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计划统计
1972~1983年,化工行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化工部下达到各省,由省石化厅下达到市,企业则以省、市计划会议安排的国家计划指标为基础来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并按计划组织生产。计划指标主要为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利税、劳动生产率及职工人数、劳动工资等。有关统计报表则按照国家的统计规定,由企业分月、季、年按期向省石化厅和市统计局上报。这一时期生产计划由国家制定,企业单纯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原料由国家供应,产品主要由国家指定的部门来销售,企业作为单纯生产型经济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负经营责任,盈利归国家所有,亏损由国家补贴。
1983年以后,淮南化工企业实行以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方针,在计划内容中增加了企业自产自销部分。省、市化工主管部门虽下达行业生产计划指标,但允许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予以调整,以弥补国家计划的不足。由于自主经营权的扩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86年以后,化工市场供需变化日益加剧,部分化工企业开始根据与用户签定的供货合同来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自主经营、以销定产,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到1990年,国家已不再按计划供应原料、包销产品,而是根据宏观调控方针和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向企业下达指导性计划,企业对计划可以随时调整,自主经营权利增大,但需承担经营责任。
化工企业的统计按国家法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统计资料交流,用以沟通经济信息,在改革中化工企业的统计项目内容有所调整,综合经济效益统计指标比例加大。
二、财务审计
化工企业的财务和审计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以《会计法》和《成本管理条例》等国家制定的法规为依据,贯彻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和纪律。各企业基本实行厂部一级核算制,所有财务活动均由厂财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实施。企业利润上交给国家,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改技措等资金靠国家拨款。对小氮肥企业,国家曾实行政策性亏损补贴制,经营成果的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挂不上钩。这一时期的企业审计以内部财务审计为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状况和经济业务活动有无违规违纪现象,重点审计贪污、挪用和侵占企业财产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但对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的审计力度不大。
1980年省石化厅对全省小化肥实行财政总额包干政策,亏损不补、超收多留,激发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小化肥行业迅速扭亏为盈,多数企业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职工福利。随后利改税、拨改贷等一系列政策给化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大了自主权,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又将财务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均纳入经济承包合同之中并与奖惩挂钩。各企业为保证合同的完成纷纷分解指标并实行两级(厂级、分厂或车间)或三级(厂部、分厂或车间、班组)核算方式,使财务管理进一步细化。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银行”,对厂内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结算、考核和监督,形成了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80年代中后期,为防止实行经济责任制中企业经营者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审计逐年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先后设立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转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企业经济承包合同完成情况,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制度情况,国有资产增值情况,以及企业会计报表和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等。审计方式,一是内部审计,由企业审计部门进行;二是外部审计,由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专职审计部门进行。
三、原料和销售
在计划经济时期,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煤、盐、橡胶、棉布等大宗物资,通过省、市计划工作会议由国家按计划调拨分配,实行计划价格。企业产品也由国家按计划价格收购,并统一由国家指定部门销售。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家物资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计划分配的原料数量逐步减少,原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的物资已变为部分由计划分配、部分靠市场调剂,价格则实行了“双轨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化工企业采取召开定货会、用户座谈会、建立用户档案、实行产品质量跟踪和有奖销售等多种措施以保证正常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售后服务,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做好产品结构的调整。到1990年,化工企业已全部实行了自采自销为主、国家计划为辅的经营方式,产品除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到日本、欧洲、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小化肥企业虽因产品淡季积压严重、原材料采购资金匮乏等原因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由于国家对小化肥企业继续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产品税、生产用电按计划内价格结算等仍保持了化肥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然而,生产民用品的部分橡胶企业则难以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到1990年,这些企业的产量、效益已呈现出停滞甚至下降趋势。
四、多种经营
化工行业多种经营的方式,主要是成立由国营企业扶持和领导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的范围主要包括化工、建材、塑料、建筑安装、商业服务、餐饮娱乐业等。70年代起步到1990年,短短的十几年就建立起一批有相当规模的集体企业,主要有泉山化工厂(隶属化工总厂)、市前进塑料彩印厂(隶属皖淮化工厂)、市染织厂(隶属橡胶三厂)、皖淮化工厂煤气灶具厂、市永兴化工厂(隶属电化厂)、化工总厂建筑安装公司、化工总厂兴化实业公司(商业)、皖淮化工厂春光商店、市橡胶供销公司(隶属市橡胶工业公司)、市第四、五橡胶厂、市有机玻璃钢制品厂等,总计已形成2982.6万元的固定资产,安排了2694人就业。
多种经营方面的产品有硫酸钴、脲醛树指、酚醛树脂、电石、氧气、溶解乙炔、固化剂、促进剂、烧碱、泡花碱、无水氯化钙、稀硫酸、贴面装饰板、玻璃钢瓦、漏斗、浴缸、塑料编织袋、塑料蓬布、磷肥、复合肥、塑料制品、彩色塑料套印、煤气灶、压力容器设备制作共计174个品种,其中许多工业产品已形成批量生产规模,销往全国各地。多种经营的项目有机械加工、农机修理、建筑工程、安装、商店、宾馆、饭店、歌舞厅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