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政府工作
从1949年2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诞生之日起,历届人民政府始终把煤炭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淮南解放初期,矿区人民政府在致力于巩固人民政权的同时,积极组织恢复生产、支援前线。50年代初,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市人民政府把煤炭生产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在矿区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人民支援新矿区建设。1953年,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国家注入大量建设投资,兴建煤矿、开办工厂,经济建设全面铺开。这一时期的政府工作主要是围绕煤炭生产建设展开的。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煤炭工业继续全面发展的同时,地方工业和其它各项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市人民政府围绕建设以煤炭工业为中心的工矿城市发展构想,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施政措施,工业基础初具规模,城市建设规模初步草定,以国庆路为代表的市政建设初步展开,城市商业网点和服务网点依矿依厂兴建,以煤炭工业为中心,多点、分片发展的星座城市基本框架开始形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人民政府职能被革命委员会所取代,淮南因为武斗频频,再加上1974年的又一次全市性的动乱,各项建设事业损失巨大,经济和社会虽有一定发展但受到了严重的阻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人民政府在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决策中,更加注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扭转了单纯注重煤炭等重工业发展的做法,在轻工业发展上投入增加。城市第三产业和城市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80年代中后期,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煤电并举”的“能源城”发展思路确定。与此同时,地方轻工业、乡镇工业等比例进一步增加,到第七个五年计划完成,城市基础设施、经济规模和水平、社会事业都得到显著发展和变化,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工矿城市经济比例得到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市人民政府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接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实施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决定,充分发挥了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
市人民政府主要工作制度有市长分工负责、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制度等。
市长分工负责制。市长主持全面政务,历届政府分设副市长数名,协助市长分管具体工作。1983年,始设常务副市长。
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在不同时期分别称作行政会议、政务会议、主任会议、市长办公会议。1987年称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参加人为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必要时吸纳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市长常务会议是市政府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
市政府全体会议制度。由市政府组成人员参加,同时扩大至相关部门负责人,部署各个时期工作,落实具体措施。
二、计划
解放初期,淮南的经济计划工作由市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1954年成立市计划委员会后,始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1955年起编制全市性计划,以省政府和省计委下达的指标进行编制,上报后严格执行。
〔年度计划〕195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1954年国民经济计划,内容包括地方工业、农业、商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计划指标。淮南市据此编制《淮南市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1955~1967年每年均按照省政府和省计委下达的控制指标进行年度计划的编制,但这期间的年度计划中不包括省厅或部属企业的工业年度计划(省部属单位计划由主管部门另行下达)。1968~1976年,年度计划基本停编,1977年后逐步恢复。1980年起,年度计划根据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分年度计划数和省计委批准下达的控制指标,结合实际执行情况编制,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1980年以后的年度计划包括了全市范围的各方面计划,即计划作用覆盖全社会,驻淮的省、部属单位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都包括在年度计划内。1990年计划指标是:工交生产、农村经济、民政事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学技术、教学、人口、物资分配、卫生事业、土地利用、劳动就业、劳动工资、商品流转、出口商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节约、粮油定购、供销计划等。1990年度计划执行结果是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8.58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79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43亿元,技改投资完成3.3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4.01亿元;外贸收购总值完成0.9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劳动就业安置完成2.1万人;初中招生2.8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186人;大中专招生录取数为24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22‰。
〔五年计划〕1954~1990年,淮南市先后编制过3个五年计划。
《淮南市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1953~1957年)初步意见》。这是淮南市编制的第一个关于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1954年10月试编,1954年12月编成,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上报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淮南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当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2030.2万元,超过五年计划规定1957年所要达到水平的8.03%,比1952年实际增长3.4倍,年均增幅超过五年计划规定的23%的发展速度,实际达到35%的发展速度。
《淮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是淮南市编制的第一个全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83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提出计划期(1981~1985年)内目标是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纺织、日用工业品、化工等创新补缺,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事业,使工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淮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1985年始编,1986年经市委决议形成建议稿,1987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提出计划期(1986~1990年)内目标为:理顺经济关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利用外资,以建设能源工业和“城郊型”农业为主要目标,立足皖北,面向华北,外引内联,东联西移,走城乡一体化,贸工农结合,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把淮南建成上海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经济技术发达的中心城市。
三、统计
〔统计报表〕50年代初建立起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先期仅统计工业、农业生产情况,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日益发展,统计内容日趋丰富广泛,以工业定期统计报表为例,1965年增加了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成本的相关内容,1965年又有所增加。1977年,工业定期统计报表增加独立核算工业净产值1项。其后,统计专业、统计报表和统计指标逐步增加,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至1990年主要统计专业有:农业、工业、商业外贸、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物资能源、劳动工资、家计物价、综合平衡、交通邮电、人民生活等150种。统计指标共有四大体系,即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行业(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地方统计指标体系、基层单位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的填写上报和总数据的生成程序为:统计报表由基层单位填报,主管部门、县(区)统计局负责收集审定后上报市统计局统一汇总,最后报送省和国家统计局。
〔统计调查〕自50年代初至1990年,淮南市组织完成的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主要有人口普查和工业普查。人口普查。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指标包括:人口城乡分布、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行业、婚姻、家庭、生育、死亡人口等,是一次全面的综合国力调查。工业普查。1950年全国第一次工业普查;1985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此次普查共动员组织全市工业企业普查人数达3000余人,历时3年。普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基本情况、主要经济指标、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经济效益、职工人数、劳动工资、物资消耗、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成本、利税、价格及工业设备等。其它较大规模的普查有,1977年进行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实际用工人数普查,1987年进行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和基建、挖潜、改造项目普查,1986年开展的全国房屋普查等。另外有较大影响的专题调查有,1978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1988年开展的国营工业体制改革情况调查,投入产出调查,1989年进行的非交通部门公路运输量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汇编〕1956年开始逐年编印《淮南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工业、农业、基建、劳资、交通邮电、商业物价、财政金融、文教卫生9个部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编辑出版《淮南四十年》大型资料书,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的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图、综合篇、专业篇、凤台县篇,是建市以来第一本较为完整的统计资料。同时为《安徽四十年》一书编撰《能源城的巨大变化》专文,提供各项综合数据。1984年初,首次发表《淮南市统计局关于一九八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结果的统计公报》。从1988年起每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投资总额、贷款总额、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可比产品成本、能源消耗等8大经济指标。1982年9月,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编辑出版《安徽省淮南市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两册)。1987年2月,市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编辑了《淮南市工业普查资料汇编》(三册)。1990年起不定期编印《统计调查》,按月印发《淮南市主要经济指标》快报,提供市各级领导使用。并将每月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收支、消费情况卡片及时送达市党政领导。同时,加强横向联系,扩大信息交流,参与全国65个中等城市统计信息交流年会,建立了统计资料定期交换关系。
〔统计分析〕50年代初期到1978年底,统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党的政策和国家计划服务,主要是适应国家计划管理的需要,基本只是完成上级统计报表,所进行的分析只不过是对统计报表文字化而已,较少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计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统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统计分析信息在正确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80年代中后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全市发展目标,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逐步提高。1990年撰写统计分析58篇,向市党政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150余条次。
四、审计
1984年初,淮南审计工作开始。至1990年,先后开展了财政审计、金融保险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企业审计、基本建设审计、外资运用审计、行政事业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以及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和审计调查等。1984~1990年共对2913个(次)单位进行了审计,查处违纪资金1.56亿元,收缴财政入库3381万元。
〔财政审计〕1986年5月至1990年,先后对凤台县1985年财政决算、市级1988年财政决算进行审计,查处凤台县20.4万元假赤字等问题,对市级财政决算的审计延伸到与财政收支有关的63个企事业单位,揭示了承包企业利润增长多,上交财政少,税费未足额征收,粮食系统虚列亏损、扩大补贴,部分城建资金使用不合理以及财税部门自身违纪和管理失控等5个方面问题,并向市人大提交了审计报告。1990年7月,受省审计局委托,先后对霍邱、青阳两县1989年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查出收入挂帐、虚列支出、少提税费分成等金额207万元,提出了整改意见。
〔金融审计〕1985~1990年,先后对农业银行淮南支行、建设银行淮南支行、工商银行淮南支行、市保险公司、中国银行淮南支行、市人民银行等单位个别年份的财务决算进行审计,查出了挤占成本、虚列支出、漏交税款以及截留专用经费等问题,对违纪资金全部予以收缴。
〔企业财务审计〕1985年4月至1990年底,分别对粮食、供销社、物资、医药、商业等系统以及淮南水泥厂、安徽造纸厂、淮南发电总厂、市煤气公司等70余家企业进行了财务审计,发现加大成本,截留、私分利润、滥发奖金实物、擅自购买专控商品以及漏税等主要问题,共查出违纪金额1600多万元,收缴审计专户170多万元。
1985年4月,对面粉厂、油厂、米厂、粮油议购议销公司和饲料公司进行行业审计,查出少报利润47.84万元,滥发奖金实物15.54万元,私分上缴利润6.2万元以及擅自购买专控商品等问题,分别予以处理。
1986年,先后对回收公司1984~1985年财务收支、淮南水泥厂1985年财务决算、安徽造纸厂1985年财务收支、市燃料公司及所属5个分公司、2个煤球厂1985年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违纪金额280多万元,其中安徽造纸厂违纪金额达152.2万元,应上缴财政19.29万元。同年5月,还审计查处了潘集燃料商店非法提取计划外煤炭采购补助费4675元一事。
1987年,分别审计了市金属公司1985~1986年财务收支、市粮油议购议销公司1986年财务收支以及市机械设备公司、市煤气公司1986~1987年财务收支情况,查出违纪资金97万余元。市粮油议购议销公司虚增销售成本、重复列支联营支出、截留利润等78.17万元,其中收缴审计专户12.57万元。
1989年5月,对粮食系统36个单位进行全行业审计,核实亏损1922.8万元,查处纠正了平价转议价违规获取差价收入、乱计成本费用、盈亏不实、漏交税金等违纪金额764.55万元,收缴69万元。当年8月,对淮南发电总厂1988年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违纪资金255.09万元,收缴审计专户16.78万元。
1990年4月,对市物资局及所属公司1988年至1990年3月财务收支进行全行业审计,查出漏交税金88.64万元,少报利润10.4万元,并揭示了企业经营管理、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同年,还对市医药公司及所属单位、盐业公司、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电子部八所等单位1989年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并纠正了漏交税费、截留利润、虚列成本等问题。〔资产、负债、损益审计〕1989年对市建材机械厂、机床厂,1990年对市麻纺厂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查出建材机械厂资产盘亏80.9万元,占帐面总额的29%;机床厂固定资产盘盈278.6万元,定额流动资产净盘亏72.3万元;麻纺厂固定资产盘亏18.19万元,定额流动资产净盘亏19.73万元,企业潜亏143.4万元。
〔经济效益审计〕1984年,市审计局会同市企业整顿办公室、财政局等单位对市淀粉厂、塑料二厂、皮革厂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尝试。通过查帐、查证,核对财产物资、算费用、算消耗、算设备利用,查损失浪费、查产品等级、查财产管理,分析生产能力、分析经营决策、分析市场行情,找出了这三个厂长期亏损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上抓,内查、外帮”的整治方案,市粮食局、手管局等主管部门指派工作组落实整治方案,在进行思想发动的基础上,精简非生产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淀粉厂、塑料二厂从9月份开始,生产销售上升,成本下降,到年底实现了扭亏。
1987年,会同市工商银行等单位对市电化厂、提花巾被厂进行审计,分析认定两厂效益下滑的原因是产品能耗高、质量低。
〔企业专项审计〕1984~1990年,先后对淮南肉类加工厂等14家企业的财经违纪问题进行了专项审计。1984年,查出肉类加工厂隐瞒利润18万元和淮南酒厂擅自提高折旧率等问题,并作出处理。
1985年,对市蔬菜公司、五金家具工业公司、华光日化厂以及凤台粮食系统进行专项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130多万元。主要问题是截留应交收入,擅自购买小汽车等专控商品,滥发奖金、补贴、实物等。市五金家具工业公司1984年6月成立,在此后的9个月为24名职工发放奖金实物、制发服装等支出达6.34万元,还查出其计划内物资转为计划外销售非法获利7.78万元,虚列支出转移资金2万元,漏税7.78万元等违纪问题。通过对市针织厂内亏的专项审计,查明内亏额达331万元,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重视并予以批示。
1986年5月,根据举报对华光日化厂截留利润问题进行了专项审计,收缴14.56万元。1988~1990年,先后对市农资公司1987年业务经营、糖业烟酒公司及所属批发部和7个分公司名烟酒提价、市食品公司及所属18个单位肉禽蛋经营情况、市煤炭局及所属单位经营情况、市邮电局市话建设专项资金、淮南供电局1988~1989年代征城建费附加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其中,市煤炭局及所属单位漏税73万元,少交利润和煤炭开发基金82万元,擅自提借92万元,同时还有违控购置汽车等问题。市纪委进行了立案查处。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1986~1988年,共对97个自筹基建项目进行了资金来源审计。1986年审计32项,审查自筹资金1777万元,取消资金来源不合理项目2个,压缩投资128万元;1987年压缩基建面积4.3万平方米,调整项目规模36个,撤销项目4个,缓建1个;1988年审计26个项目,总金额9740万元,削减投资1100万元。1989年,先后对23个项目进行开工前审计,对23个停缓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查出计划外投资22万元,资金不落实350万元,建议削减6项,削减投资210万元,压缩建设面积5500平方米。通过对停缓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查出有些项目未按规定停缓建。
1990年分别对市二药厂林可霉素技改项目进行投资审计,对长途汽车站工程项目进行了期中审计,对市煤气公司1984~1989年一期工程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审计。
〔外资运用审计〕1986~1989年,共对市第一服装厂引进西服生产线、市第一塑料厂引进编织带生产线、市无线电一厂引进袖珍式数字显示甲烷监测器生产技术和设备、天一袜厂引进人造毛皮生产线、橡胶一厂引进制鞋设备等项目进行审计,其中无线电一厂、橡胶一厂和天一袜厂3个引进项目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审计指出了个别项目的不够配套以及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问题,对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
〔专项经费、资金审计〕1984年7月,对田家庵区1978~1983年教育经费进行了审计,1986年1月,对全市1984~1985年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进行了审计。审计显示:人均教育经费偏低,人员经费比重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教育经费增长,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财务管理混乱。
1989年3月,对市教委1989年教育经费进行审计,查出了挤占挪用和以拨代支、以借代支等问题。1990年,又对教育主管部门及23所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和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学校乱收费问题相当普遍。
1986~1990年,还先后对全市1982~1985年卫生防疫经费,1986年城建资金征、管、用情况,1987~1988年扶贫基金的使用和财务收支,1988年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1989年水利事业费进行了审计。
〔行政事业审计〕1989年1月,对谢家集区工商分局1983年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这是审计机关成立后独立进行的首次审计工作,查出截留、拖欠财政收入2.28万元,私分和低价处理罚没物资、擅自购买专控商品等,依法作出处理。当年,还对市公路管理站1984年养路费收支以及全市113个单位用公款制发服装进行审计,查出违纪总金额287万余元。
1985年4月,率先在全省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送制度,当年审计县级单位64个,二级单位26个,占行政事业单位总数的53%,查出违纪资金213.36万元,其中隐瞒截留收入182.27万元收缴入库,追回个人不合理报销等4.73万元。当年,还会同市财政局对14个工业公司1984年预算外资金收入进行了审计;对环保监测站咨询服务部财务收支、市外贸局财务收支、市供销社财务收支、市粮食局财务收支以及市标准计量局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会同市财政局对市直143个行政事业及企业单位职工挪借公款进行了审计调查。
1986年,先后对42个县级单位财务进行了报送审计,查出违纪金额1.71万元,比上年下降99%。1987年,对47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报送审计,查出违纪金额12.03万元,其中收缴1.95万元。当年7月,对市直机关1980年以来行政经费支出增长情况进行调查审计,结果表明,年递增速度达15.8%,1986年比1980年净增360万元,增长14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0%以上。
1988年,先后对56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查出违纪金额1.8万元,收缴1100元。当年8月,会同市财政局对54个部门和单位小金库进行了审计,查出小金库金额48.7万元,其来源为变价收入、罚没款和转移预算外资金,分别予以处理。
1989年,对53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报送审计,查出20个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违纪问题,金额1.15万元。1990年对56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定期报送审计,查出违纪金额2.2万元。当年8月,对全市执法部门的罚没财物进行了审计,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城建、烟草和劳动等7家拖欠、截留、挪用罚没收入,收缴9.29万元。
〔国营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了对企业厂长(经理)任期业绩进行考核和监督,促进厂长(经理)正确执行政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85年市审计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先审计,后调动”的审计公证实施办法。规定市属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国营企业主要行政负责人调离工作时,必须经过审计公证方可离职。审计的内容是,围绕任期内经济责任目标(或承包经营目标)全面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任期内的经济目标实施情况、企业发展后劲和遵纪守法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弄清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
国务院领导对全国先行开展这项工作的齐齐哈尔市、辽源市、淮南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6年2月,会同市粮食局对粮油食品厂厂长陈国良进行离任审计,到1990年,先后对市石油化工机械厂厂长王传政、特种线缆厂厂长王金雨、塑料二厂厂长黄龙、包装印刷厂厂长刘祥伦、无线电二厂厂长何友生、五金厂厂长秦金城、医药公司经理於凤岐、无线电一厂厂长汤宗裕、印刷机械厂厂长陈巧根、汽车运输公司经理张乃生、面粉厂厂长吴芳忠、凤台造船厂厂长周士秀、市酒厂厂长杜春龙、第三制药厂厂长魏世汀、第一制药厂厂长贝新祥、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经理陈道国、面粉厂厂长季兆麟、石油公司经理孔令航等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989~1990年,还对45户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53户商业服务企业进行了承包经营审计。此外,市审计局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审计调查工作,1984年对市印染厂1983年1~11月亏损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核实了亏损,找出了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和问题,提出了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此后,审计调查的触角广泛深入各个经济领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维护财经法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五、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淮南市企业改革1985年开始起步,在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及其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兼并等形式,旨在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加强内部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及任期目标责任制。1985年制定了全面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的实施办法及补充通知,1986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到年底,全市有466户工商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落实了任期目标责任制,占应实行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实施企业把任期目标层层分解,与经济责任挂钩,实行目标承包,“五定一包”(即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成本,承包经营)等办法,逐步形成了目标管理体系和目标保证体系。1987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三个条例》,把厂长(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调离审计制进一步配套,使厂长(经理)负责制更加完善,到年底全市已有452家国营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落实了任期目标责任制,占全部国营工商企业总数的71.3%;全市95户国营工业企业,已全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1988年、1989年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确保厂长(经理)依法正常行使职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职工的民主管理工作。
租赁、承包。1987年底,全市已有345家企业和门点实行了租赁经营。其中工交企业28户,商业供销企业317户。实行承包经营的有66户,其中预算内工业企业34户,占预算内工业企业的66.6%;大中型企业7户,占大中型企业的46.7%。租赁、承包以合同的形式明确了企业的责、权、利,采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理企业,改变了长期由国家决策和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模式。1988年底,全市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和门点达336个,其中国营企业83个,集体企业253个,绝大多数引进了竞争、风险、利益机制,实行了基数指标,厂长(经理)招聘。全市预算内企业已承包的为80户,占预算内企业总数的91.95%,其中工业企业承包的为47户,占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92.15%。承包采取实现利润包干,上交利润递增包干,上交利润包干、超收全留,基数包干、超收分成,减亏包干等形式。同时,在12户企业实行了招标聘任厂长(经理)。1989年,为稳定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搞好承包期的衔接工作,对承包到期的少数企业一律延长到1990年,大多数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形式进入新一轮承包。1990年全市第一轮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预算内企业共有88家,全部到期。在总结第一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对承包形式、基数、期限和对经营者奖惩等方面进行完善,积极稳妥地推进第二轮承包。1990年底,已有67家预算内企业签订了新的一轮承包合同,占全市预算内企业的77%。
企业内部配套改革。1987年试行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到年底,全市国营企业聘用干部3435人,占企业干部总数的15%,聘用干部系工人身份的1551人,占聘用干部总数的45%,通过聘用、选举,落聘、落选的原企业领导95人,中层干部350人。1988年底,已有306个企业实行了干部聘用制,共聘用行政干部3937人,其中工人身份的占聘用干部总数的44%。原干部身份的企业行政干部落聘、解聘158人,其中厂级干部13人,中层干部83人。工人身份聘为干部担任厂级职务的有35人。1988年试行企业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全市国营企业新招职工已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全市合同制工人总数约为4.6万人。积极推行工效挂钩,1988年底,国营预算内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已有55家,还有100多家企业在内部推行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含量工资、承包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
试办“厂内银行”。到1990年底,有20家企业试办“厂内银行”,加强二级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年,总结淮南纺织厂经营者和劳动者建立“双向包保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经验,推广全市,精减企业辅助机构,加强经营、技术、管理、信息部门。
企业联合、兼并。1988年底,全市联合项目达388项,同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个企业及15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联系。至1990年底,全市有企业集团3个,涉及8家企业;企业兼并6对,涉及18家企业;企业承包、租赁3对,涉及6家企业;企业拍卖、转制各1家;股份制企业3家;生产要素单位流动2家。
〔市场建设〕在企业改革的同时,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工作。1987~1990年,市场建设逐步深入,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变独家经营为多渠道经营,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环节的改革,国营批发和零售商业出现了新的生机。通过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城乡市场空前活跃。
改革物资供应体制。全市先后成立了钢材、木材、水泥、旧机动车市场。
改革金融体制。建立中央银行,扩大资金市场,先后成立了各专业银行、保险和信托投资机构,业务不断增加。
改革科技体制,发展技术市场。各种技术贸易和专利转让蓬勃兴起,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直接结合,技术市场的贸易额逐年上升。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改劳动部门统一分配为统配与自由就业相结合,发展劳务市场。
开发信息市场,办起了一些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逐步开放房地产市场,加快了城市住宅商品化的步伐。
〔改革试点〕住房制度改革。1990年底,全市出售公有住房1009套,回收资金1612万元,集资建房12912套,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集资2500万元。全市采取新房新租、新房出售、超标加租、集资建房等10多种形式推进房改。
养老保险统筹。1990年在市属国营企业实行统筹的基础上,扩大到驻淮中央、省属国营企业,统筹的项目由原来的7项增加到14项。
扩大城区政府管理权限。1985、1986年在下放蔬菜产销、环卫管理等项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区人民政府在劳动人事、城市规划和建设、财政管理、发展经济、新办企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通过下放权力,实行市、区、乡级分权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业生产全面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有了新的改善。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改革进展顺利,步伐加快。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
六、行政监察
50年代初期,行政监察主要围绕中央关于开展“三反”斗争的决定,对市属各单位干部中贪污、浪费、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及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作斗争。同时配合有关单位开展农业税、婚姻法的执法监察以及生产救灾、司法改革、工厂生产改革等专项检查。1952年“三反”斗争中共揭发贪污分子215人,贪污金额78664元,追回27847元。受处分人员中,警告43人,记过、记大过92人,降级6人,降职21人,撤职19人,开除18人。另有16人受管制、判处有期徒刑。
1953年受理来信来访646件次,其中构成案件的293件,自查213件,处分75人,其中开除13人,撤职31人,降职6人,记大过9人,记过25人,警告11人(县级干部1人)。
1954年以后,围绕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有重点地对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财经企业执行各项政策、法令、决议、计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954年组织对基本建设、粮食和商品统购统销等方面的专项检查30次。1955年,受理来信来访379件次,其中构成案件116件,自查74件。处分干部71人,其中开除22人,撤职、降职14人,记大过以下处分35人(其中县级干部2人)。1956年配合有关部门对工业、商业、粮食等企业进行了7次专案检查和16次专案查处。全年受理来信来访402件次,其中构成案件87件,自查55件,处理违纪人员28人,其中开除2人,撤职1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记过1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警告4人。1957年组织对八公山区、市公安局、人民医院等9个单位铺张浪费、年终突击花钱、违反财经制度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防汛、“整编”工作开展了专项检查。处理违纪人员40人,其中警告4人,记过、记大过10人,撤职、降职14人(其中县干1人),开除12人。
1958年围绕整风运动和“大办钢铁”,重点查处各种违反国家法律和纪律,阻碍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案件。全年受理来信来访653件次,自查364件,处理违纪人员251人,其中开除183人,撤职29人,降职降级10人,记过、记大过25人,警告4人。被处分人员中县干9人。同时,组织各类监督检查47次。是年8月,市监察局撤销。
1952~1958年,开展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近百次,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帮助企业处理积压物资、商品28万元,检查粮食1.33亿吨,查出非安全粮4932万吨。7年累计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898件(不含“三反”中查处的案件),处分违纪人员584人。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保障了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机关作风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8年3月,市监察局恢复组建,围绕廉政建设开展机关行政监察,确保政令畅通,消除腐败,加强行政机关为政清廉的意识。当年,清理了1984~1987年涉外合同609份,涉及金额2359.69万美元,18964万元人民币。全面检查了市政府各部门廉政建设情况。参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工作,发现倒买倒卖线索12件,立案查处4件,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1989年受理信访举报2150件次,立案查处319件,处分46人(其中县级干部3人),挽回经济损失126万元。当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部《关于有贪污贿赂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限期内主动交代问题的通告》发出后,全市有26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坦白交代了问题,交代经济问题涉及金额72922元,退回71822元。
1990年全面开展以廉政监察为重点的各项行政监察工作。全年受理信访举报1505件次,立案查处62件,牵头查处了市外贸公司、市纺织公司等大要案件,处分违纪人员48人,挽回经济损失146万元。参与清理整顿公司、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执行土地法、统计法、义务教育法、计划生育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监察。开展私自兑换外币的专项清理工作,收缴补差款11290元,港币1000元。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廉政建设,组织廉政建设和执法情况的大检查,开展以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为主要内容的纠风工作,全市明令取消15项不合理收费,22项不合理罚款项目,撤销了一批非法设立的检查站。
七、档案管理
市人民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于5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创建档案管理机构,建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和档案工作管理制度。1950年底,淮南矿区及之后的市人民政府秘书室设专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时,档案工作仅仅局限于机关秘书工作部门。1957年,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分别建立了机关档案室,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文书档案。1959年8月,党政档案开始集中统一管理。
50年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系统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环节上没有统一标准;档案管理人员少且不稳定,大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1959年6月,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市档案工作会议,明确了档案工作的方针、性质和范围,加强了全市档案工作的组织建设,并根据1957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机关文书立卷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通则精神,确定了新的立卷制度和方法。
1960~1965年,在市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全市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档案队伍由兼职向专职方向发展。全市逐步实行了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市人民委员会档案科根据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制定了《淮南市档案馆工作细则》、《机关档案室、技术档案室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了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文化大革命”时期,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被打乱,档案机构名存实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改行。期间,造反组织冲击市人民委员会时,一批档案资料遭到销毁。
1975年1月,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市档案馆建制。1976年以后,全市档案事业经过恢复、整顿、巩固、提高,得到发展。1976~1979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档案工作会议,提出尽快恢复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扩大档案管理人员编制的意见。同时抓紧突击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积存档案,到1978年2月,共清理文书档案22968卷册,技术档案10295份。
1980年11月,市档案局成立(和市档案馆合署办公),1983年机关机构改革中,市档案局列入政府序列。1981~1987年,各区及城建、公安等档案馆相继建立,到1990年,全市县级机构已建立121个档案室(馆)。一个以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已形成。
市档案局组建后,通过监督、检查,加强了档案业务指导。1984年,对全市贯彻落实省委〔1983〕30号文件精神情况和全市县以上单位文书、科技档案工作及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指导情况进行了检查评比,并制定了检查评分标准,推动了全市档案业务建设。1980~1990年全市共进行了6次全市性的档案工作检查评比活动。与此同时,市档案局还根据全市各单位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指导档案文件的归档立卷;并集中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1987年,开展全市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评审活动,实行各类档案、资料综合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领导任期目标。1987~1990年,全市共有62家企业通过了档案管理升级评审验收。其中3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达到国家一级先进;30家达到国家二级先进;29家达到省级先进。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2月,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贯彻活动,当年6月,市档案局会同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市司法局、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处对全市科级以上单位贯彻实施《档案法》情况进行了检查。
1980~1990年,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接待利用者达10万多人次,提供档案资料64763卷册次。档案信息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编史修志和党务政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八、外事
〔友好交往〕淮南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自50年初开始,主要是接待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煤矿、电力、水利专家。来访的重要团组有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为团长的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以刚果(布)努马扎莱总理为团长的刚果(布)政府代表团等。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领域从煤炭、电力迅速发展到化工、机械、电子、文教、卫生、科技、轻纺等20多个行业,来淮团组逐渐增多。
主要外宾来访纪要:
1950年,苏联专家维申涅夫斯基考察淮南电厂。
1951年5月12日,以约克·凯恩为团长的英国人民访问团一行11人到淮南煤矿参观访问。
1952年4月,朝鲜人民访华团华东分团4人随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来淮访问,作关于朝鲜战局的报告。
1953年12月18日,苏联专家尤里耶夫考察九龙岗、大通矿。
1954年2月,苏联煤矿用电设计专家沙洛夫视察淮南电厂,提出18条建议。
1957年7月,驻煤炭部的苏联专家高级咨询组组长哈尔钦柯和技术顾问组组长列奥年柯来淮南煤矿,参观了谢二、谢三、大通、新庄孜、李一矿,并提出了矿井挖潜增产的建议。
1958年12月,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之一——望峰岗选煤厂建成投产,苏联专家顾尔斯基、尔巴柯夫、别列普辽特其柯夫、波波夫参加剪彩。
1958~1960年越南越池电厂59人来淮南电厂实习。
1959年4月14日,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为团长的各国驻华大使、代办及夫人一行54人,由外交部部长助理韩念龙、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潘效安陪同来淮南参观访问。
1959年,国际妇女代表团一行100人来淮访问。
1959年12月,越南通讯社记者黎富豪来淮南采访。
1961年3月1日,由若松石二男率领的日本三池斗争国际交流工作团一行5人来淮进行交流和参观座谈。
1961年7月15~18日,苏联工会主席弗拉德钦克率苏联煤矿工会代表一行5人来淮参观访问。
1961年9月10日,以波兰采矿动力部副部长虞·萨拉蒙为首的波兰技术合作代表团在煤炭部副司长高铁英和省煤炭厅副厅长柏瑞管等陪同下,来淮参观访问,进行技术交流。
1963年10月4~11日,由朝鲜电气煤炭省副相金炳三率领的朝鲜煤矿技术考察团一行25人,对淮南矿务局、淮南电厂、淮南煤矿机械厂等9个厂矿企业进行了考察。
1964年4月23~25日,以皮埃尔·色贝为团长的法国矿产器材工业协会代表团一行5人来淮参观访问。
1965年8月15~18日,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燃料委员会副主席库兹米率领的苏联水力采煤和砂充填考察团一行6人来淮南煤矿参观考察。
1966年3月1日,越南百科大学通风教研组教师武高潭、采煤系主任黎文现及留学生等8人来淮南煤矿进修实习,时间近2个半月。
1966年4月8~30日,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出口处处长沙音宁一行5人,来淮现场鉴定1964年从苏进口的8台1200米钻机质量问题。
1967年10月6~7日,国务副总理李先念陪同刚果(布)总理努马扎莱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淮南。7日上午,在外交部副部长徐以新的陪同下到谢三矿参观并下井。
1967年11月15~18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纳塔奈利由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田平陪同来淮访问。
1979年2月24~26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原业务部副部长北村博昭来淮访问。
1979年3月4~6日,以英国制造协会副主席麦凯为团长的一行12人访淮。
1979年5月5~7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魏先德一行4人来淮访问。
1979年7月24日,以岛博为团长的日本亚洲交流协会友好访华团一行13人来淮参观访问。
1980年4月26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技术代表团瓦森等一行5人来淮进行技术考察访问。
1981年2月16日,应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的邀请,以门罗为团长的澳大利亚金属贸易工业协会代表团一行8人来淮南访问。
1981年3月,以美国依柏斯公司副总裁克里昂为团长的一行13人来淮考察,为平圩发电厂工程选厂址,设计投资。
1981年4月23日,以山口博人为团长的淮南会友好访问团一行28人访问淮南。
1981年7月27日,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日本劳动灾害、职业病对策技术交流顾问、日中工人交流协会特别顾问、西多摩病院院长左野辰雄一行2人来淮进行学术交流。
1981年,日本T191访华团一行19人来淮访问旅游。
1983年3月13日,日本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三菱矿业水泥有限公司海外煤炭开发室副室长西尾正善一行6人来淮对刘庄矿进行合作勘探。
1983年6月2日,波兰采矿总院院长基迪宾斯基来淮与淮南矿院进行友好院校交流。
1983年9月11日,以美国国立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呼吸疾病研究部主任格伦为首的一行6人来淮考察。
1984年2月,以日本新开发机构煤炭资源部董事长丰田宣俊为团长的一行6人来淮考察。
1985年5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杜大维来淮参观采访。
1985年8月8~9日,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黄乐哲一行来淮访问。
1985年11月,日本名铁28524团一行15人来淮故地重游。
1986年2月26日,美国驻沪政治领事包瑞齐先生一行2人访淮。
1986年3月26日,日本《朝日新闻社》、《三国志》旅游团一行20人来淮旅游。
1986年4月2~4日,日本九洲大学教授江崎来淮南矿院讲学。
1986年5月10日,应中国煤炭学会邀请,美国维盾公司总裁奥恩斯和副总裁爱莫斯一行来淮进行技术交流。
1986年10月9~11日,应卫生部邀请,日本笸川纪念保健协力财团常务理事汤浅洋一行3人,在卫生部顾问、著名皮肤病专家马海德的陪同下来淮考察麻风病防治情况。
1987年2月11日,美国大陆运输公司副总裁约翰·吉恩斯一行5人来淮南进行技术交流。
1987年3月15日,加拿大太平洋煤炭工程公司董事长色伦泰一行4人来淮与淮南矿务局进行技术交流。
1987年9月16日,南京工学院来自尼泊尔、赤道几内亚、赞比亚、索马里等国的8名外国留学生在凤台淮河大桥工地实习。
1987年12月3日,波兰采矿设计研究总院专家组奥尔太斯基一行4人来淮参观,并进行技术交流。
1988年4月11日,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委员会顾问保罗·斯亚克来淮访问。
1988年9月16日,波兰柯派克斯公司专家组一行8人,在克拉克夫设计院院长洋泰姆斯基率领下来淮进行技术交流。
1988年11月26日,以波兰矿业通报副主编、工程协会秘书长沃瓦柯梅为首的采矿工程人员协会编辑代表团一行5人来淮考察并进行技术交流。
1990年5月,美国好莱坞艺术团一行来淮访问演出。
1990年,日本淮南会向井勇为团长的一行23人来淮南旅游。
〔出访纪要〕1952年4月23日至6月1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选派淮南煤矿代表丰绪然赴波兰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5月从华沙到莫斯科访问。
1984年11月,副市长夏毓启率市纺织工业考察团赴日本访问。
1984年12月,市委书记王乐平率市电子工业考察团赴美国访问。
1985年5月,市长宋长汉率市麻纺工业考察团赴日本访问。
1985年6月,副市长王文汉率市人造毛皮考察团赴美国访问。
1985年7月,副市长张振明率市印染工业考察团赴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进行涂层生产线技术考察。
1985年8月,市委副书记洪祖荣率市电子工业考察团赴美国访问。
1985年11月,市委常委李振华随我国赴欧共体经贸代表团访问比利时、法国。
1986年2月,副市长洪志光率市陶瓷工业考察团赴意大利考察。
1986年9月23日到10月13日,以市科委主任季峰为团长的安徽省经济振兴考察团一行10人赴日本考察。
1986年10月,副市长李建中率市啤酒工业考察团赴阿根廷访问。
1987年2月,副市长金文水率市化肥工业考察团赴英国、南斯拉夫、法国考察。
1987年8月,市政府秘书长丁朝群率市健身器材考察团赴美国考察。
1990年8月,市委常委宋锦霞率团赴瑞典参加消费品博览会。
〔对外援助〕1965年起,淮南市先后派遣出国援外人员153人次,援建12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于1989年前全部胜利完成并交付使用。
1965年,派遣援助多哥政府农业专家35人,此后派出专家到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家帮助工作。
1969~1989年安徽省接受卫生部组派中国支援南也门医疗队任务,淮南市先后派出15名医务人员参加支援南也门医疗队工作。
九、侨务
〔外侨情况〕1962年10月省公安厅登记定居在市境的朝侨2人。1972年5月,省革命委员会人保和外事小组普查统计,定居在市境有日侨3人。
〔落实侨务政策〕市侨务工作始于1953年,其时仅有侨务工作对象10多人。1959年有归侨37人,华侨留学生19人,侨眷48人,港澳同胞眷属13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归侨侨眷因受所谓海外关系影响,不少人遭到打击。1979年以后,全市共平反归侨侨眷冤假错案34起(其中外地转来12起);收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监督劳动的职工2户7人;清理归侨侨眷干部职工档案247份,为9名知识分子落实了侨务政策,安排就业81人,解决农转非6户17人,解决住房困难60户,照顾归侨子女上学12人,照顾侨眷子女上学320人次。解决夫妻两地分居7对,归侨侨眷被吸收入党的56人;提拔为县处级干部45人,科级干部60人;晋升为工程师112人,高级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31人,副教授12人;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1人,市人大代表4人(其中常委2人),市政协委员14人(其中常委4人、市政协副主席1人);另外还有40多人当选为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落实侨房6户810平方米,归还18户归侨侨眷被抄走的财物,其中3户已如数归还原物,其余折价给予经济赔偿,有5户侨眷主动把赔偿的费用全部捐出。随着侨务政策的逐步落实,侨务工作对象逐年增多。1990年,全市侨务工作对象为2281户、11486人,其中国外侨务工作对象709户3678人,分布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眷属533户2931人,华侨或侨属在台湾的亲属146户546人。
〔重大侨务活动〕巴西华侨胡西平曾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的接见,1979年、1986年两次来淮探亲访问,回国后发表了《家乡行观感》之一、之二等多篇文章。1978年,美籍华人牛少华女士(原籍淮南)多次来淮探亲访问。1980年捐资1000美元给八公山牛港小学,并赠送彩电1台。
1984年11月20~21日,旅美华侨时钟策先生(曾任联合国77国集团总顾问)来淮探亲访问。
1984年,美国海外中山学社主席、《芝加哥报》社长、华侨韦国华来淮探亲访问。
1985年6月6~8日,旅日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刘迈先生来淮探亲访问并捐赠4.5万元人民币为淮南一中建造实验室。
1985年安置了3户24名蒙古难侨,解决了他们的住房、就业、入学等实际问题。
十、对台事务
〔对台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积极开展对台宣传工作。80年代有200多篇宣传淮南的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金陵之声电台、中国新闻社、《望》周刊海外版、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其中1979年采写的《一个台胞的幸福家庭》、《千里两淮大煤田》、《八公山的豆腐又上市了》、《淮河第一座铁桥公路通车》和《我国又一座特大型煤矿立井开工》以及《华东的动力之乡——两淮煤炭基地巡礼》等稿件,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
1982年以后,对台宣传重点突出了建国以来的建设成就。民革中央主办的《团结报》上刊登了《华东能源城——安徽淮南市》一文,言论稿《蓬勃兴起的大陆科技市场》被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海峡漫谈》节目采用,《华东电网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一文,突出介绍了国家重点项目平圩电厂,充分显示了淮南电力发展在华东电网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平圩电厂图片在《望》周刊海外版上登载后深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英文版《中国时报》也刊登了平圩电厂的图片。
1989年,为配合中国豆腐文化节在淮南市举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港台信息报》上整版介绍了淮南市工农业建设成就、人文景观和名特优产品,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对台宣传电视风光片《千古沧桑八公山》、《八公山豆腐宴》、《凤台花鼓灯》和凤台推剧《送香茶》磁带等宣传品,通过台胞转送台湾岛内。
〔落实台胞、台属政策〕80年代初,市委成立专门小组对全市台胞台属进行了调查,初步建立了230多户档案,全市去台人员2800多人,在淮亲属4000多户,计16000多人,直系亲属1800多户,取得联系和建立通信的占85%左右。到1990年底,全市共为台湾籍同胞、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亲属落实政策200多件,包括历次运动中造成的冤假错案72件,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的财物20余件,清退私人住房500多平方米,恢复公职和干部身份的20人,解决民师转正14人,恢复城市户口34人,台胞台属子女入学、参军、入党、提干的40多人,全市补发台胞台属工资和其它方面给予的补助计22000多元。
1980年以来,为充分发挥台胞台属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台胞台属政治地位,各级人大、政协有代表、委员70多人,并有一人分别担任人大副主任、副市长。
〔台胞接待〕至1990年底,全市共接待台胞台属1600多人次,中上层人士180多人次,处理来信来函390余件。
1985年,从台湾驾机起义归来的李大维先生来淮南,受到热情接待。
1987年11月4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4月,解放前淮南矿区实力派人物倪荣仙的五弟倪烈武回淮探亲,受到周到热情的礼遇,使其全家深受感动,倪先生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为祖国早日统一尽一份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