钟报警,以至居民躲避不及,灾难加重。
日军占领合肥后,由日伪当局组织实施空袭警报有关事宜,曾规定以汽笛、哨声报知空袭。
抗战初,防空通信设施主要以有线通信为主,无线通信为辅。防空监视队并各哨,均设专用电话与防护单位、防空机关及重要防地(如机场、警主钟等)沟通联系。1937年底,曾星夜抢架防空监视队哨与三里街机场的联系专线。架线任务多由县政府承担。合肥沦陷后,各线被破坏无余。至抗战胜利,又行修复。1949年随国民政府崩溃而废弃。
合肥解放后,采取多种报警方式,主要有枪声、军号声、汽笛、钟声及手摇警报器,此方式沿用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有关防空警报的组织实施,多由军事部门承办。1962年,根据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的布置,开始建立警报报知网。市防空指挥部于邮电大楼顶端开设总警报器一台(电动),由该局派员昼夜值班。各区防空分指挥部分别设立手摇式警报分台接转信号。同年,合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发布通告,规定了空袭预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种信号规范;要求全市凡有汽笛的单位,在总台或分台发出信号后,均应按规定信号齐鸣,通知居民适时掩蔽。1966年,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对原警报信号规定进行修改后,向全市公布。
1969年,警报报知网扩大,全市共设电动警报器10台,由市人防指挥部利用电信局交换机集中控制,规定全市各种音响(有线广播、汽笛、钟声、锣声、哨声等)均应及时传递警报信号。不少大型厂矿企业配备了手摇警报器。同年,市人防领导小组重新制定了空袭信号规范。到1970年底,全市共设大小电动警报器16台,警报音响覆盖率60%左右。
1973年后,针对警报设施陈旧及在历次演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指挥部对全市警报网进行了多次改装、更换。到1975年,在市区各高大建筑物上共设电动警报器12台,并与当时地下宣传站、有线广播网相结合,构成地上、地下两层警报报知网。
1978年,市防空指挥部装备了警报控制台,拟在市区设电动警报器42台,并利用坑道敷设警报专线。1981年,对警报器重新布点,取消自控警报器,使用多功能警报总控台。总控台由市防空指挥部通过电信局交换机施行统一控制。其音响基本覆盖全市区。
1985年,根据省人防办公室指示,撤销皖安机械厂、江淮仪表厂、钢铁大楼、东七旅社、合钢公司5个警报点,增建无线电控制网,集中控制市区数个重要警报点。
指挥通信
合肥解放初,百废待兴,防空指挥通信尚未构成系统。防空情况的上传下达,均由驻军通信部门承担。1951年,根据皖北行署、皖北军区联防字第1号通报命令,规定全市凡系长途线路(包括有线电和无线电),均有传送防空情报的当然责任。上空呼号,只准防空部队在通报防空情报时使用,任何机关、部队、学校、团体与个人均不得使用。其后十数年,防空指挥通信管理及设备运用,均由市武装部与市邮电局协同承担。
1962年,市防空指挥部着手建立指挥通信网。根据同年拟制的《通信保障计划》,于市邮电局大楼专设50门磁石式总机1部,并架专线两条(主线、预备线)至各分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单位。同时利用市武装部、市邮电局设备设施开设无线线路、运动线路,以保战时防空通信畅通无阻。
1969年底,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开始筹建指挥通信枢纽。1970年建成的通信枢纽可直接联络省、市党政军首脑机关及有关区、局、大型厂矿、大专院校。总机4名守机员,初由市邮电局临时借用,后正式调入人防系统。无线通信装备为15瓦、50瓦电台各1部,但报务人员尚无定员。
1972年8月,市指挥所迁移,通信枢纽移至警备区内。原设专线多有调整,但布局仍欠合理,加之器材设备不够现代化,以至防空演习时线路被占、指挥失灵情况屡有发生。为此,省、市防空领导部门多次指示加以改进。同年,装备2瓦报话机数部,以加强市指挥部与各区、联防片的联系。1973年复增运动线路,装备摩托车2部。
1976年8月,市人防领导小组召开“合肥市人防通信、防空警报使用、维护管理座谈会”,规定防空通信设备设施、线路由合肥警备区和市人防办公室共同使用。1978年,增设与长丰县的防空通信专线,以电台、电台车参加省军区组织的防空通信网路,以电台与后勤指挥部建立专向联络。同年,与各(县)分指挥部分别建立协同指挥网。
1980年,新指挥所落成,防空通信枢纽迁入,隶属市人防办公室通信部门管理。
1984年,市人民防空委员会规定,防空通信网由军分区、市邮电局、市人防办公室共同组成。同年拟制的《空情保障计划》,又对通信线路作了较大调整。
1986年,人防通信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新的人防通信枢纽工程经多年筹备,破土动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