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防空演习
50年代,全市曾多次举行防空演习,项目多为交通、灯火管制、人口疏散等,参演人员不多,规模也较小。
1962年后,全市性大规模防空演习逐渐增多。1962年底,市防空指挥部为检验同年《预案》的可行性,曾于南七里站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试验性演习。1965年5月,经两个多月准备,再次于南七里站举行试验性演习。项目有对空射击、人口疏散、交通管制及各种专业队作业等。全市共有轴承厂、锻压机床厂、重型机械厂和安徽丝绸厂等16个单位参加。有蚌埠、淮南、芜湖、安庆、濉溪、马鞍山和铜陵等市的200余名代表前来参观。演习分防空袭和消除空袭后果两部分进行。市防空指挥部以电话发出空袭预报,南七分指挥部利用警报器、汽笛发出空袭警报,顿时预设各炸点烟火四起,爆声隆隆,各专业队立即投入作业。由于参演人员通力合作,这次演习受到各市代表好评。
1969年10月21日晚,全市举行灯火、交通管制演习,首次使用了市规定的演习预报、演习警报、解除警报3种音响信号。演习开始后,市内10部警报器齐鸣,所有灯火齐灭(各工厂企业等生产单位须用窗帘等物遮掩光源)。全市有800人负责该次演习的指挥与检查。同年11月1日,组织一次有142800余人参加的防空人口疏散演习,疏散距离10~80公里不等。市人防领导小组组织医疗救护队共150人配合演习,他们以8个公社医院为基地,设立8个野战医院。1970年1月4日晚,举行人口疏散、灯火、交通管制、战时社会治安等项目的演习,首次使用了1969年以后建立的警报报知网。同年9月25日晚,又进行了一次“敌”机夜间空袭下的灯火、交通管制单项演习。演习严格按照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及五种专业队作业的预案进行。
1973年1月23日,市人防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一次规模较大、内容较全面的全市性大演习。主要项目有人口疏散、掩蔽、各防空专业队演练、交通管制、各级指挥机构演练等。为扩大警报音响覆盖面,除用警报器外,还通过有线广播网、电话等进行情报传递。参演人员根据音响信号的区分,进行各种演习。演习开始后,全市实行交通管制,市区内禁止通行,车船、人员均向郊外或就近疏散。各专业队按计划进入岗位或阵地:对空射击专业队构成火力网,对500米内空中模拟目标实施射击演练;救护专业队,对假设伤员进行“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五大技术演练;消防专业队,对假设的不同类型着火点实施不同扑救方法的演练;治安专业队进行定人、定位、定任务的坚守岗位演练。各级指挥机构的演习,主要以拟制战斗文书,明确各处任务为主。在人口疏散、掩蔽中,要求全市凡有防空工事的单位,均要以每平方米2人的计划,组织人员进入工事掩蔽。
1973年11月,市人防领导小组组织一次防空工事住人试验。中国人民解放军合肥警备区市大队1连100人奉命参加试验。试验地点设在01主干道,住宿段全长152.5米,平均每人占面积约4.78平方米。试验段共设3个观测点,重点观测住人以后地道内的温度湿度,自然风流的风速、风量,卡他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以及人员的生理状况和生活情况。试验刚开始时,参试人员普遍感到不适,10天后基本恢复正常,结束后人员生理状况无变化。这次试验从11月17日到11月30日,共进行了13天整。住人试验结束的当天,在原地点又进行一次工事住人密闭试验。参加试验的民兵共115人,其中有14名女同志。试验共进行了6个小时,主要观察人员生理变化,多数人感到不适,少数人出现呕吐。密闭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短途行军,绝大多数人能坚持进行。这两次试验结果表明,合肥市防空工事的“三防”设施及生活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1974年1月9日,合肥市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综合演习。为突出重点,确定合肥农药厂、合肥电机厂、安纺一厂、合肥印刷厂、省木材加工厂为重点演练点。参演的各单位均组成生产、战斗两套班子。演习警报发出后,全市约有10万人在10分钟内全部进入工事掩蔽,市区地面无一车、船、人员活动。市党政军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省军区三大部及省人防办公室组成7个参观、检查小组,深入点、面巡视指导。同年6月份,开始在南七里站实施民兵地道战演练,此项活动一直延续到1975年。
1976年2月和1977年3月,合肥市先后举行过两次防空演习,规模均较小。
1983年5月,根据南京军区指示,合肥市承担了“防空研究性演习”的任务,成立了演习指挥部,由合肥军分区司令员干体发任总指挥。事先对各防空专业队进行了集中训练,并举行了两次预演。11月13~15日,演习正式在省电力厅地下室、合肥火车站、市体育场、市人防指挥所实施。全市共有56个单位数千人参演,由海军航空兵派飞机协助演习。演习共分临战准备、抗击敌空袭、消除空袭后果3个阶段。主要课目有:战争初期城市防空袭的组织指挥、人口疏散、专业队的组织与运用、政治思想工作、警报通信网的组织与运行、民兵高炮的运用等。此次演习规模空前,并取得预定效果,得到了前来参观的南京军区首长和华东地区各省、市代表的赞扬。
人口疏散
1962年以前,合肥市关于人口、物资疏散的项目缺少具体方案。1962年,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制定的《治安警卫和人口疏散保障计划》中,对全市人口疏散的组织领导及疏散中的各项事宜,作了具体的规定。1965年,确立的疏散原则是:先省、市领导机关、要害部门,后一般单位;先老弱妇幼,后一般人员;先人员,后物资。疏散对象:非生产人员、居民、学校、机关和可搬迁的企业。疏散方式:采取多方向、多路线,以徒步为主。有早期计划疏散和临战紧急疏散两手准备。疏散总人数33万人。
1969年,《紧急情况下防空袭计划》规定,人口疏散以市区主要路段为分界线划分条块,组织向郊区及长丰、肥西疏散。到1970年,全市早期疏散人员达58178人,共搬迁商店2家、中学32所、大学1所、剧团1个。省、市档案馆开始在大蜀山建立后方基地。1971年,结合上山下乡运动,再次组织疏散6万余人,并搬迁工厂1个。以上疏散人员及单位,数年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绝大多数已陆续回城。
1975年12月,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拟定《临战人口疏散计划》。该《计划》立足于一次疏散完毕,走弱留强;实行定组织、定人员、定地点、定路线、定时间的“五定”方法,以集体为主,条块结合组织实施。全市编成3个疏散总队,在国家发出战争预报时实行疏散,总计划疏散23万人。疏散人员以徒步为主,车辆运送为辅,沿合利、合青、合安、合巢、合六公路,向肥西、肥东、长丰三县疏散。各县均做了相应的准备,并将任务分别落实到公社、大队、生产队。
1978年,《合肥市临战人口疏散计划》确定的疏散对象是:老弱病残、高级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学生及暂不留城的机关干部、职工。总人数较1975年有所增加。疏散地点仍为长丰、肥西、肥东三县,并在各疏散地区设立供应站,解决人员生活问题。
1984年,修订的《合肥市临战人口疏散计划》决定,早期疏散工作由市、区人民防空委员会负责,临战疏散工作由市人民防空指挥部负责。运送时,人员以车船为主,采取水陆并进、各种交通工具和徒步分道齐进的办法。安置时,实行市行政区对县、办事处对乡、居民委员会对村、居民对生产队的办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