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头癣病防治
1953~1956年,合肥市卫生部门对头癣病进行普查,共查出头癣病患者24万余人。头癣病流行主要原因是:在为头癣病人理发后,理发工具不消毒,又给别人理发。此外,互戴帽子,换穿衣服,衣帽杂乱堆放,导致头癣传染。
合肥市从1960年起,广泛使用灰黄霉素治疗头癣病。实行查治并举,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的方法,疗效好,安全方便。1965年,市卫生防疫部门抽查2所中学、2家工厂、4个生产队,均未发现新生头癣病患者。1982年,市卫生防疫部门又对郊区12个乡24万余名儿童进行头癣病线索调查,原头癣病患者全部治愈,达到消灭头癣病的标准。
疟疾病防治
据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所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合肥地区的疟疾病以间日疟为主,偶尔发现恶性疟,属非稳定性疟区。1970年,合肥市疟疾发病率为21.5%,其余流行年份,发病率在1.5~4.7%之间。
从70年代起,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对疟疾病,实行“两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的综合措施,于每年3~5月份,对上年患过疟疾的病人及疑似疟疾病患者,采用口服氯喹、伯喹一日疗法,坚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做法。对疫点内的群众进行全民服药预防,并普遍进行疟疾抗复发治疗。此外,广泛开展灭蚊卫生活动,使疟疾发病率由1970年的21.5%下降到1983年的1.22%。1985年后,合肥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持续下降态势。
丝虫病防治
丝虫病,俗称“粗腿病”,传染媒介主要为淡色库蚊与中华按蚊,以斑氏丝虫为主,马来丝虫为次。合肥市属低度混合感染流行区。1956~1972年,合肥市先后组织69个血丝虫病防治专业队,对健康人群进行血液镜检(显微镜检查),累计镜检265万余人,其中有9万余人血检呈阳性,平均带虫率为3.5%。后有5.9万人接受治疗,并全部治愈。1980年,经对郊区调查,被检者丝虫阳性率已降至0.4%。其后未出现新的发展。
钩虫、蛔虫病防治
1953~1961年和1971~1972年,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居民进行7次钩虫、蛔虫病普查普治,累计显微镜检粪便189万余人,检出蛔、钩虫阳性者27万余人,平均阳性率为14.1%。其中郊区农民钩、蛔虫感染率占50%;菜农钩、蛔虫感染率占53~73%,个别生产队菜农钩、蛔虫感染率高达91%;学生钩、蛔虫感染率占18%;城市居民钩、蛔虫感染率占9.2%。结合普查,合肥市卫生防疫部门先后组织216个防治钩、蛔虫病专业队,调拨四氯乙稀、灭虫宁、山道年、驱虫净等大量防治药品,对查出的钩、蛔虫患者实行普治,累计治疗20余万人。
下一篇:第四节 情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