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矽肺防治
矽肺普查1962年,遵照周总理“要力争在3年内解决我国尘肺危害问题”的指示和安徽省提出的在3年内使矽尘浓度达到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的要求,合肥市于1963年组织矽肺普查组,重点对全市有矽尘作业的12家工厂进行环境矽尘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被检企业生产环境的矽尘浓度均超标。1964年,矽肺普查组又对7家工厂进行矽尘检测,采样74份,检测结果表明,被检企业环境游离二氧化矽含量最低为17%,最高达95%。1975年,市卫生部门在全市设720个矽尘检测点,检测787家厂次,检测结果表明,被检企业环境矽尘浓度超标率达99.3%。
矽肺防治1963~1964年,合肥市政府拨防尘专项经费31.8万元,用于工厂安装防尘设备,使各工厂粉尘浓度明显下降:合肥砂轮厂,作业环境粉尘含量由294毫克/立方米,下降为60.5毫克/立方米;玻璃厂作业环境粉尘含量由122.6毫克/立方米,下降到7毫克/立方米;搪瓷厂配料间作业环境粉尘由215毫克/立方米,下降到66毫克/立方米;灯泡厂配料车间作业环境粉尘含量由612毫克/立方米,下降到39毫克/立方米;省地质局碾磨作业环境粉尘由114毫克/立方米,下降3毫克/立方米。1965年,合肥市举办防止粉尘危害展览会,放映防尘电影,组织职工观看,收到很好的教育作用。70年代中期,市卫生局根据各厂医疗力量实际状况,组成11个医疗卫生协作组,深入工厂开展防尘、防矽肺、防毒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1984年,合肥市成立职业病诊断小组,负责全市矽肺诊断和诊治技术指导,并根据矽肺病患者病情轻重,分别安排治疗和疗养。在治疗中,贯彻“五个结合”。即:治疗和思想工作相结合,治疗和轻体力劳动相结合,治疗和生活规律化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治疗和防痨相结合。
1962~1985年,合肥市卫生防疫站先后对5964人次做矽肺摄片检查,确诊矽肺病51人,死亡6人,列为矽肺观察对象898人。
职业中毒监控
铅中毒监控1956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6个印刷厂的165名铸字、化铅、排字工人进行体检,发现被检者红血球总数及血色素分别为35.4%和39.8%,均低于正常人。经对这类工厂作业区环境进行空气测定,结果发现这类工厂环境空气中,铅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5.8~44倍。1959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印刷厂56名老工人进行体检,在工龄较长的老工人中,查出可疑性铅中毒5人,铅吸收3人,轻度铅中毒5人。1972~1973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61家工厂、664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查出铅吸收5人,慢性铅中毒4人。1975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空测53家工厂的126个铅作业点,受测点空气中含铅量超标率达81%,最高超标达485倍。另在受测点工人中查出铅中毒10人,占受检人数2%。1979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空测113家工厂,有142个铅作业点,空气中铅浓度超标率达68%。在铅作业工人中发现7例新病人。1985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对12家工厂123人进行体检,仍发现6例铅中毒患者,患病率为4.87%。以上历次检测数据说明,一些企业的铅中毒危害情况已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1985年后,部份印刷企业在铅作业场所安装净化防护设备,使铅作业人员受铅污染危害情况得到改善。
苯中毒监控1957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喷漆、油漆、化工、皮革、绝缘、印刷、橡胶、制药、建筑行业企业作业点进行空测,受检企业环境空气中苯浓度超标达8~13倍。1964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空测31家工厂喷漆、烘漆作业点,作业区空气中苯浓度虽较前有所下降,但最高超标仍达5.8倍。1972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组织普查75家工厂的苯作业区,空测61个点,受检区空气苯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的仅占32%。体检1487人,查出苯中毒5人,占受检人数0.34%。1975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对77家工厂194个苯作业点进行空测,苯浓度合格率为88%。体检1783人,白血球低于4000/立方厘米者54人,占受检人3%;查出苯中毒8人,占受检人数0.45%;列为观察对象54人,占3%。1979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对195家企业418个苯作业点进行空测,苯浓度合格率为87.8%。体检3274人,白血球低于4000/立方米厘者500人,占受检人数15.3%;查出苯中毒46人,占1.4%。与全国及全省苯作业普查资料比较,合肥市职业性苯中毒检出率高于全省1倍,高于全国2.3倍。其中纯苯中毒高于全省1.5倍,高于全国2.7倍。合肥市职业性苯中毒比例是全国最高的4个市(杭州、合肥、南京、沈阳)之一。合肥市苯中毒对象以喷漆工为多,油漆、化工、制鞋行业苯作业操作工次之。在预防职业性苯中毒方面,1982年,合肥市举办了有11个系统57个单位参加的预防苯中毒学习班,一方面促进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机械化、作业密闭化,加强通风排毒和人身防护,一方面组织力量收治病人。当年,有200余名苯中毒病人由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省建委医院接收住院治疗。1985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经对全市工业企业各苯作业车间浓度空测,合格率已提高到50~84%。为加强苯危害预防宣传教育,市卫生防疫站编导、拍摄了《预防苯中毒》的彩色科教影片,发行拷贝67部。1985年3月,合肥市卫生防疫站、北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东北大学卫生系三方进行科研协作,在合肥实施了苯中毒及其预防效果调查研究的科研项目,这些活动都为监控苯中毒发挥了积极作用。
汞中毒监控1968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空测合肥化工厂解体工段环境空气含汞浓度,发现该车间空气中汞含量超过卫生标准15倍,最高超标达81倍。农药厂、铝厂汞整液作业规模与化工厂相仿,经空测,上述两厂空气中汞最高浓度超过标准21倍。经对上述两厂6名汞作业工人进行体检,尚未发现异常。1972年、1975年、1979年,市卫生防疫部门组织3次汞作业普查,空气测定46厂次、189个点,体检559人,查出汞中毒2人,汞吸收4人,列为观察对象15人。1979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对合肥化工厂下水道底泥进行检测,发现该下水道底泥中残留汞含量达1000毫克/公斤。另检测发现,合肥农药厂汞作业车间和原汞作业线墙泥中残留汞含量分别为0.28毫克/公斤和23.6毫克/公斤。1985年,合肥市工业企业汞作业区的空测合格率仅为61%,汞中毒患病率为0.9%。表明合肥市工业企业汞作业区的汞污染危害情况仍较严重。
职工防暑降温
1953年,市工会、劳动局、卫生科联合对安徽大学、农林干校等13个单位建筑工地安全卫生工作以及5家工厂车间温、湿度进行调研,了解工人营养状况。1957年,合肥市设立防暑降温办公室,市政府为61家工厂拨款10.1万元,用于购置电扇及其他防暑降温设备。1958年,市政府批拨防暑降温费9.18万元,为企业改造和改进通风设备365项。同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对10070名高温作业工人进行体格检查,对不适宜高温作业者,均建议所在企业给予安排调换工种。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时期,由于劳动卫生被忽视,在企业中发生一些劳动安全事故。当时,仅据11家较大型的钢铁厂报告,发生高温作业中暑者达792人,死亡3人。1976年,合肥市实行高温作业人员保健津贴制度,至1980年,全市有136家工厂4.1万人享受保健津贴待遇。劳动卫生条件和个人防护措施得到改善,中暑中毒事故显著减少。1985年后,全市工业企业普遍成立了防暑降温组织,并对高温作业人员实行定期体检制度,从而杜绝了高温作业人员中暑死亡事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